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机能学大纲zhongxiyi231

人体机能学大纲zhongxiyi231

新疆医科大学人体机能学教学大纲(供中西医结合、中医、针灸推拿、针灸推拿-外向型专业用)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2005年3月30日Ⅰ前言人体机能学是研究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及其机理的一门科学,它是综合了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而设立的一门基础医学主干课程。

人体的功能十分复杂,在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制时,必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水平来探讨。

因此,人体机能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了细胞、器官、系统不同水平及人体整体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在的生物化学反应;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疾病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功能变化及其机制。

人体机能学与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关于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且由一些科学工作者将这些知识总结概括为人体机能学的理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得人体机能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其理论知识也不断更新和提高;而人体机能学的这些新成就又迅速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学生学习人体机能学,就要学好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熟悉和掌握了正常人体功能与患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疾病的原理与措施,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和发展。

根据学校为适应教学改革与学科调整新制定的教学计划、国家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面向21世纪教材制定了人体机能学教学大纲。

大纲规定了每章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级别。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要求教师讲深、讲透,学生深入领会和记忆其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要求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应在全面理解基础上抓住重点;一般内容不标示,教师可概括讲解或学生自学)。

根据中西医结合、中医、针灸推拿、针灸推拿-外向型专业教学计划,人体机能学总学时为16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8学时,实验教学54学时。

理论:实验= 2:1。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在明确人体机能学的内容和与医学关系的前提下,学习生命的基本表现和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和体内的控制系统,为今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人体机能学的内容和与医学的关系。

2.熟悉生命的基本表现。

3.熟悉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4.掌握反馈控制系统。

三、教学内容1.人体机能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器官、系统不同水平及人体整体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在的生物化学反应及分子构成;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疾病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变化与机制。

2.生命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和兴奋性)3.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4.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和正反馈)第二章细胞的分子结构和基本功能一、教学目的:本章主要介绍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和酶的知识;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为后续相关章节打基础。

二、教学要求1.掌握生物大分子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3.熟悉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4.掌握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了解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5.熟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三、教学内容1.蛋白质的功能、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一级结构肽链、二级结构α—螺旋及β—折叠、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高分子性质、变性作用、沉淀和吸收光谱及重要的呈色反应)和分类。

2.核酸的种类(DNA和RNA)与功能、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多核苷酸链、DNA的分子结构、RNA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

3.酶的概念与特性、酶的分子组成和结构、酶的作用机理、酶促反应动力学、酶的分类和命名。

4.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胞吐与胞饮)、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跨膜信号转导概念;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膜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膜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5.细胞的兴奋性、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超射值、锋电位、“全或无”现象的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的传导:阈电位、阈强度、阈下刺激、局部反应、电紧张性扩布、总和、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等概念、局部兴奋的特点)6.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第三章人体的物质代谢一、教学目的:从细胞的水平上,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体内代谢;生物氧化和生物氧化的方式;肝脏代谢和肝功衰竭.;体温与发热,为以后相关章节和后续课程打基础。

二、教学要求1.掌握糖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糖代谢的调控、糖异生的过程;氨基酸的代谢。

2.熟悉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血脂及血浆蛋白、胆固醇的代谢。

3.熟悉生物氧化。

4.熟悉肝脏代谢。

5.掌握肝功能衰竭。

6.熟悉体温与发热。

.三教学内容1.糖代谢:糖原合成和分解;糖的分解代谢;糖异生作用;血糖。

2.脂类代谢: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血脂及血浆蛋白;三脂酰甘油的中间代谢(分解代谢:脂肪的动员.甘油代谢.脂肪酸的β氧化.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合成代谢);磷脂代谢;胆固醇的代谢。

3.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方式及酶类;生物氧化产物二氧化碳的生成;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及能量的转换。

4.氨基酸代谢: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腐败作用;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概况.脱氨基作用.氨的代谢.α-酮酸的代谢);某些氨基酸的特殊代谢。

5.肝脏代谢和肝功能衰竭: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在生物氧化中的作用;胆汁酸代谢;胆色素代谢;肝功能衰竭(概述、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概念与分类、发生机制、诱发因素、防治原则)。

6.体温: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波动;产热和散热过程;体温调节。

7.发热:概念与分类;发热的机制;发热的时相经过;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第四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对其它器官系统的调节作用,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1.熟悉神经纤维。

2.掌握和熟悉突触传递。

3.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和感觉投射系统。

4.熟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掌握和熟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熟悉和了解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图。

三、教学内容1.神经纤维: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传导速度、分类、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突触传递:突触的概念、分类与微细结构、突触的传递过程与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即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的特征、神经递质、受体学说(概念、受体激动剂、受体阻断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突触前受体、中枢内递质的受体)、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抑制。

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包括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肌肉本体感觉、内脏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痛觉。

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主要运动区、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及功能障碍)。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紧张性支配、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和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底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体温调节、摄食行为的调节、水平衡的调节、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和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条件反射、脑电图、觉醒和睡眠。

第五章血液一、教学目的:学习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浆渗透压的来源及其作用、等渗溶液的概念、血液中各成分的功能、血凝与纤溶以及血型的分型原则和输血的原则,理解DIC的病因发病学,为临床诊治DIC提供病理生理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血液的功能。

2.掌握血液的组成、血量、血浆pH值、血浆的化学成分及血浆蛋白的分类及作用。

3.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

4.掌握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作用,等渗溶液的概念。

5.熟悉红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6.了解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7.熟悉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止血的关系。

8.熟悉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

9.了解抗凝系统的作用;熟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其作用。

10.掌握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分型依据、输血的原则。

熟悉Rh血型。

11.掌握DIC的概念。

12.掌握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3.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4.熟悉DIC的分期及其特点。

15.掌握DIC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16.了解DIC的防治原则。

三、教学内容1.概述: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血量、血细胞比容,血浆pH值,血浆的化学成分及血浆蛋白的分类及作用。

血液的比重、粘滞度。

血浆渗透压、等渗溶液概念);血液的功能。

2.血细胞生理(红细胞数量、功能和生理特性。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及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的破坏;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各类白细胞的功能;血小板正常数量与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止血的关系、生理性止血的机制。

3.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其作用。

4.DIC:概念、常见原因(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和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DIC的分期、DIC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5.血型与输血原则(概念:血型,ABO血型;ABO血型的分型及其依据;输血的原则;Rh血型的分型及其依据)第六章血液循环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心血管系统的生理、病理生理为后续课程和临床各科有关心血管系统内容打下基础。

休克是临床各科常见的危重病症,通过本章的学习为临床诊治休克提供理论基础。

二、教学要求1.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及影响因素。

2.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生物电现象及产生原理。

3.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4.熟悉静脉回心血量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组成及生理功能、冠脉循环特点及血量调节。

5.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6.了解静脉血压、淋巴生成及淋巴回流。

7.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和与心功不全的区别。

8.掌握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熟悉心衰的分类。

9.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0.掌握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