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

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考古学:是根据过去人类在一定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

说明:1.经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实物资料是唯一的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透物见人,研究历史。

3.时间范畴:上启人类开始,下限在明末。

遗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物质,又称实物资料。

它包括直接由人类加工制造和利用过的物质,也包括间接与人类活动有某种关系的物质,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实物资料有两个特有的属性,客观性和无限性。

遗迹:在中国,遗迹往往是指不可携带人工产物,也就是不可能不破坏他的原来形状和位置,而把它搬迁或移动,如古人踩的路,古人挖的井等等。

遗物: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他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且这些实体是可以携带的,在移动或搬迁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遗址:遗存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体,而人的活动都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当中进行的,所以,人类通过活动遗留下来的大多数遗存在空间上都是成群分布的,这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分布的一群遗存,考古学上通常称其为遗址。

那么这种遗址当中,自然也就包括了人工遗迹,人工遗物和非人工遗物。

非人工遗存:指的是并非人类制造,但被认为是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物质。

树木年轮法是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进行断代的技术。

先建立某一地区的标准轮距序列,再将同一地区考古发现的木头标本,与此年轮序列相对照,就可以分析考古发现的木头样品的年代。

树木年轮断代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

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

地层学的根本问题是划分层次,确定层位关系。

堆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可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

生土:遗迹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

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他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思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这些新的土层都叫“熟土层”。

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间歇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等)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叠压关系:一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确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打破关系:晚期的遗迹在形成时向深处破坏原有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

后冈三叠层:是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发掘中发现并创立的,他在河南安阳后冈地点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用土质土色区分出了上层的小屯文化层(商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层与下层的仰韶文化层,这就是中国考古史上著名的“三叠层”。

后冈三叠层的确立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

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以前水平层位发掘法的结束和以文化层为单位发掘法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中国科学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使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从而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类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

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刮削器:是一种小型工具。

主要用石片加工而成,少数是用小石块或石核制作。

它将毛坯的一个边或几个边加工成刃。

主要用于切割和刮削,其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小刀。

常见长度为30-50mm,重在100克以下,在我国的旧石器地点和遗址中,除少数的几个地点外,其余均为主要的工具类型。

尖刃器:也是一种小型工具,多用石片制成。

尖刃器的定义是“两个修理边夹一角”。

否则不应该称为尖刃器。

他的功能与刮削器有相同之处,偏重于刺割划与现代的尖刀相同。

可能用于剥兽皮和割肉。

雕刻器类:是一种由石片制成的小工具,也有用砾石做毛坯的。

一般在石片的一端或两端,左右互击一下或几下形成凿子形的刃口。

其功能主要是起刻划作用。

手斧类:是用石核、砾石或者大石片为毛坯,多采用交互打击加工而成。

是大型的有尖工具。

其功能主要是挖掘。

砍砸器类:是一种大型的工具,多数砍砸器使用石核和砾石制成的,而少数使用石片制成,长度多在80毫米以上,重量均超过250克。

可用于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用途。

加工方式多用交互法,加工粗糙,刃口多称“S”型。

砍砸器的分类与刮削器基本相同。

可以分为单刃、双刃、复刃、端刃和尖刃型。

判断时代早晚关系的两种方法:①横联法:简单的说,横联法的原理是:A、B两种器物和A、C两种器物常常分别共存于不同单位内,则可认为B、C两种器物也是同时的。

②桥联法:依据地层排定C式罐晚于A式罐,弄清两者形态演变的逻辑关系后,自然可以将无地层关系而形态上介于A、C式罐之间的B式罐排在A、C之间。

考古学文化:是分布于一定区域存在于一定时间,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类活动遗存。

考古学文化反映了人类活动遗存的类别或不同群体的区分与联系,以及由它反映的人们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过程。

它也被称为“统一文化共同体”。

考古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诸考古学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场所。

