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

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

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已不再符合今天的事实,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

l、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资本实际上仅仅是指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燃料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不完整的。

完整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

物质资本是体现在物质产晶或生产资料上的资本,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主要是劳动者身上的资本。

人力资本是国民财富的组成部分。

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规定。

从数量上看,一个社会中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表示该社会人力资本的规模。

从质量上看,每个劳动者的素质,即知识、智力、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各不一样。

2、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早在18世纪中叶,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已认识到教育或训练的支出可以被看作一种投资。

但这一思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足够重视。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这种投资包括:用于人们接受教育或培训的支出,保健方面的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和移民入境支出。

教育投资又称智力投资,其可以转化为知识的存量,提高人口的智能,知识和技术水平;保健投资转化为健康资本存量,可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增强劳动者工作能力;劳动力在国内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解决国内劳动力的余缺调剂和发挥专一长;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移民是人力在国际间的流动,移民入境是增加人力资本的一条经济合算的途经。

对人力进行投资的目的,按照舒尔茨的说法,是为了通过人力资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人力资本的多少,直接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因此可用人力资本形成说明人们收入的差异。

一部分犹太人在人力资本上投入了较多的资本,因而他们有了较高的收入。

3、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基础:大量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二战后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快于国民资源的增长,即与用于产生收入的土地、实际劳动量和再生产性资本的数量三者结合起来的数量相比,美国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速度要高得多,而且从一个商业周期到另一个商业周期,两个增长速度之差变得越来越大。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定人力资本比能进行再生产的非人的资本以更快的比率增长,是二者产生缺口的根本原因。

他由此提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膺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处于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

他还从战后某些物质资本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国家能以飞快的速度复兴经济的实例,证明增加对人的资本投资要比对物力资本投资更为重要。

他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得出同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完全不同的结论,指出贫穷国家经济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匾乏。

由于向这些国家提供的新的外国资本通常被用于建筑物、设备、有时也被用来购置存货,而一般不被用来增加人力投资,所以,人的能力没有与物质资本齐头并进,而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

4、教育投资及教育收益:人力资本论认为,人口质量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造成的。

教育的投资带来的收益远比对非人的资本投资更加有益于经济增长。

美国从1900年到1957年,实际的物质资本增加大约4.5倍,而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投资增加大约8.5倍,同时物质资本投资获得的利润增加3.5倍,而教育投资增加的利润达17.5倍。

教育收益率原则上与物质形态投资收益相同,即收益率一收益/成本。

如果将教育分为不同阶段,则某一阶段教育收益率一该阶段毕业生对前阶段毕业生工资差额/本阶段教育费用。

5、人力投资的市场机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动态世界,一国企图对所需的人才制定出长远的计划,并按计划执行是无法办到的。

因此人力投资要以市场的供求变化为依据,以人力价格浮动为衡量信号,对教育进行市场的自发调节。

以上便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人力资本理论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不但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首先,人力资本可以引起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投入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使投入同样多的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可以获得更多的高质量产品的产出。

因为同样的投入,在不素质的劳动者手里所产生的效益是绝对不一样的——即使低素质的劳动者充满奉献精神和工作热情也是这样。

因为热情并不能代替知识和能力,也不能带来科学的效率。

这一点不但在发达国家显得特别突出,在发展中国家也日益成为人们注意的事情。

比如,为什么我们有些产品的平均能耗要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呢?是我们的设备不先进?还是我们的技术不领先?我们许多行业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能耗就是下不来。

为什么我们的一些乡镇企业的管理非常严格,劳动效率也高,但其综合效益或单位成本就是比不过一些大中型的国有企业呢?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我们强调在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同时,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这的确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但事实是,我们引进了先进的管理之后,效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要差那么一截。

当然,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进之后,要有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和磨合。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劳动者素质的问题。

因为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讲,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提高是一个投入很大、时间漫长的过程。

这种培养和全面高应该以整个社会为背景;这种培养和全面提高的起点,从基础教育时就开始了。

而且,这种培养和提高不但包括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还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这些素质的获得,并非一些人想像的那样通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获得的。

我们常常赞叹德国人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赞叹日本人高度的自觉意识,赞叹美国人的创造能力,却不知道这些作风、意识和能力是以整个国民较高的整体素质为基础的,是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获得的。

这是一种天然的差距,但不是一种不可追赶、超越的差距。

比如,印度的综合发展指数大大低于中国,但由于印度人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大量投入,使其创新能力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软件生产和销售大国。

比如,一些乡镇或民营企业在通过对企业发展经历的总结之后终于发现,不是自己的技术不先进、设备不先进、管理不先进,而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于是一改过去只注重设备、技术的投入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开始注重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人力资本可以引导资本、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增加,比如扩大要素投入范围,增加要素投入种类,利用国外资源,从而导致产出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等。

在某些行业,某些资源在劳动者综合素质较低时,是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只能成为理论上的或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要素,但高素质的劳动者却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产品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这时候的劳动者就成为现代经济意义中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了。

再次,劳动者结构的改变和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会引起劳动者的使用更加合理及其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在不增加劳动投入和不增加其他要素的情况下实现产出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当我们把劳动者看成是“一种类型的人力资本”时,劳动者的素质就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了。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投入的量的增加就不再是早期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了。

在传统行业里,劳动力量的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的投入会产生边际效益递减;在现代产业里,劳动力量的增加不再是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效益的关键因素。

因为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意味着其技能的提高,意味着其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的适应及和谐,意味着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意味着其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当然意味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高的工作质量及产品品质。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作为资本的价值效益就会充分地体现出来,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本才能够真正实现。

当劳动者作为一种资本的形态出现时,传统的劳动者结构肯定是要被打破的。

在现代经济中,那种体力型的、密集型的劳动者结构和劳动方式在劳动者结构中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其移动方式也会从在一国之内的行业间的流动转变为在一国之内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转移;在国际上则表现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发展中国家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转移的梯次移动趋势,这种转移本身就是劳动者结构变化的形式之一。

当然,这种结构的变化是一种优化的改变,是结构向高级化的升级。

这种优化和升级的直接结果是劳动者的结构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最终结果是通过结构的变化实现产业升级,实现更大的利益。

虽然从形式上看这种转移和变化就是它自己的特点,但从性质上讲是同物质性资本的流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确不能小看。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尤其要对人力资本给予高度重视。

因为人力资本的缺乏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的根本性因素。

这一点已经被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和事实反复证明。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早期和中期,发展因素中最缺乏的是物质性资本,比较容易见效益的也是物质性资本。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其实,发展中国家真正缺乏的,还是人力资本。

造成这种缺乏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起步时,人力资本的绝对数量严重不足;二是由于认识的原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人力资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劳动力层面;或受表面现象的影响,认为物质资本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人力资本,从而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培养;三是发达国家为了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采取各种方式从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人力资源,造成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相对缺乏。

上述原因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缺乏的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已经取得较大进步的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发展。

因此,目前我们所要做的,一是要提高认识,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投入提升效率的带动作用;二是要切实地克服短期行为,持续地、不断地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特别要切实加大对基础性产业和尖端产业里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三是要认识到人力资本的投入周期较长,社会对人力资本的认识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

因此,有必要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形式,强调人力资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制性地缩短人力资本由于认识原因造成的较长的成长过程,为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做好准备。

三、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研究的启示: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现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学派,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既定前提下来说明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具有鲜明的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