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
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
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
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杜威生于南北战争之前,卒于二战之后,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之中他为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教育思想也对我们后世产生了深远重要的影响。
纵观杜威的一声,其出生与青少年经历平淡无奇,才资平平。
他在小学与大学却也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意义的东西,倒是在这期间的课外阅读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
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书籍有大量阅读。
因为当时的美国教育已经深陷窠臼,走向僵化机制,已经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
这让我联想到当前我国的教育,与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下,学生的成绩为了上好学校在学校里机械的学习,很多学生长期在这种教育作用下,产生厌学心理,感到身心压力。
当然,我不否定文化课的教与学,但我国何时能够出现一个杜威式的人物来引领中国的教育改革,不仅让学生能够学得更加快乐,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化,真正吸引到学生,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老是停留于过去的教育模式。
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如果不适时做出变革,又如何能跟上时代潮流。
我们的学生需要解放,我们的教育需要解放,需要变革。
国情当然有,国难当然有,但是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做,我相信绝对比现在要好得多。
关键是要认真的履行好改革者与教育者的使命。
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彻底斩断与利益集团的联系。
不是不能做到或者不能完全做到,而是想不想去做,决心与意志有多强大的问题。
这些都考验着改革者与教育者的能力与良心。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基础,当然也包含哲学、社会学等。
其中,杜威早期醉心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表过一些论文,获得好评。
杜威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办了实验学校,以哲学和心理学为依据,着手教育创新。
他把以粉笔和扣讲为形式的课堂变为为儿童的活动而求知的课堂。
把儿童静坐听讲的课堂变为儿童为听课而随时移动的课堂。
气象一新。
在这里,我又想说到我国的教育,教育的改革喊了这么多年,虽然也改,但是请注意他改的只是课堂上课的样式,分数多少的改变。
这是过来人所知道的。
然而教室上课了的形式和模式是传统和僵化的。
固守传统,不知灵活变通。
究竟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
难道我们需要培养乖孩子,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吗?美国人一百多年前就想进行了教育的改革,这也是今天的美国如此强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依然固步自封,不求进取,我就怀疑是不是我们的教育部部长没有实权,或者没有多大能力。
不然当前中国的教育现状又怎么会如此令人忧虑。
当然这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归根到底还是体制问题,不从体制进行根本变革,我们难以迎来中国教育的春天。
难以看到新气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一.让阅读成为一种仪式第二天,小王子又来了。
“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
”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
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
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
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
”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
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
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
如果猎人们什么时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样,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就这样,小王子驯服了狐狸。
我非常喜欢《小王子》中的这段话。
仪式会让一件事情变得庄重并成为习惯,当一件事情有规律性地反复出现时,每一次你都会有足够的准备并且不受打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被阅读所困扰,繁忙的工作挤压阅读的时间,即使挤出大段大段的时间来,却很难进入阅读的状态。
更何况,大部分理论书籍的理解需要沉静,更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很难短时间内突击读完,经常半途而废。
这学期开始,我开始让阅读成为一种仪式。
每天早晨,我以最舒服的姿势坐在苏大附中创造力中心十二楼新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靠窗的位置,让初升的阳光抚摸着我,静静地沉在阅读中。
这样的时刻一般会持续两个小时左右,十点结束。
无论多忙,除了极个别的例外,我的工作从十点开始。
这学期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教育的哲学基础》,每天一章,不知不觉已经读完了,感觉很好。
第二本书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每天读两章。
杜威的书通俗易懂,精辟透彻,每每为之击掌,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是我许久以前读小说时才体会过的。
当阅读成为一种仪式,我便不再有紧迫感,每天两个多小时读两章绰绰有余,便可以在一些重点的地方反复流连并做些批注,甚至停下来发呆,痴想。
这段时间,我留给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理论。
而其他的零碎时间,我便留给了小说以及其他比较轻松的书,比如《朗读者》、《本爱安娜》、《山居岁月》等小说、童书便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在公交车上读完的。
