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析移动社交工具的特点与发展前景——以微信为例
浅析移动社交工具的特点与发展前景——以微信为例
2移动社交工具的主要特征
移动社交工具具有用户的高普及 性,与传统社交工具相比,其具有以下 四个特点。 2.1移动性与即时性 大众媒体中,没有一种媒体能像手 机一样与人形影不离。而附身于手机媒 体上的移动社交工具较之传统网站社交
些对分辨力较弱的用户来说,存在着误
导性与危险性,会给用户造成一定的损 失。而暂时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 方法。 3.2载体的局限性 移动社交工具虽取得了一定成功, 但其发展由于网络技术问题及手机媒体 自身的局限性仍然存在很多限制,造成 了其踟蹰不前的现状。微信虽然具有到 达率高等特点,但用其工作效率不佳。 一是手机比起电脑,没有强大的CPU 支持,处理大量信息并无优势,某种程 度上并不高效。二是微信虽能传递语 音,但无法取代电话通话的即时性。这 使得其只能用作保持联系的工具,在处 理一些紧急问题上并没有电脑的效率与 效益。故而微信在客服上,并没有太大 的发展潜力。并且,不少用户也表示不 少明星的官方平台存在一些只发布消息 却使用自动回复的情况,不能很好地互 动。 3.3平台生态难题 目前商家与移动社交工具有强烈的 合作需求,然而却往往碰壁。技术手段 已经完备,一切只看微信的开放尺度,
关键词:城市形象;
听觉元素;
宣传片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城市形象
动物、甚至是天气等都可以成为城市形 象的代表或符号。在这里笔者将城市形 象的塑造方式分为两种,显性信息的塑 造和隐性信息的塑造。 1.1显性信息塑造 显性信息就是可直接通过视觉、听 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来判断的客观信 息,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城市形象的显 性信息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视觉 方面,即文字中包含城市名称(包括影 片片名、解说词的字幕、片尾字幕和鸣 谢、拍摄的画面中包含的城市文字),
交工具较之网站社交工具的特点与不足,并展望未来,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大胆假设。
关键词:微信;
移动社交工具;
微信营销;
精准营销;
自媒体化
1
移动社交工具的定义与发展
移动社交工具是一种附身于手机之
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 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② 也就是个人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向他人传 播。微信的朋友圈可以分享照片,QQ音 乐及网页等,真正做到了以个人为起点 的传播。其整合性在于它不仅整合了QQ
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是一种一对 一的传播。
上,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工具,如 微信陌陌、米聊等,它们的出现对微博 等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了巨大冲击。它构 建了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打通了传统
3移动社交工具的弊端
移动社交工具并非只有优点,其仍 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 三方面: 3.1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 移动社交工具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影 响是必然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方法得 当可以扩展人际,方法不当会对现实人 际关系造成影响。如过度依赖于它, 醉心于刺激的交友体验中,或多或少会 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微信上甚至在也 存在病毒、黄色信息或是诈骗信息,这
《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
体》,【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4】 “微信,只拿到半张电商船 票!”引自搜狐网,http://it.sohu.
com/20130106/n362562637.shtml
[5】
“2012年度最佳颠覆:微信公众
平台”,引自搜狐网http://it.sohu.
工具,也便具有了移动性的特点,它可
以随身携带。并且它又由于其比手机媒 体更为优越的新功能,它为受众带来了 手机媒体不具备的新奇感。如微信朋友 圈的“摇一摇”、“附近的人”、“漂 流瓶”功能向用户提供的是一种未知的 交友刺激,并且可以因地点不同而出现 不同可能。即时性则表现为,微信提供
消息即时提醒服务,即在未登录的情况
下,也可接受信息,做到了与手机的真 正绑定。而QQ与MSN等,虽能即时通 信,但在对方离线状态时却无法让用户 即时接收。并且在收费上已经优于手机 媒体的短信功能。 2.2自媒体化与整合性 戴尔・帕斯金在《自媒体》中曾写 道:自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
万方数据
T/02/2013 SCIENCE&TECHNOLOGYFORCHINA'SMASSMEDIA
流瓶等应用,并且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与手机通讯录及QQ好友匹配,除
此之外,与电话通讯一样,它可以传递 语音,故而微信成为了一种整合了手机 短信、电子邮箱、语音通讯为一体的现 代社交工具。
2.3隐私性与个I生化
传统网站社交工具,如微博、百合
