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小学教师招聘测试教育心理学经典试题分析【01】【教学设计重点划题目】1.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参考答案】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等。
(1)教学事项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①引起学生注意―②提示教学目标―③唤起先前经验―④呈现教学内容―⑤提供学习指导―⑥展现学习行为―⑦适时给予反馈―⑧评定学习结果―⑨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教师常常要用到的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游戏。
(3)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
(4)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选择教学策略【参考答案】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①发现教学②情境教学③合作学习(3)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①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
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却是斯金纳。
②计算机辅助教学③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教学教学目标的分类、组织教学过程的要素。
难点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3.教学目标及其意义【参考答案】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4.教学目标的分类【参考答案】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使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2)情感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一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即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5.教学目标的表述【参考答案】(1)行为目标(2)心理和行为相结合的目标2011-2012年小学教师招聘测试教育心理学经典试题分析【02】【态度和品德的形成重点划题目】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参考答案】(1)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岁―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8岁―10岁),这一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4)公正阶段(10岁―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参考答案】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
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
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4.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参考答案】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和他人相接近。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和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5.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参考答案】(1)外部条件。
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影响。
(2)内部条件。
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6.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参考答案】教师可以综合使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和奖惩等。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态度和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小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和条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难点是如何根据理论来促进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7.态度的实质和结构【参考答案】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8.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参考答案】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着,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9.态度和品德的关系【参考答案】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
2011-2012年小学教师招聘测试教育心理学经典试题分析【03】【技能的形成重点划题目】1.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参考答案】心理学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参考答案】(1)准确的示范和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参考答案】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和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是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形成的四阶段理论及每个阶段的动作特岱年,心智技能的实质及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难点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4.技能及其特点【参考答案】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5.技能的种类【参考答案】(1)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6.技能的作用【参考答案】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2011-2012年小学教师招聘测试教育心理学经典试题分析【04】【知识的学习重点划题目】本章概述了知识和知识学习的类型,详细介绍了知识获得和知识保持的操作方法以及遗忘的理论解释。
知识点梳理1.知识学习的类型【参考答案】(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2.知识的类型【参考答案】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和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