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原文:
舜发于畎(quá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i)吾举于士,孙叔敖(ao)举于海,百里奚(xi)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bì)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士,狱官。

(6)市:集市。

(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10)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3)曾益:增加。

曾,通“增”,增加。

(14)恒过:常常犯错误。

(15)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0)入:指在国内。

(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2)出:在指国外。

(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补充注释
(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

(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误。

(5)喻:了解,明白。

(6)则:如果。

(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三、课文翻译:
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五、段意和中心:
1、段意
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

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

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六、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
(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2)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

”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
(1)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

(2)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
的入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