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集锦
名词解释
同配生殖:在形状、结构、大小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配子结合,称为同配生殖。
异配生殖:在形状和结构上相同,但大小和运动能力不同,大而运动能力迟缓的为雌配子,小而运动能力强的为雄配子,此两种配子的结合称为异配生殖。
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称为卵式生殖。
同形世代交替:在形态结构上基本相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循环的生活史。
异形世代交替:在形态结构上显著不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循环的生活史。
孢子体:在植物无性世代中产生孢子的和具二倍体染色体的植物体。
配子体:在植物有性世代中产生配子的和具单倍体染色体的植物体。
无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苗丝都是无横膈膜的,其内含有多个细胞校,为一个多核长管状分支的大细胞。
有隔菌丝:具横膈膜,菌丝被隔成许多细胞,每个细胞内含1、2或多个核,横膈膜上小孔,原生质甚至核可通过。
初生菌丝体:细胞仅具单核,主要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生命期短,而且也不能形成子实体。
次生菌丝体:含双核,是担子菌的主要营养体,生活期长,同时,担子果均由次生菌丝体形成。
三生菌丝体:高等担子菌由由次生菌丝体形成子实体,称担子果,为三生菌丝体,其营养菌丝仍为二核菌丝。
菌环:担子果的伞盖张开时,内菌幕破裂留在菌柄中上部的膜质环状结构。
菌托:担子果的菌柄伸长,外菌幕破裂留在菌柄基部的袋状或其他形状的结构。
担孢子:由担子菌有性生殖结束时从担子上产生的单相核外生孢子。
中轴:在苔藓植物中,由位于茎中央的厚壁细胞群构成,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
中肋:在苔藓植物中,由一群狭长的厚壁细胞组成的,多位于叶片中部,相当于中脉的位置,起支持作用而无输导作用。
精子器:苔藓、蕨类等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外壁由一层不孕细胞构成,其内具有多数精子。
颈卵器:苔藓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外形如瓶状,上部细狭,称颈部,下部膨大,称腹部。
颈部的外壁由一层不孕细胞构成,中间的颈沟内有一串颈沟细胞,腹部的外壁由多层不孕细胞构成,其内有1个腹沟1个大形的卵细胞。
蕨类植物和绝大部分裸子植物也具有颈卵的构造。
原丝体:孢子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中萌发成丝状体,形如丝状绿藻类,称为原丝体。
小型叶:蕨类植物的叶分大型叶和小型叶两类,小型叶无叶柄和叶隙,只具单一不分枝的叶脉。
大型叶:蕨类植物的叶分大型叶和小型叶两类,大型叶有叶柄,维管束有或无叶隙,叶脉多分枝。
孢子叶:主要作用是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叶。
营养叶:仅进行光合作用而无生殖作用的叶。
同型叶:有些蕨类的营养叶和孢子叶是不分的,而且形状相同,称同型叶。
异型叶:有些蕨类的营养叶和孢子叶形状完全不同的,称为异型叶
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又称原叶体,小型,结构简单,生活期较短。
原始类型的配子体呈辐射对称的块状或圆柱状体,埋在土中或部分埋在土中,通过菌根作用取得营养,及少数种类为丝状体,极大多数为绿色、具有腹背分化的叶状体,能独立生活
球果:球果由大孢子叶球发育而来的球状结构,球果由多数种鳞和苞鳞及种子组成,是裸子植物松柏纲(球果纲)特有的结构。
种鳞:在松柏纲植物中,经传粉受精后,珠鳞发育成为种鳞.
壳斗:壳斗科植物的总苞由多数坚硬苞片覆瓦状排列组成,呈杯状或囊状,半包或全包坚果,此总苞特称壳斗。
壳斗外有鳞片或刺,成熟时不裂、瓣裂或不规则撕裂。
壳斗是壳斗科特有的
柔荑花序:葇荑花序为无限花序的一种,由多数无柄或短柄的单性花着生于花轴上,花被有或无,花序下垂或直立,开花后一般整个花序一起脱落。
如杨柳科、壳斗科、胡桃科、荨麻科植物的雄花序。
这类具柔荑花序的植物称柔荑花序类植物。
蝶形花冠:蝶形花冠为不整齐离瓣花冠的一种。
其花瓣5片,形状、大小不一,且呈下降覆瓦状排列,即最上方I片最大,为旗瓣,位于最外方;最下方两枚最小,为龙骨瓣,位于最内方,二龙骨瓣常上部合生.包着雄蕊和雌蕊;左右两侧的两瓣较小,称翼瓣。
蝶形花冠即为由旗瓣、翼瓣和龙骨瓣按下降覆瓦状排列的两侧以称的离瓣花冠,是蝶形花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单体雄蕊:雄蕊多数,花药分离,花丝彼此连合成一束或管状,这样的雄蕊群称单体雄蕊。
单体雄蕊是锦葵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体雄蕊:花丝合为3束的,称三体雄蕊,如连翘;
二体雄蕊:花丝并联成为两束的,称二体雄蕊,如蚕豆、豌豆等
四强雄蕊:一朵花中雄蕊6枚,外轮两个较短,内轮四个较长,称四强雄蕊.
