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开拓大巷探放水单孔设计说明市旧街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二0一0年七月目录第一章概况 (3)第一节位置及交通 (3)第二节自然地理 (4)第三节周边矿井及小窑 (5)第二章矿井地质 (6)第一节区域地质简况 (6)第二节矿井地质 (6)第三章水文地质 (9)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 (9)第二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11)第三节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14)第四节矿井涌水量预算 (16)第五节供水水源 (16)第四章探水的目的和原则 (16)第一节探水的目的 (16)第二节探水的原则 (11)第五章施工技术要求 (17)第六章施工组织设计 (18)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 (18)第八章避灾路线 (22)第一章概况第一节位置及交通一、井田位置与交通市旧街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市旧街乡田家庄村东约300m,行政区划隶属市郊区旧街乡管辖,其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4′39″~113°26′08″,北纬37°51′06″~37°51′37″。
该矿东距市区约18.5km,太旧高速公路、307国道及石太铁路紧邻井田南界通过,工业广场距太旧高速公路西坡头入口1.5km,距石太线坡头车站1.5km,工业广场与上述交通线均由水泥、柏油硬化路连接,交通极为便利。
详见图1-1。
二、井田围根据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2月换发的C46623号采矿许可证,批采煤层为3、8、9号,井田围由以下坐标拐点圈定。
3号煤层:1.X=4194727.26 Y=19712110.252. X=4194786.27 Y=19714260.263. X=4194011.26 Y=19714289.274. X=4194106.26 Y=19713578.265. X=4194076.26 Y=19713488.266. X=4194019.26 Y=19713448.267. X=4193972.26 Y=19713318.268. X=4194019.26 Y=19713315.269. X=4193910.26 Y=19712983.2610. X=4193997.26 Y=19712880.2611. X=4194053.25 Y=19712368.2612. X=4194532.26 Y=19712295.268、9号煤层:1. X=4194727.26 Y=19712110.252. X=4194786.27 Y=19714260.263. X=4194156.26 Y=19714277.264. X=4194132.26 Y=19714130.265. X=4194160.26 Y=19713578.266. X=4194058.26 Y=19713476.267. X=4194019.26 Y=19713448.268. X=4193972.26 Y=19713318.269. X=4193984.26 Y=19713317.2610. X=4193851.26 Y=19713034.2611. X=4194053.25 Y=19712368.2612. X=4194532.26 Y=19712295.26井田东西长约2050m,南北宽约900m,面积1.5052km2。
第二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太行翼,系南侧,属侵蚀型中~低山地貌,地表经长期风化侵蚀,沟谷纵横,梁岭绵延,地形比较复杂,其总的地势为北高南低,地形最高点为北部山梁处,标高1035m,最低点为东南角桃岸,标高805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230m。
二、河流水系桃河是区域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寿阳芹泉一带的土径岭。
该河位于井田南部界外,紧邻井田南界由西向东经过,井田附近河床宽度30~80m,多年平均流量0.33m3/s,最大洪峰流量2200 m3/s(1959年8月)。
井田河流不发育,冲沟较为发育,主干冲沟多沿南北向展布,各冲沟平时无水,仅在雨季汇集地表径流形成山洪向南排入桃河。
井田围地表水属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
三、气象地震井田位于太行山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夏秋炎热,多雨潮湿。
年平均气温8.7℃,1月最冷,最低气温-20.5℃,7月最热,最高气温37.5℃,7、8、9月为雨季,平均年降水量为585.9mm,平均年蒸发量为1873.8mm,为平均年降水量的3倍。
霜冻期为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全年无霜期157天,最大冻土深度0.88m。
根据中华人民国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本井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烈度属VII度区。
第三节周边矿井及小窑井田位于沁水煤田矿区三矿扩大区(旧街)精查南部边缘,北部与阳煤集团新景煤矿相邻,东部与市郊区坡头煤矿相邻,南部与阳煤集团二矿隔桃河相望,西部为国家规划区,无生产矿井。
新景煤矿:井田面积3号煤层为46.0034km2,6、8上、8、9、12、13、15号煤层均为64.4477km2。
批采所有可采煤层,现主采3、8、15号煤层。
矿山建设规模为特大型矿井,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580万t/a。
矿井采用主斜井、副立井的综合开拓方式,全井田共划分为南北两个条带共四个分区,矿井分两个水平开采,第一水平为+525m,第二水平为+420m,目前开采水平为+525水平。
矿井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采空区处理方法为全部跨落法。
15号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其它煤层均采用普通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矿井正常涌水量:45m3/h,矿井最大涌水量:80m3/h。
与本井田北界相邻处有3、8号煤层采空区。
坡头煤矿:井田面积为1.0669km2,批准开采3、8、15号煤层。
