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美国片一直擅长聚焦于某个角
色去阐释人性的内涵。

《血战钢锯岭》虽然也是另类的"英雄主义",却着实振憾到了我。

美国很少拍历史战争片,此片
应该算是经典。

从述事方式和节奏都控制到位,战争场景复
原感强烈,拍摄角度鲜少夹入政治观点,中心思想与故事脉
络十分清晰。

战争场景烘托出的情感是:感动、善良、正义。

弱化了对立感,虽然画面十分残酷,给人一种撕裂的疼痛与
恐惧,却无法升起仇恨。

只有深深的疼惜…
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重点,我想聊聊影片中几个令我印
象深刻的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多斯在打闹中误伤了他哥哥时,父亲与
母亲的不同反应。

我们能感受到多斯望着墙上图片时深切的
悔意,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生命。

试想,如果那个时候他父亲
的鞭子真的抽打在他身上,估计我们见不到后来那个拯救生
命的英雄了。

真正的善能引发善,泄愤的父亲只会收获一个
反抗和充满憎恨的孩子。

我很敬佩母亲对待这件事的智慧,
她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忏悔,并且在那个时候不仅是安慰和
抚慰,而是告诉她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

在强烈的情绪下,
语言便成为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强悍一个人
的精神世界。

正面语言,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
当谈及父亲的暴力虐待,母亲的回复是:他不是憎恨我
们,许多时候他是憎恨他自己。

八九岁的孩子虽不懂这些话
语的内涵意义,却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叫做"理解与善意"的种子。

在他后面被战友熟睡时群殴,他的反应上有看到如
出一辙的对战友的理解与善意。

的确,没有经历过战争,怎
么能理解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线上趴出来的人?战火的创伤,比任何生命中的疼痛都更甚。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

"你不知道未参战前的他有多好。

"多斯母亲这一句又隐含了战争的凶残,多斯父亲虽活着回来,却已经让自己的灵魂死
在战场。

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战争的创伤中不能自拔。

第二个镜头,是多斯在法庭上。

他看着法官真诚诉说自
己的信仰:"现实世界已经支离破碎,我只是想努力拼凑一
些自己的完整。

难道这也有错吗?"法官闻此言都有些动容。

军队中最讲究执行力,违抗命令是无法被接的。

如果我们用
这个角度来看待他的上司,或许更能理解他为何一定要让多
斯离开。

而不会觉得他是个冷酷的人。

的确,军队中有那么
多的上帝信仰者,为什么只有你不肯拿枪?实质上,多斯内在的价值体系并非只来源于上帝的教育。

多数来源于家庭的
教育与母亲的爱。

他的支离破碎更多来自家庭的体验,母亲
的温暖善良和带着心灵创伤的父亲,一战的疼痛在这个家庭
里久久不散,支离破碎。

母亲的价值观被嫁接到他身上。

第三个境头,他在战火纷飞中,不顾自己生死,透支体
力的拯救生命。

那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他:求求你,让我再
救一个!他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是对自己,而是对所有人。

所以当他对敌方日本人施药时,
听到"山上还有个神精病一直在救人,还救了两个日本人下来…"时我禁不住落泪。

被这一份对生命的平等与尊重深深
憾动…没有分别心,没有评判的爱。

同时,升起一种羞耻感,为自己的那些小情小爱,小情绪感到羞愧。

我们能为这些事
烦恼,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生活得太幸福,才能有时间去折腾。

生命那么脆弱与无常,去爱一切生命吧!
美国片对人性的解析真的是深刻露骨,却不显生硬。


不是生而为善或恶,成长中的各种体验造就了一个人的内在
世界。

而外在世界,则是他原来思维模式的体现。

而我们花
了多少时间去了解自己呢?
专心做一件事情,专心爱一个人,都是一场修行。

必须
熬住那些寂寞孤独的时光,扛过各种不被理解的折磨与苦难。

如同多斯的信仰……专心爱一个人需要做很多事,专心做一
件事需要爱许多人。

于是,我想花心一点,专心做一件事:
智慧地去爱每一个人。

我无法确定能否达到终点,却可以让
自己一直在路上……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

见此后我立马提
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
会被误导。

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
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核心剧情一直存了半分怀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战场之中救下了好几十个战友时,那份怀疑达到了顶峰,然而看到影片结尾的事实真相之后,惊得我目瞪口呆。

真实故事居然还比电影来得夸张和戏剧。

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真实战场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这种奇迹,说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应得的赞誉。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爱情,尤其是对两人之间的恋爱经历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

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戴斯蒙德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枪,但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人查杀竭尽所能救下了数十条被困战场的生命,赢得了众人极大地尊敬。

影片中导演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用心。

听说为取得更真实效果还专门炸了一个农场作为影片中的战场,并不遗余力地呈现出了战争中残酷乃至恐怖的一面。

在刚接近战场时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车的尸体从前线运出来,血肉模糊,堆积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个个目光空洞,面无表情,好似已经把灵魂葬送在了战场,离开的只是一具具躯壳而已。

还未真正进入战场,从这番场景中亦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

等正式开战之后,呼啸而过的子弹,血流满地的断臂残肢,
炮火洗礼之后尸横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极为逼真动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观众置身于真实战场之中。

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
怎能不让全身紧绷心惊胆战?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为战场的修罗地狱之中不堪一击。

梅导把战争的血腥暴力残忍
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粗暴写实,打造出一种极
其强烈的感官刺激。

看完之后,多半会让观众对战争也生出
了几分恐惧之感。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导演对剧情节奏和走向的把握
也极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笔,与后面环环相扣。

影片开
头两兄弟爬山的镜头暗示出戴斯蒙德体能并不差,难怪他人
虽瘦小,但参军后体能训练成绩反而挺优秀。

后来戴斯蒙德
和哥哥打架,差点把哥哥误伤致死。

又因为阻止父亲时枪支
走火差点伤人。

这些经历都为他对枪支敬而远之提供了合理
的解释。

那么这部电影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除了反战,我觉得明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尤其是身
处困境之时。

当战争已经来临之时,戴斯蒙德无法在家继续自己的安
稳日子,便决意奔赴前线成为一个救人性命的医务兵。

然而
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杀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现实中备受考
验。

影片中当戴斯蒙德运回一个伤员时,另一个医务兵对戴
斯蒙德说你难道不知道伤员要分类,伤太重明显救不活的就
不用救了。

戴斯蒙德当即说,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珍惜,甚至不分敌友。

但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对信仰始
终如一的坚守。

戴斯蒙德刚入伍时面对长官的责罚和队友的
欺负,明知极有可能进军事监狱也不愿拿枪,即使装装样子
也不行。

因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枪和杀人已经没有区
别。

妥协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

他这份始终不为所动的决心
着实让人动容,但在上战场之前他在众人眼中也仅此而已。

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惊艳,堪称奇迹。

当敌人开始反扑,己方部队撤退之后,他依旧不愿离去,冒
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地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
不论敌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

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坚持不懈,真真彻彻地贯彻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坚守了自己
不杀戮的信仰。

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上也暂时成为了战友们
的信仰所在,因为他用行动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会抛
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战,让人心安;战场上有他这种医务兵,鼓舞人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