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常识

气象常识

气象常识一、气象名词(一)天气图与气象卫星云图用于分析大气物理状况和特性的图统称为天气图。

主要有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两种。

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拍摄发送回来的云的图片,能显示出大范围的云况,是天气预报的参考依据之一。

(二)地面等压线和3000m上空,308线由于降水云系主要形成于3000m左右的上空,因而分析700hPa 等压面的天气形势尤为重要。

气象广播中经常提到“3000m上空,308线在......一线”,指的是700hPa等压面的天气形势,为了便于理解,故称为“3000上空”,308线就是气压为700Pa,位势高度为3080m (以什米为单位,即位势为308什米)的各地连成的等高线。

(三)高压、高压脊在分析天气图时,有些等压线是闭合曲线,如果其中心的气压值比周围高,这个区域叫做高压控制的区域,其中气压最高的地方,称为“高压中心”。

自高压中心向外,气压逐渐下降。

由于沿各个方向气压的下降率不同,所以等压线不是以高压中心为圆心的一组同心圆。

气压降得慢的部位,等压线就从高压中心向外凸出,该凸出部分,叫做“高压脊”。

在高压(或高压脊)控制的地方,空气由于受地球自转的作用,不断沿顺时针方向向外流散,在它的上空,就会有空气下沉补充流走的空气。

在高压中心附近,一般都是晴到少云天气。

(四)低压、低压槽在分析天气图时,如果闭合等压线内的气压比周围低,就称为低气压(简称“低压”)。

低压区域内气压最低的地方,叫做“低压中心”。

自低压中心向外,气压逐渐升高,但是沿各个方向气压的升高率不同,气压升高缓慢的部位,等压线就自低压中心向外凸出,该处的气压低于毗邻三面的气压,形似凹槽,故称“低压槽”。

在低压系统影响时易出现阴雨天气。

(五)倒槽.气旋波低压槽一般自低压中心伸向偏南或西南方,槽向北或东北方向开口。

若低压中心伸向北或东北方向槽向南或西南开口,地面天气图上等压线呈“∧”型的低槽叫做“倒槽”。

如果在低压的西北侧有冷空气侵入,东南侧有暖空气绕低压中心旋转运动,这样的低压中心就叫“气旋波”(或叫“气旋”)。

(六)槽线、切变线槽线,就是连结自低压中心到低压槽内气压最低的点而成的一条线,通常呈东北~西南向或北~南向,槽线的两侧风向有明显转折。

在水平方向,槽前盛行西南暖湿气流,槽后为干燥的西北气流。

在垂直方向,槽前有上升运动,如水汽充沛,常产生降水;槽后为下沉气流,天气转晴。

在槽线的两侧有明显的温度差异和风向的转变。

如果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只有风的转变,没有明显的温度差异,这就叫“切变线”。

当切变线形成后,由于两测风向、风速的不一致,使切变线区域内形成辐合带,使大量气流上升,因此在切变线影响下,常出现阴雨(七)冷锋、暖锋、静止锋性质不同的冷暖气团相遇而形成的交界面,通称“锋面”。

锋面分冷锋、暖锋、静止锋等。

因为锋面附近,是冷暖空气的交会地带,因而这里往往伴有云、雨或大风等天气现象。

冷锋,就是冷空气势力校强,冷气团向暖气团地区前进,它们的交界面叫做“冷锋”(意即冷空气前锋)。

冷锋一般向南到东南方向移动,冷锋过后冷空气逐渐占据原来暖空气控制的地区,冷锋影响前,一般吹东南风或南到西南风,气压降低,湿度增大,气温较高。

冷锋影响时,风向转偏北.气压逐渐升高,湿度减小,气温下降,一般会出现降水,夏季往往有雷阵雨,有时冷空气分股南下,第一条冷锋过境后不久,还会有第二条、第三条冷锋过境,后来的冷锋叫做“副冷锋”。

