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的传奇故事在周口市沙颍河北岸,座落着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精巧,殿堂宏伟壮观,雕刻精湛瑰丽,装饰富丽华美,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雕刻著称于世。
它就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由清康熙年间,在周家口经商的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兴建,被建筑学家誉为“豫东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周口关帝庙。
它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贸的繁荣和经济鼎盛。
关帝庙还流传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一怒之下的经典杰作现在的沙河南岸文化街,清康熙年间曾叫关帝庙门街,是周家口历史上会馆最多的一条街。
在不到300米的街道上,分布着5个会馆。
外省客商为联系商务、沟通信息方便,纷纷在周家口建立商会会馆。
会馆是神灵崇拜和商业文化的结合,故很多会馆又多以庙相称。
原来的第八中学就建在最早的山陕会馆的原址上,那是山陕商人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投资兴建的第一个山陕会馆。
因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世称“忠义”,被清朝加封为“护法神圣帝”。
他生于山西蒲州,与山陕商人系同乡近邻,为纪念这位世人敬仰的“关圣帝”,山陕会馆又叫关帝庙。
比北岸的关帝庙早建了13年。
当时,沙河上没有修桥,南北行人靠摆渡过河。
由于交通不便,沙河北岸的山陕商人,往往因为烧不上第一炉香,而与沙河南岸的山陕商人发生矛盾。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十三日,两岸山陕商人在筹备祭典议事时,双方矛盾激化。
一怒之下,北岸的山陕商人发誓要在北岸建一座更大规模的关帝庙。
于是,他们就发动沙河北岸的所有山陕商人一方面集资购料,一方面选址买地。
集资按自觉自愿的原则,多少不限。
由主持派人到各商号,让捐款者自己往帐本上写,写多少,捐多少,这叫“布施银”。
还有一部分是按生意大小摊派的“厘头银”。
共捐白银3万多两。
建筑材料多是从山西老家运来的。
山西人很会打算,比如盖庙用的琉璃瓦,他们从山西用驴驮着瓦来周家口,瓦作建庙用,驴在周家口卖掉,又可赚一笔钱。
所以集资和购料都是比较顺利的。
就是在买地时出现了一件不称心的事情,这件事情影响了关帝庙几百年。
他们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大约30亩见方,北依文昌街,南临沙颍河,祥云瑞彩,钟灵毓秀。
所有需要的土地,大部分都丈量过了,还有东南角一小片土地没有谈妥。
如果把东南角的一小片地也买过来,那建关帝庙的地块就是方方正正、完美无缺了。
但是,这块地的主人就是死活不愿卖。
这主是当地人,本来就对这些外来的山陕商人有成见,更有一种妒忌心理。
听到山陕商人一个劲的“鹅(我)给你说”,气就不打一处来:“鹅、鹅,还扁嘴子类。
”无论怎么协商就是不愿卖地。
这真难住了山陕商人。
山陕商人开始以为地的主人嫌给的钱少,就舍着钱往上砸。
承诺用三尺长布袋装铜钱,在地面上平放着摆,把所要买的地摆满,作为地的价钱。
该地主人不卖。
后来山陕商人又提出将钱布袋立起来将所要的地摆满,地的主人还是不卖。
山陕商人又提出用铜钱“灌缝”,就是用铜钱把每个钱袋之间的缝隙灌满。
地的主人还是不卖。
最后山陕商人提出加上个“小鬼戴帽”,即在每一个钱袋上放一个银元宝。
地的主人始终是两个字:不卖。
并且放话,“再多的钱,我也不卖。
那怕是在那里盖茅厕,放大粪,也不卖给你们。
”最后,山陕商人无奈只得将关帝庙东围墙的南端向西倾斜,绕过这块令他们头痛的地块。
300年来,关帝庙的平面图不够方正,留下东南角的缺憾。
后来,这片地真的盖成了茅厕,一直延续了若干年。
