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皮肤污染 接头污染 血流播散 液体污染
PICC相关感染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 2、实验室检查 ●导管培养诊断 ●血培养诊断
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 ●发热、寒战、穿刺点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有脓 液渗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漫性红斑
诊断方法——拔除导管法
2、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尖端或近心段交付实验进行半定量平板 果冻或者定量培养。
诊断中的护理问题
1、对怀疑CRBSI的患者进行血培养 同时经PICC导管及外周血静脉抽血检查
●先热敷,消毒后再缓慢拔出 ●遇阻力别急,先热敷再拔。
●拔除后一定检查头端是否完整, 还要让病人看一下没有遗留.
诊断方法——不拔除导管法
血培养诊断:
●同时从导管内和外周静脉抽血做定量血培养,两者菌落计数比(导管血: 外周血)≥3:1 ●PICC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比外周血早2h以上
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2009年相关指南
PICC导管相关感染
预防及护理
2020/5/17内容IFra bibliotek概念II
诊断方法
III
原因分析
IV
预防及护理
●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袋)∕年,相当于13亿人8 瓶液体∕年∕人------(2009年中国输液报告) ●在2573例导管相关感染病例中,归因导管相关血 流感染 (CRBSI)的病死率为14% ●病原菌的种类与病死率有一定相关性: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真菌
病原菌分布 经外周静脉的PICC常见4种感染菌: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铜绿假单胞菌。
● 滥用抗生素导致GRBSI的致病菌谱变化,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代表的多 重耐药菌比例增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后果
显著增加医疗费用 显著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住院时间5~20天(7天) 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归因死亡率10%~35%(14%)
PICC导管 相关感染
定义及诊断标准
●原发性CRBSI:是指病原菌经由穿刺点(腔外途径) ∕导管接头(腔内途径)侵入血流。
●继发性CRBSI:是指病原菌从其他感染灶入血或因 肠道微生态失衡病原菌易位后入血,随血流粘附在导 管头上形成不断释放病原菌入血的继发感染灶。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确诊:
导管 外周静脉
条件
结果判断


导管较外周报阳性早2h CRBSI可能


导管细菌浓度较外周血高3(5)倍 CRBSI


不能确定


非CRBSI
注意:
1、保留导管情况:采取至少2套血培养 2、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并做好标记。 3、另外的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无菌采获 4、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
CRBSI的诊断标准
------中心静脉导管CRBSI病原学诊断(不保留导管情况)
导管尖端
+ + - - + -
外周静脉Ⅰ
+ + + + - -
外周静脉Ⅱ
+ - - - - -
结果判断
CRBSI可能
培养为金葡菌或念珠菌,且缺 乏其他感染证据责提示可能为 CRBSI 导管定植菌 非CRBSI
注意:
1、不保留导管情况,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取两套血培养。
导管血培 养是诊断
CRBSI 的金标准
☆ 导管培养的方法:
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滚动一次,半定 量培养结果细菌菌落数≥15cfu/导管段;定量培 养结果≥100cfu/导管段,即为阳性。
确诊CRBSI的条件
具备以下任一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
●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物;同时 伴有明显的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
●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引起局部感染或败血症。
PICC导管相关感染
3、 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指血管内置管或者拔出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 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显 的感染源。
●实验室检查: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从导管段和周静脉血培养中分离出相同种类的致病菌
感染途径
●穿刺点周围皮肤污染
穿刺时皮肤表面的而细菌会被推至导管内段及尖端集落繁殖(表皮葡萄
球菌)65% ●导管接头部位污染 30%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原菌通过血流传播至导管端口 ●输液液体及过程污染
●PICC插管患者出现感染表现 ●且外周血和导管标本培养分离出相同致病菌
可疑病例:
●PICC插管的患者出现临床感染表现,但外周血和导管标本培养分离出不同 致病菌 ●或仅有PICC导管留取的标本为阳性
(单纯导管尖端培养阳性不能诊断为GRBSI,只能诊断为导管病原菌定植。)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在PICC置管期间,发生在置管局部的感染、全身感染、潜 在感染,以及有临床症状的感染都属于PICC导管相关感染, 包括: 静脉炎(Phlebitis) 导管内细菌定植(Cathere colonization)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re related blood strem infection,CRBSI)
●导管内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血培养,两者菌落计数比 (导管血:外周血)≥3:1
●从PICC导管和外周血同时抽血做定性培养,PICC血培养 阳性出现时间比外周血培养阳性早出现≥2h
●外周血和导管出口处脓液培养均为阳性,并为同一种微生 物。
CRBSI的诊断标准
------中心静脉导管CRBSI病原学诊断(保留导管情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病死率为8.2%,显著高于其他细菌 引起者(P<0.001)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病死率0.7%,显著低于其 他细菌引起者(P<0.001)
病原菌分布
● CRBSI主要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菌占60%—70% 革兰氏阴性菌占20%—30% 真菌占9%。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11) ————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PICC导管相关感染
1、静脉炎
导管出口部位出现硬结或红斑、发热、疼痛,或沿导 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cm2的硬结,伴或不 伴有血行感染。
PICC导管相关感染
2、导管内细菌定植
●导管头端、皮下导管部分、导管腔细菌培养阳性,有微生物显著生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