(正在读的是《希腊神话》)而晚上精力不济的时候,便看电影,尤其是教育电影,如《心灵捕手》、《蒙娜丽莎的微笑》等。
甚至运动,也成了一种仪式,饭后爬楼梯(12层),星期六星期天上午各花两个小时带桃夭和女儿去亭林公园爬山……仪式不但让阅读时间得以保证,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从容的心境,给了我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空间,让我能够自由地与书籍对话。
由此我想,新教育研究中心其实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仪式”,让阅读和沙龙固定下来,成为研究之旅的自然节律。
而即将启动的晨诵项目,更可以使之成为一种仪式,让阅读驯服学生,让学生伴着自然节奏,在阅读中呼吸,起舞……二.共同生活看《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定要越过滕大春写的《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直接阅读原文,否则这篇充满了偏见与谬误的序会直接影响到你的阅读品质甚至阅读心情。
《民主主义与教育》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想到从读师范以来掠过我们生命的那些形形色色的所谓理论,更想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与我们的体验对话。
杜威的许多论述,都值得停下来细细思考,并且沿着他的思考继续往前走。
在读书笔记中,我尽可能记录那些我印象最深的部分,而且多半以概念的方式出现。
在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中,有两处论述给我的印象深刻,一处是杜威说的“教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在非正规和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
许多人一想到杜威就想到生活化,就容易将杜威定义为“儿童中心主义”,这是没有真正地理解杜威。
杜威预见到了正规教育所存在的缺陷或者说危险,就是与生活经验相脱节,但是杜威根本没有否定正规的教育,他强调的是“平衡”。
此处按下不表。
这一章印象最深刻的是杜威关于“共同生活”的阐述:“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
”“人们住地相近并不成为一个社会,一个人也并不因为和别人相距很远而不在社会方面受其影响。
一本书或一封信,可以使相隔几千里的人们建立起比同住一室的住户之间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
甚至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工作的个人也不构成一个社会群体。
一部机器的各个部分,为着一个共同的结果而以最大限度的相互合作运转,但是它们并不形成一个共同体。
但是,如果他们都认识到了共同的目的,大家关心这个目的,并且考虑这个目的,调节他们的特殊活动,那么,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甚至在最社会化的群体内部,有许多关系还不是社会化的,在任何社会群体中,有很多人与人的关系仍旧处在机器般的水平,各个人相互利用以便得到所希望的结果,而不顾所利用的人的情绪的和理智的倾向和同意。
这种利用表明了物质上的优势。
就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雇主和雇员的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而论,他们仍旧处在这个水平,并不形成真正的社会群体,不管他们各自的活动多么密切地相互影响。
发命令和接受命令改变行动和结果,但是它本身并不产生目的的共享和兴趣的沟通。
”“任何社会安排只要它保持重要的社会性,或充满活力为大家所分享,对那些参加这个社会安排的人来说,是有教育意义的。
只有当它变成铸型,照章办事时,才失去它的教育力量。
”这些论述非常精辟。
沿着这条路径去寻觅,可以联想到许多不同的表述。
比如,从马克思开始的关于异化的思考,布伯《我与你》中关于“我-你”和“我-他”的辨析,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二章中关于师生关系的剖析,伯姆《论对话》中的意义溪流,佐滕学《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的润泽的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宗教,包括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这一切多么的相似!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发我们关于制度与伦理的思考。
如果上面这些资料你从来没有接触过,你只需要回到自身的经验。
一个好的集体,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集体,一个好的教师,是与学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教师。
当年在私立学校期间,我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认。
还记得李镇西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教学的核心都是师生关系。
”学校和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空间。
“共同生活”是新教育实验从杜威这里引进并发展了的一个重要概念:“共读,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也就是说,我们从“共同生活”的角度重新认识阅读,并发展出了相应的“技术”,比如读写绘一体化,比如阅读课,比如亲子共读等。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通过阅读与写作(新教育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使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生活在一起。
由此再往前走,也只有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生活在一起,教育生活才是完整的,才不会被机械地人为地割裂,才是润泽的,才是“我-你”的关系,才可能真正抵达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核心概念,“共同生活”让我们整合起阅读、写作、对话等多学科知识,将之深化、丰富、发展,来抵抗现代社会可能对人的异化。
三.共同生活(续)今天苏州有雨,读到了第七章《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这一章有许多很有意思的精辟的论述,但我感兴趣的是,杜威在区分专制社会与民主社会的时候,用的仍然是“共同生活”的概念,(或许说基于经验,但经验从何而来,如何传递,仍然是共同生活)也可以说是对话或者交往理论的前身。
(从这个意义上说,杜威也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他眼中的专制社会是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对话,缺乏“共同生活”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很少有共同的利益;社会各成员之间没有自由的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