网等,消息开放,用户的评论、发布的 信息可以随时被浏览,甚至造成隐私泄 露等问题。微信在其设置上尊重了用户 选择,提供专门的隐私设置,如提供好 友验证、推荐给好友、通过QQ号搜到 我、QQ上显示微信在线、黑名单等选 项,尊重用户的个人选择。并且在朋友 圈的使用中,信息仅为朋友间开放,大 大保护了隐私,而非网站式的随意浏览 和关注。微信的个性化主要体现为消息 提醒方式,这点上仍然具有极大的提升 空间。 2.4服务性与到达率 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给用户带来服 务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扰,而微信却甚 少担忧这样的问题。微博可以随意@、 随意转发评论、充斥着较多各种目的的 微博账号,这给不少用户造成了严重骚 扰。而微信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由于其 拉黑与隐私保护功能不仅避免了骚扰并 且凸显了其服务性,如语音联系、邮件 提醒、离线提醒等。在传播上,微博用 户常常由于其关注量过多,极易错过重 要信息,而微信则避免了这个问题。它
[2】2 【3】
《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研究》,黄
河,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为商家提供准确的定位与受众群划分。
用户可以与商家积极互动,发放商品或 促销信息,方便快捷。如在广告中加入 官方微信的二维码,受众可以以此关注 该品牌官方微信,从而关注产品信息。 一些折扣券与VIP特别服务,也可以通过 微信平台定向发布。另一方面也便于消 费者的建议与回馈,用户可以通过微信 与官方平台直接对话以反馈,这种对话 式的交流较之微博更加亲民,并且便于 品牌形象的塑造。
不少商家只能对微信持观望态度。金种 子创投联合创始人表示: “微信应该是 基于通信、社交功能基础上实现平台开 放,主要围绕数据开放与应用开放两个 方向,来构建生态系统,这才是微信要
4.2增强服务性 当人们认为物有所值的时候,他们
的移动性、便携性、个性化等特点,故 而目前仍处于试水阶段。微信电商化具 有巨大的潜力,但是仍然有待开放,并 且需要结合其自身特点发挥更多优势。 参考文献 【1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cmkhj201304082.aspx
电信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一经推
出便受到了手机用户的欢迎。国内最早 出现的移动社交工具是米聊,而目前最 有名用户最多的移动社交工具为微信。 庞大的用户群本应为获利带来了可能, 然而其收益并不乐观。在各种媒介高度 竞争的未来,移动社交工具要想获得一 席之地,也不得不谋求新的出路。
邮箱、QQ聊天工具、群发、QQ微博、漂
“微信用户达3亿:PCor移动
互联网?巨头们很纠结”引自扬子晚
报网,http://www.yangtse.com/
system/2013/0I/05/015807309—01.
shtml
4未来出路
4.1个性化及精准营销 移动社交工具实现了与手机的真正 捆绑,这让精准营销成为了可能。它们 可以通过综合用户消费习惯及其喜好,
二是听觉方面,即影片声音(配音、同 期声、音乐)中出现的城市名称。 1.2隐性信息塑造 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隐性信息与显 性信息相比具有间接性、联想性的特 点,隐性信息的塑造换个说法就是“软 性推销”。在宣传片中城市形象的隐性 信息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城市的自 然风光、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等(视 觉);二是地方方言和地域性的民歌 (听觉);三是当地的服饰美食、民俗
133
Network media
网络传媒
孵读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被昕语言
——以《I
Love
Harb城市形象宣传片被更多城市采纳和运用,其独特的视听
文l黄安韩强
魅力和美学内涵,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途经。本文就以哈尔滨城市形
象宣传片《I
Love
Harbin}为例对其进行阐析。 视觉元素;
浅祈移动社交工具的特点与发展前景
——以微信为例
摘要:网络社交工具发展至今,微信等应用软件由于其移动性等特点成为了受众新宠, 迅速在手机用户中流行起来,已突破2.7亿用户,①庞大的用户群让其备受瞩目,不少商家纷纷
文1喻小帅
看中了其商业价值。然而就目前而言,仍然是用户多,盈利少。本文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社
的塑造与传播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
战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 市,让生活更美好”,力图展现出城市在 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城市形象宣传片 作为大众感知城市的重要手段,它起到了 传播城市形象的作用,并通过独特的视听 手段将城市形象塑造在公众的面前。
1
视听元素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塑造或构建城
市形象的要素有很多,包括自然景色、 文化古迹、风味美食、地方方言、稀有
¨¨¨川¨¨川¨¨¨¨”¨¨Ⅲ"¨¨¨¨¨¨¨¨¨l
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四是市民
Ⅲ川Ⅲ川Ⅲ洲ⅢⅢⅢ川川川川m川川洲川川Ⅲ……………ⅢⅢ…ⅢⅢ川Ⅲ川Ⅲ川…Ⅲ…Ⅲ川…ⅢⅢ……Ⅲ川川Ⅲ川川Ⅲ¨¨…ⅢⅢ川川Ⅲ川川m川ⅢⅢ川川ⅢⅢ…ⅢⅢ川Ⅲ川川ⅢⅢⅢ……Ⅲ¨
com/20121225/n361491951.shtml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 226322)
1弭中日传媒科技删3/02rF 万方数据
浅析移动社交工具的特点与发展前景——以微信为例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喻小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26322 中国传媒科技 Science & Technology for China's Mass Media 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