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框架研究
2.双重偶然性
3.人际传播
4.互文性
5.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

2.比较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以及由此看出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如何。

3.什么是传播制度?结合实际谈谈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2.试论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3.试述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框架研究
答:社会学家E.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即框架(frame)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对新事物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 frame)和“新闻框架”(news frame)两个学术概念。

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2.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产生预期的反应。

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人际传播
答: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传播,是两个人及两个人以上,不在组织
内外进行的,非组织目的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前者主要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并共聚一堂,促膝交流,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

后者使用的媒体主要有电话、交互电视、计算机网络、书信等,它可以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高了传播的效率。

4.互文性
答: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

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其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于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5.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
答:“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

“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

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

“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索绪尔认为,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

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
能表达了“树”的意思。

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1)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的特点有: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递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接收信息。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双方的信息授受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传播者与受传者不断相互交换角色,每一方都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并相应地修改、补充传播内容或改变传播方法。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这指的是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在人际传播中,双方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也没有接受强制的义务,这意味着人际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2)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环境的过程;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

无论是哪一个方面,人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可以从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以及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中得到证实。

②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有一定影响。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级传播”、“意见领袖”和“创新——扩散”等方面。

a.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的传者与受者之间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大众传播的信息不会直接“流向”一般大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形成两级传播的格局,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

意见领袖将他获得的信息告诉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人际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人际传播对新事物的创新与普及也有重要影响。

罗杰斯在《创新与普及》一书中指出:在新事物创新与普及的过程中,大众传播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

在信息流、尤其在影响流生效的过程中,人际传播的口耳相传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2.比较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以及由此看出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如何。

答:模式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或预期。

模式按所用符号可以分为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三类,按模式作用可以分为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两种。

传播模式基本都是利用文字和图表构成的功能性模式。

传播模式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

(1)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不同点:
①线性模式把传播视为单向流动的过程,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典型的线性模式。

线性模式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未能在模式中更多的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传播的效果等等。

②控制论模式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反馈的概念,把传播看成一个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但是,这类模式仍然忽视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③系统传播模式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传播放人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并视之为整个社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2)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相同点: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是传播模式研究过程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是对传播过程内部的微观认识,而社会系统模式是对传播过程外部关系的宏观认识。

(3)通过三种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到,传播学的发展是由微观视角向宏观视角发展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渐摆脱简单化的过程。

在系统模式下,对传播的研究必须综合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