聚合果:花中多枚离心皮雌蕊,每一雌蕊形成一个果,一朵花内形成由多枚小果聚合而成的果实,叫聚合果。
荚果:由单心皮发育成的果实,成熟时沿腹线和背缝线同时开裂.如大豆、刺槐角果:角果是由2心皮组成的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
子房内因具假隔膜而成假2室。
果实成熟后沿腹缝线裂开,成2片脱落,只留假隔膜,种子附于假隔膜上。
角果分长角果和短角果两种。
角果是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双名法:用拉丁文给植物的中起名字,每一种植物的中名都有两个拉丁或拉丁化形成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相当于“姓”,第二个词是种加词,相当于“名”。
一个完整的学名还需加上最早给这个植物命名的作者名,故第三个词是命名人。
完全花:一朵花中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均具有的称为完全花。
问答题
1.为什么说苔藓植物是由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群?
答::参考答案要点:A.初步适应陆生生活条件的特征; (1)植物体表面具一层角质层,可以减少蒸腾。
(2)产生了假根,具有固着作用和一定的吸收能力。
(3)大多有了一定的拟茎叶分化和一定的组织分化,能使植物体直立在陆地上;枝叶能在空中伸展,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
(4)性器官外围有不育性的细胞为之保护。
(5)合干不离开母体,吸收母体营养发育为胚,并受到母体的保护。
(6)孢子无鞭毛而有细胞壁,能耐干燥,孢子细小,散布不借水而借
助于空气,而且孢子囊高举,产生弹丝或蒴齿有助于孢于的散布。
B.水生生活特征: (1)植物体组织分化程度不高,体内无维管组织,输导能力不强。
(2)没有真根,水分和无机盐常靠叶片来直接吸收。
(3)精子具鞭毛,借水的作用才能与卵结合。
这些特征限制了苔藓植物向陆生生活发展,仅生长于潮湿地。
2.简述孢子植物生殖器官的演化过程。
答:参考答案要点:孢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单细胞到多细胞。
藻类、菌类和地衣生殖器官几乎都是单细胞,少数种类为多细胞,如水云为多细胞,称多室孢子囊和多室配子囊,但这种生殖器官每个细胞都产生生殖细胞,它没有不育性的外壁,因此,与苔藓、蕨类等高等植物的多细胞生殖器官是有区别的。
轮藻的有性生殖器官虽然较复杂,除了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外,外层还有一层不育性细胞起保护作用,但精子、卵和外层育细胞起源并不相同,不是真正的多细胞,其结构和功能可与高等植物的多细胞生殖器官相媲美。
苔藓、蕨类植物生殖器官均为多细胞,有性生殖器官为精子器和颈卵器,无性生殖器官为孢子囊,其外有不育性细胞加以保护。
7.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参考答案要点: A.相同点; (1)无性生殖产生孢子。
(2)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结构,外层为不育性细胞.起保护作用。
有性生殖器官均为精子器和颈卵器。
(3)有性生殖方式为卵式生殖。
(4)精子具鞭毛,受精过程摆脱不了水的束缚,因此,一般生长在阴湿地方。
(5)减数分裂均为居问减数分裂。
(6)具明显的异型世代交替。
(7)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
B.不同点: (1)孢子体:苔藓植物孢于体一般分为孢蒴、蒴柄和基足三部分。
蕨类植物孢子体一般有根、茎、叶的分化、除少数原始种类只有假根外,蕨类植物产生了真正的根和由较原始的维管组织构成的输导系统。
叶常有孢子叶和营养叶之分。
(2)配子体:苔藓植物配子体为吁状体或拟茎叶体。
蕨类植物配于体,原始种类呈圆柱状或块状,无叶绿体,通过菌根吸取养料。
大多数蕨类配子体具背腹性的绿色叶状体。
(3)配子体与孢子体
双受精的意义:
答: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
进入胚囊的两个精子,其中一个与卵细胞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进而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中央细胞(或次生核或两个极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进而发育成胚乳。
生物学意义:双受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单倍体的雄配子——与单倍体的雌配子——卵细胞结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合子,使植物原有染色体的数目得以恢复,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同时使父、母本具有差异的遗传物质重组,形成具有双重遗传性的合子,既加强了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又为后代中可能出现新性状、新变异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由另一精细胞与中央细胞形成的三倍体性质的初生胚乳核及其发育成的胚乳,同样兼有双亲的遗传性,可使子代的生活力更强。
因此,双受精作用是植物界有性生殖的最进化、最高级的形式,是被子植物在植物界占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双受精作用也是植物遗传和育种学的重要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