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乌鸦喝水 说课稿(改后)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乌鸦喝水 说课稿(改后)

《乌鸦喝水》说课稿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代表第六组说课的王腊祎。

今天我们组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9课《乌鸦喝水》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以及教学设计的特点几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下面是具体说课内容介绍: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这充分说明,不仅要求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更应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扩展思维空间积累学习词句。

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各个教学环节都围绕“以读为本”开展,加强读书实践。

使学生在范读、指名读、逐句朗读、借助实验读、对比朗读等朗读形式中,理解、感悟,从而体会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并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并更深一层地感悟课文,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第二部分是: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材介绍、学情分析、本课重难点、教学方式和手段。

一、教材介绍《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很适合学生阅读。

本单元以“遇到困难学会动脑”为主题,这篇文章也突出了单元训练重点,讲的是乌鸦想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的故事,表现了乌鸦聪明可爱,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乌鸦喝瓶子里的水却喝不着,第二、三自然段讲乌鸦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全文围绕“喝水”为线索,情节明确,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

本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本次讲授第二课时。

二、学情分析本环节我根据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及课后练习设计如下学情调研题目:1、你知道“水渐渐升高了”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吗?2、乌鸦是怎么想到办法喝到水的呢?三、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基础和本课的特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读中品味法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围绕“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

使学生在对比朗读、自读、逐句朗读、齐读等形式中,发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并更深一层的理解课文,领悟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2、实验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

故此,在第三自然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乌鸦喝水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了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到课堂上,帮助学生理解“渐渐”和“一个一个地”。

使孩子们入情入境,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3、以读带讲法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

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愿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放石子——喝着水”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能用“渐渐”说句子。

(重点)2、会写会用“许”、“找”2个生字,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到处”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从而体会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难点)第四部分是: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将通过复习词语,整体回顾、借助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指导读好课文、指导书写“找”、“许”这三个大环节来组织教学。

复习词语,整体回顾体会乌鸦到处找水的心情【逐句读】理解“到处”以借助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体验乌鸦喝到水的开心【实验理解】读懂课文,指导读好课文理解“一个一个”“渐渐”促悟理解乌鸦喝到水的原因【对比理解】会观察、爱思考指导书写“找”“许”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整体回顾。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1、出示词语“口渴了”“找水喝”,让学生区分形近字。

2、出拼音:bàn fǎ,学生看拼音写词语。

谁能用这几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语引入课文,由区分形近字到听写“办法”,再到让学生通过词语说课文内容,既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又为下面的环节做了铺垫,整体回顾了课文。

二、借助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指导读好课文。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将逐段进行讲授。

(一) 体会乌鸦到处找水的心情,理解“到处”【逐句读】1、图文对照,数句子。

2、逐句学习。

(1) 出示第一句: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然后小结并引导学生说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乌鸦口渴)第二个意思是……(找水喝)(在此处板书:找水喝)然后在通过指名读、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到处”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当时乌鸦着急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围绕“以读为本”开展,加强读书实践。

使学生在范读、指名读、逐句朗读等朗读形式中,理解、感悟乌鸦的心情。

(2) 出示第二句: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教学方法与第一句的方法基本一致。

不一样的地方是:出示不一样的瓶子,让学生来判断,哪个是乌鸦找到的。

你是从第几句话知道的?谁能读一读。

(3)出示第三句: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这样的瓶子,乌鸦能喝着水吗?(板书:喝不着)为什么呢?自己小声读读这句话,画一画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语文课标对学生提出的重点要求,是对学生的能力检测点之一。

在学生找到信息后,教师注意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然后练习说话:用因为___所以____来说一说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

然后通过同桌对读、汇报读、齐读等形式领悟体会乌鸦此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经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乌鸦看见水却喝不到水的心情。

(4)出示第四句:怎么办呢?这是乌鸦在干什么?怎么读好疑问句呢?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二) 体验乌鸦喝到水的开心理解“一个一个”“渐渐”【实验理解】1、乌鸦最后喝到水了吗?2、自己小声读读第三段,找一找哪句话告诉我们乌鸦是怎么做的?(1)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

(2) 做实验,观察理解“渐渐”和“一个一个地”。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作为研究对象,抓住“一个一个”和“渐渐”等重点词语,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多方交流,解决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最后的小结,又自然地进行了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多种功能的开发,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多方面需求。

(3) 回归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三) 理解乌鸦喝到水的原因:会观察、爱思考【对比理解】1、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乌鸦为什么能喝着水呢?【想】2、出示句子,对比理解: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想出办法来了。

补充追问:乌鸦为什么能想到办法呢?(只有先看到,才能想到。

)3、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呀?它聪明在哪呢?【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乌鸦因为会观察、善思考才能喝到水的原因,突出本文的难点。

三、指导书写“找”、“许”1、出示:找(1) 记字形:“找”的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戈。

戈表示武器的意思。

“找”字最起初是指古人打猎时,手拿武器寻找猎物。

(2)给一定时间让学生看:结构、宽窄、高矮、长短、关键笔画指名反馈,要求一个学生基本说全。

(3) 指导书写强调:先写提手旁,右边“戈”的第一笔横稍稍向上倾斜一点,斜钩的上面和下面都要跟提手旁看齐,拐弯的时候要出尖,否则武器就不锋利了。

轻轻抬笔出钩。

小撇从横中线写到竖中线。

最后一笔点。

(4) 学生描红并独立写一个。

(5) 展示交流,全班评价。

(6) 学生再写一个。

2、学生独立写“许”教师强调:午的第二个横要穿插到言字旁。

板书设计19 乌鸦喝水找水喝喝不着喝着水观察思考【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的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设计时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的背诵。

第五部分是:教学效果评价一、看拼音写词语kě shì shí tou bàn fǎ zhǎo dào xǔ duō()()()()()二、按课文内容乌鸦口渴找水喝,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水(),瓶口(),乌鸦喝不着水。

乌鸦想到的办法是把()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水渐渐()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三、在正确的读音下面打钩1 一只乌鸦口渴(kě hē)了,到处找水喝(kě hē)。

2 乌鸦喝不着(zhe zháo zhuó)水,很着急。

【设计意图】:通过生字识字和课文内容的检测,能使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层次上,检验自己,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全局,从而达到综合提升的效果。

第六部分是:教学设计特点:一、以读为本,读中体会本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读以促进学生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

”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的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逐句读、对比读、同桌对读、自读感悟等形式来品味课文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

二、实验引悟,体现语文多功能性在教学中,我还充分运用了课件资源及实物演示,让学生自己变成小乌鸦自己放石子,这不仅避免了学生由于枯燥引起的反感,也避免了低段孩子注意力集中的限制,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新鲜感,充满兴趣。

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最后的小结,又自然地进行了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多种功能的开发,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多方面需求。

在这样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