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

第二章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

具体的规定。4、关于沿海贸易权的规定。5、军舰停 驻中国领海权及会剿海盗权的规定。6、自由传教的 规定。7、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按照中美天津条约的规定,双方 于一年内换约。1859年,美国政府派 出华若翰(John E. Ward)代替列卫 廉任特命全权公使。8月,华若翰与直 隶总督恒福在北塘换约。年底,清政 府履行了《天津条约》的有关规定。 至此,中美因《望厦条约》而引起的 “修约”活动,终于落幕。
加以解决,但最终失败。

德兰诺瓦事件的处理引发了 早期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的
争议,是影响早期中美关系的重要
事件 。
1839年5月,广州的美国商人上
书美国国会,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要
求获得在华领事裁判权。 6月,传教士裨治文等美国人向清
政府递交了两个文件,一是请求重开
贸易,二是要求领事裁判权。
顾盛抵华后,不顾国务卿的训
1856年为中美望厦条约修约之年。 1855年9月,美国政府指派传教
士伯驾为使华专员,全面负责修约事
宜,并与英法公使协调行动。

美国政府希望修约能达到三个目的: 1、外交使节驻京; 2、无限度地扩张美国对华贸易; 3、废除所有中国政府加诸于美侨个人自由 的限制。
1856年11月,伯驾离沪返香港。 美国的第二次修约又告失败。
辖的特权。他们在中国触犯了刑律或发生 民事诉讼,他们只接受他们驻华使领人员 的审判,中国法律对他们没有约束力。
最初产生于十字军东侵时期(11~13世纪)
19世纪,通过不平等条约,把领事裁判权制 度强加于亚非国家 ;领事裁判权制度之害历 时最久、影响最深的国家是中国 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成立驻华法院
所谓合作政策,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列强之间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合作;
二是列强与清政府之间也实行合作。
合作政策(Policy of Cooperation) 主要内容:
各国应采取一致态度和政策; 合作政策的先决条件在于英国的合作; 各国不能攫取条约以外的额外权益;
不得损害中国领土完整; 帮助中国政府平定内乱(太平军),
1882年4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
排华法案。
188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Scott Act,
规定,华工离美后,不管其有无回美签证,一
律不准回美。
1892年,国会又通过Geary Act,规定,
禁止华工赴美延续10年;在美华人必须登记, 否则驱逐出境。
清政府对于美国排华政策也曾进行过交涉。
十二年以后修约的隐患: 第34款规定:“和约一经议定, 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
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不无稍有
变更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 平酌办”。
(三) 美国确立在华领事裁判权
在华领事裁判权(Consular Jurisdiction)