暖锋:是暖空气势力较强,向前推进,冷空气后退.锋面一般向北到东北方向移动,暖空气逐渐占据原来由冷空气控制的地区,这种锋面叫做“暖锋”。

暖锋影响前,一般吹东到东南风,风力增大,气压下降,天气转阴有雨;暖锋过境后,风向转南到西南,气压仍有所下降,温度升高,湿度较大,阵性降水会停止转多云,有时有雾。

静止锋:是由于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使两者之间的界面呈静止状态的锋面,叫静止锋;有时锋面移动缓慢或在冷暖空气之间来回作小的摆动,呈准静止状态,称“准静止锋”。

如果静止锋在某地区停留时间较长,受它影响的地区将连绵阴雨。

静止锋以北到高空切变线以南的地区通常为大片雨区。

淮河以南六七月份的梅雨,就是受江淮流域静止锋和高空切变线影晌的结果。

(八)梅雨每年六七月间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地区一般都有一段持续阴雨天气或降水集中时段。

这一时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造成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的天气。

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或“黄梅天气”又因这时高温高湿,衣物容易霉烂,又称“霉雨”。

在梅雨时期,从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

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

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面积广,造成的洪涝灾害范围一股比台风要大。

如1991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约56天,长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害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受灾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

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区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①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②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

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

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

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

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九)副热带高压常年位于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高气压带,简称副高。

它受海陆分布影响,常分裂为若干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在等压面图上,等高线里椭圆形状,长半轴略与纬园平行。

各副热带高压单体通常以地理位置命名。

影响中国天气的主要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一环,一般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它常呈东西带状大范围的旱涝变化与它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夏季在西太平洋副高控制区内盛行干旱天气,西北部边缘是副高与西风带波动相互作用地区,盛行西南风,是中国夏季风的主要水汽通道,有低涡、切变线和气旋波等低压系统活动,也是中国夏季主要雨带分布区。

雨带约位于5OOhPa副高脊线以北8个~10个纬距处。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所在的纬度位置和副高强弱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中国主要雨带的季节位移与副高季节变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一般年份,冬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在北纬15度附近,雨带位于华南沿海一带;春季脊线开始缓慢北移,低纬地区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雨带移至南岭附近,华南雨季开始;初夏,西太平洋副高出现第一次北跳,脊线位于北纬20度至25度。

雨带移至江淮流域,出现梅雨季节。

7月中旬前后,副高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在北纬30度附近,雨带移至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8月下旬以后,副高开始南撤,雨带随之南移;但这种变化各年差异甚大。

副热带高压除南北进退以外,还有东西摆动,造成中国历年旱涝分布不均的复杂多变现象。

(十)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

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

中心气压最低而气温最高。

台风分级。

台风按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大小进行分级。

过去中国气象部门将8级至11级风称为台风,12级和12级以上的称为强台风。

1989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统一分级方法,近中心最大风力在8级~9级时称为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力在 l0级~11级时称为强热带风暴,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或12级以上时称为台风。

为了叙述简单,以下仍统称为台风。

台风路径。

台风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

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

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

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

台风灾害。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但有时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

其危害性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大风。

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以上。

②暴雨。

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在台风经过的地区,一般能产生150mm~300mm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l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

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

③风暴潮。

一般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江苏省沿海最大增水可达3m。

“9608”和“9711”号台风增水,使江苏省沿江沿海出现超历史的高潮位。

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圆形涡旋半径一般为5OOkm~1000km,高度可达15km~20km,台风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阵性降水;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最大风速区,平均宽8km~19km,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最常见的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状,直径约10km~70km不等,平均约45km,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台风编号。

中国把进入东经l50度以西、北纬 l0度以北、近中心员大风力大干8级的热带低压、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这就是我们从广播、电视里听到或看到的“今年第×号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

(十一)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

龙卷风中心附近风速可达 l00m/s~200m/s,最大300m/s,比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

中心气压很低一般可低至4oohPa,最低可达200hPa。

它具有很大的吸吮作用,可把海(湖)水吸离海(湖)面,形成水柱。

由于龙卷风内部空气极为稀薄导致温度急剧降低,促使水汽迅速凝结,这是形成漏斗云柱的重要原因。

漏斗云柱的直径,平均只有250m左右。

龙卷风产生于强烈不稳定的积雨云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