井田采用斜井开拓,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
现采3号煤层。
矿井最大涌水量为10m3/h,正常涌水量为5m3/h。
根据调查及本矿目前采掘资料,周围相邻矿井未对本矿形成越界开采行为。
第二章矿井地质第一节区域地质简况一、区域地质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北端的矿区西部,矿区在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台台背斜沁水拗陷东北隅,沁水大向斜东翼,太行隆起带之西,五台地块之南。
矿区的地层沉积与华北其它地区基本相似,从中奥世之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长久剥蚀,因而缺失奥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及石炭系下统,直至中石炭世才有组沉积。
此后继续沉积有石炭系上统组、二叠系下统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整个中生代矿区又为漫长的剥蚀期,第四系更新统开始在河流、沟溪中沉积有砂砾层和红色、黄色土等,在现代河沟中冲积层广泛分布。
二、区域含煤特征矿区含煤地层主要为古生代石炭系上统组和二叠系下统组,在石炭系中统组和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底部也有煤层分布,一般呈线状赋存,但皆不稳定也不可采。
组和组含煤地层共含煤15层左右,从上至下编号为1~15号,其中1~6号赋存于组,7~15号赋存于组,主要可采煤层为2、3、6、8、9、12、13、15号,一般3、8、9、15号为区域性稳定~较稳定可采煤层,2、6、12、13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北端的矿区西部,井田可采煤层为2、3、8、9、12、13、15号,其余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第二节矿井地质一、地层井田大面积基岩出露,局部黄土覆盖,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现据钻孔资料结合区域资料,井田发育的地层自老到新有:奥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组(C2b)、上统组(C3t)、二叠系下统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和第四系(Q)。
自下而上分述如下:(一)奥系中统峰峰组(O2f)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之基盘,主要为厚层海相石灰岩,岩性坚硬,致密,顶部常因铁质浸染而呈淡红色,区域厚度大于100m。
(二)石炭系中统组(C2b)井田及临近钻孔很少揭露该组。
据区域资料,本组底部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系中统峰峰组之上,岩层为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细中砂岩、灰色的铝质粘土岩以及2~3层石灰岩组成,夹薄煤层,大致分两个层段,下部层段以铝质岩为主,上部层段以砂泥岩为主,总厚度36.20~68.40m,平均48.50m。
(三)石炭系上统组(C3t)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以其底部K1砂岩底与组分界,本组由砂质泥岩、泥岩及砂岩组成,中夹3层海相石灰岩。
含煤6层,成煤环境稳定,沉积回旋明显,可分为三层段:1. K1砂岩底至K2石灰岩底。
岩性以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为主,底部K1砂岩为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其厚度和岩性不甚稳定,厚度4.95~10.00m,平均8.45m,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
其上为黑灰色粉砂岩及砂质泥岩,再上为15下号煤及15号煤层,系泻湖潮坪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泥炭沼泽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煤层,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其上为黑色泥岩,及砂质泥岩。
K2灰岩下偶见不可采的14号煤,本岩层段厚度20.25~33.40m,平均28.10m。
2. K2灰岩底至K4石灰岩顶。
岩性以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为主。
K2灰岩(俗名四节石)全井田普遍发育,厚度9.20~12.30m,平均11.03m,该灰岩较其它灰岩为特殊,由2~4个分层组成,其间由泥岩、砂质泥岩相隔,灰岩含泥量较高,局部为泥灰岩。
K2石灰岩之上为砂质泥岩,细砂岩及13号煤层。
13号煤层之上覆盖有K3灰岩(俗名钱石),厚度3.00~9.80m,平均5.16 m,该灰岩较组其它灰岩为纯。
K3灰岩之上为泥岩、细砂岩、砂质泥岩及12号煤层,该煤层在本井田为零星可采煤层。
再上10余米为K4灰岩(猴石),中间为泥岩及细砂岩。
本段厚度44.58~58.20m,平均54.18m。
3. K4灰岩顶部到K7砂岩底,以中细砂岩为主,夹泥岩,粉砂岩及煤层,为三角洲相沉积,发育8号、9号两层稳定可采煤层,本段一般发育有两层砂岩,其中下部的较为稳定,旧称第一砂岩,中部的砂岩旧称第二砂岩,发育不稳定,常相变为砂质泥岩。
本层段厚度36.70—49.86m,平均43.22m。
井田组厚度105.00~118.00m,平均112.00m。
(四)二叠系下统组(P1s)本组为三角洲平原环境下一套碎屑岩和煤层组成的含煤岩系。
与组地层整合接触,底部K7为深灰色中~细粒砂岩,该砂岩发育稳定,旧称第三砂岩,厚4.50~21.00m,平均11.80m,。
其上主要为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组成,厚度为52.00~66.50m,平均60.70m。
含煤6层,编号为1、2、3、4、5、6号,其中3号为稳定可采煤层,2号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余均为不可采煤层。
(五)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井田及临近钻孔该组及其以上多为无岩心钻进,因此根据区域资料对该组进行描述:与下伏组呈连续沉积,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