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广告学专业一门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大众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
2、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
2、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本课程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又与《广播电视概论》等课程密切相关。
(四)学时、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51学时,每周3学时。
(五)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采用通常的课堂教学方式,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加入适当的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多讨论,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2课时)1、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
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2课时)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1、符号的定义和功能2、符号的类型3、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的定义2、符号意义的分类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2课时)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1、人类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2、传播过程的特点3、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4、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第四章大众传播(8课时)第一节大众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1、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3、电视媒介与大众传播4、网络与大众传播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2、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3、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6课时)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2、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2课时)第二节传播制度与传媒控制1、传播制度2、媒介控制第三节媒介规范理论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6、社会主义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受众(10课时)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1、“大众”的概念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3、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第二节其他几种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作为“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1、“使用与满足”研究2、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3、“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14课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及其历史1、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早期的“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二节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和制约因素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2、传播技法与传播效果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理论1、“议程设置功能”假说2、“沉默的螺旋”假说3、“培养”分析4、“知沟”假说第九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5课时)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2、全球传播3、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论争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的不平衡2、“世界信息新秩序”论争及其发展阶段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中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2、信息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四、参考书目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月3、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10月4、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5、吴文虎:《传播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6、希伦 A 洛厄里、梅尔文 L 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5月(王志永编写)《传播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考试对象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广告学本科学生。
二、考试目的考核学生对《传播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的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考试内容: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
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考试要求:1、识记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2、识记传播学的诞生地及产生背景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的奠基人的创立者3、领会传播学与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的区别4、掌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考试内容: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考试要求:1、识记传播学中的信息概念、符号的定义2、掌握符号的分类标准;非语言符号的类型和作用3、理解分析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考试内容: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群体意识与群体规范、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认识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
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考试要求:1、识记传播的基本模式;反馈的概念;编码和译码的概念;2、掌握拉斯韦尔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的主要内容;3、领会大众传播系统过程的内容。
第四章大众传播考试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拉斯维尔、施拉姆等人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定义。
正确认识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对社会信息环境、人的行为的突出影响。
大众传播诞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不同观点。
考试要求:1、识记大众传播、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定义;2、理解掌握拉斯维尔、施拉姆等人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代表性观点。
3、了解大众传播诞生与发展的基本情况,理解分析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对社会信息环境、人的行为的突出影响。
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考试内容:1、重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者的概念及其特点,2、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要点,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3、分析“把关人”理论及新闻媒介“把关过程”的实质。
考试要求:1、识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者的概念及其特点2、理解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要点,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3、分析“把关人”理论及新闻媒介“把关过程”的实质。
第六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考试内容: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规范理论由“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再到“民主参与”的变化过程及其背景;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我国的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方面。
了解受众对传媒进行监督的主要手段,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
考试要求:1、识记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2、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我国的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方面。
3、领会受众对传媒进行监督的主要手段,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考试内容:掌握大众、受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的基本类型。
认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
理解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以及“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正确认识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了解“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及其含义,以及“使用与满足”的不同类型。
考试要求:1、识记受众的含义及分类2、掌握受众的选择性行为的表现,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受众的权利,受众调查的方法3、领会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4、联系实际理解受众开发的现实意义。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考试内容: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等名词概念。
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理解受众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
认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
理解“沉默的螺旋”假说,认识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掌握“培养分析”的基本观点,以及“知沟”假说及其现实意义。
考试要求:1、识记概念:传播效果、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补强”论、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
2、了解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理解受众自身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
3、认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
理解“沉默的螺旋”假说,认识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掌握“培养分析”的基本观点,以及“知沟”假说及其现实意义并能对以上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第九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考试内容:国际传播的概念,全球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
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信息主权及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认识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信息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及其性质,“世界信息新秩序”论争,冷战后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