直到1998年秋整修关帝庙围墙时,才取消了厕所,使关帝庙的外墙变成了方方正正。
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山陕商人开始了工程浩大的关帝庙建设,采湖广之秀木,运秦晋之砖石,请墨客画师,聘能工巧匠,历时159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扩建、重修,最终于咸丰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
整个古建筑群占地30余亩,为三进院落,照壁、山门、钟楼、鼓楼、铁旗杆、石碑坊、香亭、碑亭、飨殿、大殿、戏楼、拜殿、春秋阁由南向北依次建于中轴线上,前、中、后院楼廊殿阁140多间,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装饰富丽,工艺精湛,极富神韵。
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陈游纪胜》中欣然称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胜迹也!”二、耐人寻味的石雕画在周口关帝庙中,丰富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使其格外引人关注,尤其是那些别出心裁、内容丰富、雕刻精细的石雕、木雕等装饰构件,更使关帝庙古建筑显得丰盈自然、别有韵味。
关帝庙的石雕艺术堪称一绝,是关帝庙最重要的文化构成。
关帝庙的石雕大部分分布在石牌坊、石柱础、石栏板和柱头上,其艺术形式多为圆雕、浮雕、透雕或半透雕。
这些石雕内容或取材于神话传说、文人轶事,或来自成语故事、词语典故,或源于生活的联想。
如,取材于杜牧诗《清明》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在不足一平方尺的面积上,童子、老人、杏林、酒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知足常乐》画面上故事表达的是“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担挑的”。
还有如《精卫填海》、《天下太平》、《酌泉励心》、《张良进履》等,通过石刻匠人的巧妙组合,借助简洁却寓意丰富的石刻艺术表现形式,抒发了古人善良而又美好的愿望。
在关帝庙的石雕中有一幅这样的雕画,所画之物,非狮非虎,非猫非犬,而是一只头上有角,身上有鳞,四肢短粗,掌爪各异,脸同狮虎,尾似蒲扇,回头望日,血口獠牙的怪物。
这幅石雕画的来源还有一个典故。
相传,明弘治年间,姑苏城内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鼠灾,人们把它叫做“百万老鼠闹东吴”。
这次鼠灾把粮食、衣物、箱柜、装饰、能吃的吃掉,能咬的咬烂。
就连长州县(今吴县)公堂里挂的“明镜高悬”、“日出东海”字画,也统统撕嚼得一塌糊涂。
鼠灾过后,长洲知县派人去请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来家作画。
文徵明正在吹箫,见衙门来人,放下玉管,听罢差人禀诉,摇头一笑说:“唐伯虎作画有三不画,吾有四不画,情绪不好不画,墨不浓不画,酒不足不画,不为权贵画,逢单日不画。
”知县听了差人的回禀,心想,他是一榜解元,强行是使不得的,还是礼贤下士登门拜访为好。
于是他脱下官服,换上民装,到文府拜年。
从初一到初三,长洲知县连扑了三天空,问谁谁也不知文徵明到哪去了。
知县无奈,就派两位公差日夜在文家门口等候,直到正月十八午后,文徵明才回到府上。
差人喜出望外,把老爷求画心切,三次登门恭请,备说原委。
文徵明微微一笑,说到:“亏得二位辛苦,县公诚心,又舍得纸墨银子,画非难也。
今天日已过午,明天又逢单日,后天如若风和日丽,着来花轿一顶,四人开道,八人吹打,聘则往也。
”正月二十,知县按照文徵明的意思,把他接到衙门,点香秉烛,备上美酒佳肴。
席间,文徵明问道:“县公欲画何物。
”知县用筷子在桌子上边画边说:“画猫比猫大,画犬比犬凶,画狮比狮小,画虎比虎猛,照此画来。
”文徵明开怀畅饮。
酒过六巡,他起身来到画桌前,凝神静思,揣想画意。
