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点问题》专题教学设计
29中黄昌军
《动点问题》专题地位概述:
动点问题是最常见的综合题,而且纵观近年来的宜昌中考压轴题中,动点问题几乎是必考题。
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三角形、四边形和圆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函数常规综合题,主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有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如: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已知一根的方程的另一根)、特殊到一般思想、建模思想、数形结合、转化思想(例如:解析式联立解方程组求图象交点坐标等)、分类与整合思想、配方法以及待定系数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解答动点问题时主要体现出信心不够,总认为压轴题不是自己能解决的,这些学生往往把解压轴题和做选择题的效果等同起来,认为做不出最后的结果就是没做出来,不如不做,殊不知,综合题的解答是分步得分的,不像选择题那么主观;而且入手第一问的设计往往面向全体学生,非常简单,根据几何直观、数形结合直接得到答案,相当于一个选择题水平;第二问在前一问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第三、四问往往是在在运动变化中去解决问题,几个问题的设计难度呈螺旋上升,由特殊到一般,第一二问的相对单一的过程阅读评价到第三、四问综合能力要求相结合。
因此动点问题不是什么令人望而生畏的问题,而是全体学生都能有所作为的,是用来贯彻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理念的载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掌握根据具体条件判断函数类型,列出函数关系式的方法;
2.能够从已知条件和函数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结合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形析数,以数释形”,根据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提高解决函数综合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答分步设问的综合题,让学生体会一些应考得分技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从已知条件和函数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结合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形析数,以数释形”,根据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提高解决函数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以学定教,自主合作,交流提高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目标引入
(1)如图,B(2m,0),C(3m,0)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其中m为常数,且m>0,E(0,n)为y轴上一动点,以BC为边在x轴上方作矩形ABCD,使AB=2BC,画射线OA,把△ADC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得△A′D′C′,则∠AOB=,用m表示点A′的坐标:A′(,);
x
y
D'A'
D
A
C
O
B
(2)已知抛物线C 1:y=ax 2+bx +(a ≠0)经过点A (﹣1,0)和B (3,0).
则抛物线C 1的解析式为 ,其顶点C 的坐标为 。
设计意图:以上(1)题是2015年宜昌中考题第24题第(1)问,(2)是2015年十堰中考压轴题的第(1)问,选取这两个中考题的第一问引入,意在告诉学生,压轴题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不是每个人都无所作为,实际上沉下心来,每个人都能得分。
从而引入课题《函数综合》专题的学习知能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掌握根据具体条件判断函数类型,列出函数关系式的方法;
2.能够从已知条件和函数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结合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形析数,以数释形”,根据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提高解决函数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经典题例
例(2015•宜昌)如图1,B (2m ,0),C (3m ,0)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其中m 为常数,且m >0,E (0,n )为y 轴上一动点,以BC 为边在x 轴上方作矩形ABCD ,使AB=2BC ,画射线OA ,把△ADC 绕点C 逆时针旋转90°得△A′D′C′,连接ED′,抛物线y=ax 2+bx+n (a≠0)过E ,A′两点.
(1)填空:∠AOB= ,用m 表示点A′的坐标:A′( , ); (2)当抛物线的顶点为A′,抛物线与线段AB 交于点P ,且
=时,△D′OE 与△ABC 是
否相似?说明理由;
(3)若E 与原点O 重合,抛物线与射线OA 的另一个交点为点M ,过M 作MN ⊥y 轴,垂足为N :
①求a ,b ,m 满足的关系式;
②当m 为定值,抛物线与四边形ABCD 有公共点,线段MN 的最大值为10,请你探究a 的取值范围.
x
y
D'
A'
D
O
B
C
A
P
E
图(2)
设计意图:有了引入部分作铺垫,引导学生尝试(2)的解答,如图由
1
3
BP AP ,A (2m ,2m ),AB=2m,求出P 点坐标, 根据抛物线的顶点为A′,用顶点式表示出抛物线解析式,把点E 坐标代入整理得到m 与n 的关系式,将问题转化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即可得证;同时借此复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利用坐标表示线段的长的方法。
第(3)问中,怎么理解抛物线与四边形ABCD 有公共点,且线段MN 的最大值为10?利用几何直观性,理解抛物线过点C 时的开口最大,过点A 时的开口最小,且当抛物线过点C (3m ,0),此时MN 的最大值为10。
让学生体会在函数综合题中借助几何直观,可以让问题迎刃而解。
(三)尝试训练
1.如图,矩形ABCD 的边长AB=3,AD=k ,把这个矩形放入直角坐标系中,使A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C ,D 在第一象限,且点D 在直线y=-2x+k+2上,以AB 为直径作⊙M ,⊙M 与CD 没有公共点,抛物线y=ax 2+bx+c 经过A ,B 两点,其顶点为P 。
(1)求点A ,B ,M 的坐标;
(2)如果点P 在⊙M 外且在矩形ABCD 内(包括在⊙M 和矩形ABCD 边上),求a 的取值范围(用字母k 表示);
(3)如果把矩形ABCD 与⊙M 组成的整体图形沿着x 轴的正半轴移动,移动的速度为每秒0.1个单位,移动时间为t 秒,当直线PO
:3
y x 与⊙M 有公共点时,同时该直线与线段CD 也相交,分别求出t 和k 的范围。
2.抛物线y=1-x 2与y 轴交于点A ,经过点B (0,-1)作y 轴的垂线和上述抛物线于点C ,D ,T 是线段CD 上一动点(不与点C ,B ,D 重合),设其横坐标为t ,连接AT 交x 轴于点N ,以点T 为顶点的另一条抛物线和y 轴交于点G ,其对称轴和抛物线y=1-x 2交于点M ,当点T 运动时,点G ,M ,N 始终在同一直线上(下图供参考) (1)用t 表示点M ,N 的坐标;
(2)四边形AGTM 是平行四边形吗?说明理由;
(3)四边形AGTM 能否成为菱形?若能,确定点T 的坐标,若不能,说明理由。
图(1) 图(2)
A M
A M
C C
4.已知,如图,△AOB 的顶点A 在第二象限,顶点B 在x 轴的负半轴,O 是坐标原点, ∠AOB=60°,∠ABO=90°,AO=2,P 是线段BO 上一动点,以点P 为圆心,AP 为半径作半圆和x 轴交于点C ,D ,抛物线y=-x 2+bx+c 过点C ,D 。
(1)求点A 的坐标;
(2)求抛物线y=-x 2+bx+c 的顶点到x 轴的距离k 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