指一国侨民在中国享有不受中国司法管
1945年以后,领事裁判权被废除
1821年发生的“德兰诺瓦案件”
时间:1821年9月23日 地点:广州黄埔港 人物:美国商船Emily号,意大利籍水手 德兰诺瓦(Francis Terranova)与民船郭梁 氏母女
事件:买卖水果发生争吵,导致命案。
在德兰诺瓦案件发生后,美 方曾经试图用领事裁判权的方法
蒲安臣条约共8条,主要内容有:
尊重中国领土及领海的中立权;中国自行管理内
地贸易;中国可以在美国各商埠派驻领事;两国
不得对在本国的对方公民进行宗教迫害;两国人
民可以相互自由迁徙,享有居住、旅游等权利;
两国可以互派留学生,在对方国内设立学堂;美 国不干预中国内政,等等。
四、美国的排华政策
中美交往早期,1820-1848年间,赴 美华人有14人。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步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中美早期平等互利的关系正式结束。
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
策前,是美国追随英国侵略中国的时
期。
一、《望厦条约》的订立 (一)美国与鸦片战争
美商运鸦片至中国,有记载的最早时间是1805年。
美国对华鸦片贸易额占美国整个对华贸易额的十分
1868年是《天津条约》修约之年。 清政府两个困难: 一是远涉重洋,人多畏阻,且花费巨大,不宜
筹款分驻各国。
二是语言文字尚未通晓。
1867年11月21日,清廷正式下旨,任蒲安臣
为“充办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
与蒲安臣同行的有:
英国驻华使馆汉文秘书柏卓安 (J. M. Brown)
中国海关任职的法国人德善
留学事业遭到了清政府内部顽固势力的 反对。
留学监督陈兰彬即对学生要求极严,陈
兰彬与容闳时有摩擦。
吴嘉善继任监督,他建议清廷撤回留学
生。加上当时美国国内排华浪潮日甚,所以清
廷在1881年便将留学生撤回。留学计划半途
而废。
六、美国在华传教活动
中美历次条约中关于传教权利的规定:
鸦片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美
国人的心情矛盾: 一方面,美国对中国被迫开战抱有同
情态度。
另一方面,美国希望中国战败后进一
步开放市场。
美国政府保护在华美商
美国政府遂决定派遣一支舰队东来。 “东印度舰队”(East India Squadron) 由海军准将加尼(Commodore Lawrence Kearny)率领,1842年4月到 广州,1843年4月离开中国。
五、中国首批学生留美
1872-1875年,中国政府派出120学 生到美国留学,分四次选派,每年30 人。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向海 外派出留学生。
清政府选择此时派遣留学生,有下述 原因: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需要大量人才。 日本遣派留学生的影响。 1868年蒲安臣条约给中国留下了关于美国 的良好印象。实际上美国的科学技术不如西 欧。 容闳的奔走呼号。容闳,是第一位毕业于美 国大学的中国人。
1、希望中国海关接受黄金交纳关税,与白银的比率 为1:15;2、重订关税税则;3、美国货品可以在通 商口岸暂存官栈,不用上税;4、随时可以修改条约; 5、中国政府必须对美商在华贸易“亏缺本银”负责 任(因中国内乱导致美国贸易亏损);6、美国土产 及制成品可以任意携带到中国,不纳关税;7、允许 美国人在中国沿海捕鱼、采矿。
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几年间,赴美
人数即达数万。
70年代开始,美国西岸掀起了大规模的排 华运动,三个方面的原因:
经济方面的原因。
种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政治方面的原因。
西海岸的排华狂潮。 1880年11月17日签订《中美续修条约》,即 安吉尔条约,对中国自由移民美国作出限制。
安吉尔条约的主要内容: 1、美国对中国劳工前往美国定“人数、年数 之限”; 2、劳工以外的华人赴美,均听其往来自便; 3、已在美国的华工,美国政府需加以保护。
之一左右。美商运到中国的鸦片绝对数也远远小于英
国。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时,所收缴的两
万箱鸦片中,属于美国人的有1540箱。约占总数的
1/பைடு நூலகம்3。
虎门销烟池遗迹
对于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在广东的多数
美国商人是持同情态度的。原因有:
1、中国禁烟,打击美商在中国的主要对手---英商。 2、美商着眼于对华的长远贸易。 3、此时,在华贸易的美商没有政府的直接支 持。
1853年10月18日,美国政府委派麦莲
(Robert M. McLane)为专使来华,次年3月
到达香港。 麦莲使华的主要任务是与英法密切合作, 达到修约之目的。
英国公使提出了18条修约要求,主要
内容有:
1、中国全境开放; 2、承认鸦片合法贸易; 3、废除内地税; 4、外国公使驻北京。
美国专使麦莲(Robert M. McLane)提出11 条。其中有7条是英国公使未提出的:
华专使。
扎卡里· 泰勒 (John Tyler,1841- 1845年在位)
1844年2月24日,顾盛使团抵达澳门。
顾盛使团提出要进京面圣,并以炮舰相
威胁。
1844年5月,清廷命令两江总督耆英为
钦差大臣赴广东与顾盛谈判。中美双法 经过短时间的谈判,于1844年7月3日,
在澳门的望厦村签订《中美五口贸易章
程》,即《望厦条约》。
两江总督耆英
澳门观音堂(又称普济禅院) 步入禅院后花园,有一花冈石桌和四条长石凳, 就是《望厦条约》签订的地方。
《望厦条约》共34款,美国获得的特权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领事裁判权作了更详尽的规定。
第二,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第三, 侵犯了中国领海权。
(二) 顾盛来华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中英南京条约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引起美国政府
极大关注。1842年12月30日,总统泰勒(John
Tyler,1841-1845年在位)咨照国会,建议派
专员(Commissioner)赴中国,处理对华交涉
事宜,保护美侨生命财产安全。次年,总统提名
任期将满的众议员顾盛(Caleb Cushing)任赴
令,擅自决定向中国提出领事裁判
权的要求
1844年6月16日发生了徐阿满事件。
美国人利用这一事件,促成获得在华
领事裁判权。
二、美国的“修约”活动
与中美《天津条约》的订立
望厦条约第34款规定,“至各口情形不一,
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 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美国的修约内容远远超出望厦条约的规定, 实际上是重新订约。
上海租界问题:
太平军战乱-- 江南富商逃入上海租界 --纳税--建议上海变自由市--蒲安 臣反对--并获得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 (Frederick Bruc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