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关中段概况
2.1基本情况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乌鼠山,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在陕西省潼关县港口注入黄河。
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包括甘肃、宁夏、陕西3省(区)的10个市(地区、州、盟),共72个县(旗、市)。
2005年,流域人口约3251万,城镇化率29.7%。
流域内GDP约0.52万亿元,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
渭河在陕西省内总长度502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陕西经济中枢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地处渭河中下游,以渭河平原(亦称关中平原)为主体,大致以秦岭主脊与与陕南地区为界,以子午岭、黄龙山与陕北地区相邻。
行政上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等5市1区的54个县(市、区)。
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9%。
该地区是是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70%的经济总量。
2.2水资源及其特点
(1)水资源缺乏
关中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2.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3.697亿立方米,地下水53.41亿立方米,重复量45.08亿立方米。
按关中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量计算,水资源量仅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7.7%,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29%和34%,属水资源贫乏地区,为资源型缺水区,也有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问题。
(2)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统计资料表明,关中干旱频次多,持续时间长。
天然径流年际变
化特点是丰枯交替,存在不同长度的连续枯水或连续丰水段。
年内4个月可得到60%的降雨和50-70%的径流量,而3-6月作物最需要水的季节仅有20%的降雨,来水与需水极不协调。
(3)多泥沙,难利用
渭河及其北岸主要支流均为多泥沙河流,河水含沙量一般为150公斤/立方米左右,最大可达1400公斤/立方米。
河流含沙量高,一方面影响直接利用;另一方面易造成水库、渠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功能。
(4)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需求不协调,开发成本高
关中是全省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水资源缺乏且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调节代价高,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要求呈明显的不协调。
2.3水环境特征
(1)自用自产水资源为主,自我污染自我养护的水环境保护特点
渭河干流横贯关中东西,南北支流调节并影响着渭河干流的水量和水质。
渭河水量取决于关中生态环境,水的调配利用和关中经济发展程度。
水质在省际间无显著的污染迁移,水质的优劣取决于关中水环境的保护。
(2)地表地下水力联系紧密,相互补充影响的特点
关中盆地堆积有深厚的松散沉积物,形成了良好的地下水贮存场所。
地下含水层不仅多,而且深厚,中间夹有多层不连续弱透水隔层,常组成上部浅水,下部多层承压水的双层构造,使整个渭河及其支流沿岸成为良好的地下水源地。
河流与两侧地下水保持着高度的水力联系,互为补充。
这一特征缓解了污染与饮用水源的矛盾冲突,对保证饮水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3)相对封闭物能内聚的地形特点
渭河水环境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得南北两山产流汇流,渭河是关中
唯一接纳排泄的水流通道。
2.4水污染现状及特点
2.4.1水环境质量现状
渭河流域水污染严重,2005年渭河(陕西段)综合污染指数为4.44,干流13个控制断面中,有76.9%的断面超过本省水域功能区划。
Ⅱ类、Ⅲ类水质各1个,Ⅳ类水质2个,其余均为劣Ⅴ类水质(包括渭河入黄断面)。
主要污染物为挥发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BOD5、石油类、溶解氧、挥发酚、汞。
2个跨省界断面中甘肃省入陕西省断面水质达标,陕西省出境断面水质超标。
2.4.2 水污染物排放状况
2005年渭河流域废水排放量8.5亿吨,COD排放量38.4万吨。
流域COD平均排放浓度为450mg/L,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
关中地区废水排放量为6.62亿吨;COD排放量为27.92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6亿吨,工业COD排放量为13.83万吨。
主要来源于造纸、果汁行业(工业废水达2亿吨,工业COD排放量为11.48万吨,占80%以上)。
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96亿吨,污水中COD排放量为14.09万吨。
2.4.3水污染特点
(1)渭河污染带有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
从污染结构上看,造纸、果汁、化工是主要工业污染来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生活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各种污染源、污染物交织在一起。
(2)以有机型污染物为主的污染特征
渭河13个监测断面,多年来重金属离子浓度均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是COD和氨氮。
主要原因是由于关中造纸、果汁业的快速发展,加之城镇污水、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经处理排入渭河,使得渭河COD、氨氮成为主要污染物。
2.5主要环境问题及认识
渭河具有典型的北方季风地区河流特征,河流水量主要来自降水,年内过程具有双峰特点。
此外渭河关中段尚有以下特点:①渭河属于缺水型污染严重的河流;②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地表地下水力联系紧密,互为补充,相互影响;③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城市密集,人口密集,工业密集,灌溉农业发达,环境压力大;④关中地区用水量大,供求矛盾突出,污染来源多样;⑤渭河是关中唯一纳污排泄通道,关中地区基本无外来污染转嫁,属于自我污染型。
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多种原因影响,渭河面临着上游生态水量锐减、中游污染严重、下游泥沙淤积等突出问题,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目前,渭河水污染问题已由一个局部的单因素的水资源环境问题发展为一个涉及全局性的、综合性的多因素的复杂的、高难度的跨省区流域水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历年各级人大、政协提案、议案的重点和热点。
其主要环境问题为:
(1)中游城市工业密集,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渭河关中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部废水排放量的51%,工业COD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50%,造纸、果汁、化工等行业是流域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COD排放量占工业排放量的80%以上。
这些企业多数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原材料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治理设施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对渭河流域水质形成较大的冲击。
(2)城镇环保基础设施滞后,水污染严重
关中三面环山,东面开通,整个渭河处于谷地,渭河是关中所有
河流的排泄通道,也是关中唯一的纳污泻洪通道。
目前关中地区只有设区市建有7家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45万吨,城镇污水处理率约30%,处理率较低。
大部分县(市、区)基本上才刚开始起步工作。
同时,由于渭河关中段的很多城市没有建设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河漫滩和河堤上甚至河槽中。
这些垃圾遇到大雨和洪水后被冲刷到河道,严重污染渭河水质。
另外,堆放垃圾中排出的垃圾渗滤液流入河道,也是造成渭河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
(3)河流生态水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渭河关中自产径流扣除汛期水量后仅余20—30亿水量,而关中地区每年从渭河取地表水约20—25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80%以上。
仅渭河宝鸡峡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年平均年取水量4.83亿立方米,占河道水量的49.1%。
1995年后,客水量从21亿水量锐减至10亿,最小只有4亿。
造成渭河平时河道生态水甚少。
河流污净比很高,稀释净化能力很低,稍加排污就造成污染。
(4)流域内环保监管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手段
环境标准、环境政策出台较为滞后,环保经费不足,执法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和监测仪器设备,严重影响了环保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