然后在一张大纸上挥毫泼墨,画了一只体态臃肿,绿毛蓬蓬,四肢短粗,掌爪各异,下颌方阔,头顶椭圆,脸同狮虎,尾如蒲扇,眼似铜铃,歪头望着太阳,张着血盆大嘴,獠牙伸舌,一掌握着玉如意,一爪托着金元宝,一蹄蹬动摇钱树,一脚踩着灵芝草。
画好后,知县连连说了几声“妙哉善出”。
高兴地问道:“文公,此物何名?”文徵明滑稽地一笑,比比划划地说:“想吞天地日月,欲括万贯金银,狮虎望尘莫及,县公自悟芳名。
”知县被弄得很尴尬,只有连连点头说:“是、是……”付足画师银子,照样用花轿送他回府。
故事里讲的这幅画,与关帝庙的这幅石雕一模一样。
当时,工匠们之所以选择这样一幅讽刺画作为石雕,就是比喻那些榨取民脂民膏的封建官老爷们与这只野兽一样,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想要,贪婪无厌,甚至连天上的太阳也想一口吞下。
于是,人们就给它送了个名号叫“贪”。
这个故事不单单对官,对商贾对世人也同样具有警示意义,为人,戒贪隐忍、知足常乐方能天地宽阔;经商,诚实守信、薄利多销才能天长地久。
三、浓郁的关帝文化周家口沙河北岸的关帝庙,建得高大宏伟,巍峨壮观,是豫东数百里最有名气的庙宇了。
据说,关帝庙建好后,好长一段时间里面没有对联。
这样好的一座关帝庙,应配了一副好的对联才行,写什么样的对联呢?关帝庙的主持出题说:“上联要有三个同一字的地名,下联要有三个同一字的人名,而对联的中心意思还要赞颂关帝一生的功业。
”这样的要求,难住了周家口不少名流和书生。
所以,关帝庙大殿两旁的柱子上一直挂着一副空白的木板,过路的游人无不叹息感到遗憾。
一日,一个很不起眼的游学先生路过关帝庙,便进去游览。
到了大殿前,见到两条空白的木牌,便“唉”了一声说:“耸起一座关帝庙,留下一片叹息声。
”主持听了后,觉得此人出言不凡,急忙上前施礼说:“请先生为关帝庙增色添辉!”那先生看了看要求条文,也不推辞,略加思考,挽袖提笔,饱蘸墨汁,一挥而就。
上联是:坐蒲州,佐豫州,坐镇荆州,赤手创千秋大业;下联是:兄玄德,弟翼德,不从孟德,丹心震万古纲常。
主持一看,赞不绝口。
对联挂起,观者云集,没有一个不拍手叫绝的。
周家口关帝庙的一大功用是会馆,是商人们的沙龙之地。
但既然打着关帝庙的旗号,自然少不了关帝文化的渲染。
所以,庙内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关公文化。
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
从宋元至明清的这一历史过程中,上至高居庙堂的帝王将相,下至终生劳作的庶民百姓,从挥文弄墨的文人学子、舞枪弄剑的草莽义士到勾栏瓦舍中的说书艺人、远避尘世的僧侣道士,几乎都陆陆续续汇入了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潮流。
在这一浪高于一浪的关公崇拜浪潮中,从关公身上发掘出来的和被追加到关公身上的美德与美誉,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真实的关公,几乎达到了无人可及而又无以复加的地步。
于是,生活于三国时代的关公,在宋元明清之际,便渐渐地超凡脱俗,青云直上,由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人间英雄,变成了万民礼拜的神圣偶像。
所以,在关帝庙里,多有人们对关公的赞美楹联,而这些楹联也成为关帝庙关公文化的内蕴之一。
在周口关帝庙,对关公的赞美楹联有很多,多是清中期征集的作品。
其中石牌坊上有“读好书说好话,做好人行好事”、“忠勇光昭日月,谟猷学本春秋”;大殿上则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书写的“大义参天”、“忠能择主鼎足定汉室天下,德必有邻把臂呼岳家父子”的赞誉;戏楼有“声震灵霄”;拜殿则有“赤胆扶汉尽忠尽勇千秋豪气参大地,丹心托月重信重义一生高节韶春秋”;春秋阁上有“赤面表赤心千里常怀赤帝,青灯观青史一生不愧青天”、“霸业已空问吴魏强梁安在,英风如昨与天地悠久无疆”、“秉烛持纲常顾影何惭心上日,封金完节义对人不愧性中天”、“鲁夫子晋夫子两位夫子,著麟经看麟经一部麟经”等。
这些楹联,构成了周口关帝庙鲜明的关公文化特色。
体现了关羽“威云乾坤汉寿侯,千里单骑武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