史前聚落的遗留形式便是史前遗址,但遗址并不等同于聚落,考古学文化遗址中只有同一层面的遗存才能构成聚落。

石器类型:刮削器:刮削器是一种小型工具。

主要用石片加工而成,少数是用小石块或石核制作。

它将毛坯的一个边或几个边加工成刃。

主要用于切割和刮削,其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小刀。

常见长度为30-50mm,重在100克以下,在我国的旧石器地点和遗址中,除少数的几个地点外,其余均为主要的工具类型。

钻器:钻器是一种小型工具,多用石片制成,其加工方法与尖刃器相似,是从尖刃器中派生出来的。

其功能是钻和锥的作用。

钻、锥尖刃器的区别有以下三点:1)钻均为锐尖,尖角小于尖刃器;2)钻有肩,而尖刃器没有;3)钻的功能是钻和锥,而尖刃器为刺割。

雕刻器:雕刻器类是一种由石片制成的小工具,也有用砾石做毛坯的。

一般在石片的一端或两端,左右互击一下或几下形成凿子形的刃口。

其功能主要是起刻划作用。

砍砸器:砍砸器类是一种大型的工具,多数砍砸器使用石核和砾石制成的,而少数使用石片制成,长度多在80毫米以上,重量均超过250克。

可用于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用途。

加工方式多用交互法,加工粗糙,刃口多称“S”型。

尖状器:尖刃器也是一种小型工具,多用石片制成。

尖刃器的定义是“两个修理边夹一角”。

否则不应该称为尖刃器。

它的功能与刮削器有相同之处,偏重于刺割划与现代的尖刀相同。

可能用于剥兽皮和割肉。

简答题:一,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根据有无文字,人们通常把历史分成两个阶段。

即:将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称为史前时代,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称为历史时代。

而考古学在这两个时代的历史学研究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和地区,考古学是唯一的,最重要的研究手段,如中国的三代之前,除了一些后世的传说和追记以外,基本没有文字记载,因此主要依靠考古学研究,也导致了史前考古是考古学领域里最发达的一个分支。

其次,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考古学在研究人们大众的日常生活,文化技术和基本的生业活动等方面,具有文献史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因为,历史时代的文献,主要偏重于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缺乏对大众日常生活的记载和描述。

所以,只要考古学才能使历史学深入到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许多细微之处,是历史学研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总之,随着考古材料的极大丰富,和考古研究水平的日渐提高,考古学在广义的史学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弥补和纠正文献历史的空白和错误,而且还可以为许多其他学科,如农业史,冶金史、法律史、军事史等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实物方面的史料,从而不断推动这些相关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二,遗存的生成与转变从遗存的产生到被发现,大致经历了两个过程,即生成过程和转变过程,遗存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所以一般都经历过制造、使用和废弃这么三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遗存虽然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并非所有的人类活动都能够留下物质遗存所以说,我们今天没有发现的东西,并不等于历史上就不曾存在。

考古学所研究是事情,都是发生在遥远的过去,因此,那些事件留下来的遗存大多经过了一个很长时间的转变过程。

这种转变过程本身是千差万别的,而造成其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然因素;一个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大量的遗存在漫长的转变过程中,往往因自然的作用而消失的无影无踪。

首先是大量的有机物质的消失,如粮食,毛皮,纺织物,纸张等;其次,即便是无机物,也大多数难以保存其原貌,如铁刀的锈蚀,壁画的褪色等。

据研究,风和水有时甚至能够毁灭整个遗址。

除此之外,植物的根茎,小动物的洞穴和地下活动等等,也可以给遗址带来很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自然因素不仅有破坏作用,有时还可以造成一种假象,比如旧石器时代的假石器。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遗存的破坏也很严重。

如社会的动荡和战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目的的盗掘古墓或纵火等等,这些人为因素,也都会破坏掉大批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遗存。

在下面几种情况下,遗存往往能够得以比较好的保存下来,而能够基本保持其原貌。

第一种是长期的冰冻(如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古墓);第二种是干燥(如我国新疆的干尸);第三种是密封缺氧(如两湖地区的楚墓);第四种是泥潭沼泽地(如北欧发现的一些木头)。

综上所述,遗存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其制造、使用、废弃阶段,可称为生成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导致的消失、变化等阶段,即转变阶段。

三,如何看待遗存由于有些人类活动不能留下遗存,加之能够留下的遗存绝大多数都有一个转变过程,因此,今天考古学上发现的遗存,既不是当时人们留下的遗存的全部,也往往非其原貌。

故而,考古学家在利用遗存研究历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充分的认识到,遗存是过去人类活动残存的反映,而且往往是变形的反映。

即便是这些残存、变形的遗存,目前还有大量没有被发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