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患者心理干预治疗高眼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与分析心理因素对青光眼诊疗过程中的影响,为青光眼的综合防治探讨新的思路﹑途径﹑手段。
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青光眼患者的病历资料。
结果2/3以上的青光眼患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不良的情绪反应对青光眼的发生﹑发展﹑手术及预后在不同程度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心理因素对青光眼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青光眼患者配合心理治疗及加强心理疏导有其必要性。
…关键词‟青光眼∕心理因素∕分析青光眼预为“沉默的视力杀手”,其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患者的心理因素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术前和术后进行恰当处理,对青光眼的治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可直接影响防治效果。
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我们对60例青光眼患者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与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青光眼患者60例,其中:住院:48例,门诊:12例。
女性:43例,男性:17例。
男:女 1:4 ﹙可能和女性中血管痉挛综合症的发病率较高有一定的关系2。
4﹚年龄:26-81岁。
原发性青光眼41例(闭角型36例,开角型2例,恶青:1例,正常眼压性:2例),继发性青光眼19例(炎症相关性1例,眼钝挫伤相关性7例,晶状体相关性11例),治疗措施多为药物控制眼压后行抗青光眼手术,60例施行手术55例,占总例数91.7%。
1.2方法:首诊时给每个患者解释的同时发放一份:“青光眼知多少?”科普宣传资料,便于患者本人充分认识了解青光眼,便于医患良好的沟通,赢得信任,便于填写调查表。
根据青光眼的临床特点设计调查表,在治疗前后进行详细询问后填写调查表。
2.结果:2.1 性格分类: A型及偏A型:激进的性格类型 B型:;2.2 年龄:26—81岁2.3 文化程度:较低:中等:高等:2.4 职业:农民:家务:打工者:商人:公务员:教师:技术人员:医护人员:管理人员:2.5 诱发因素:劳累:感冒:情绪波动:精神紧张:高血压:饮酒:气候变化:环境因素:内分泌失调因素:诱因不明:其他:2.6 性格特质:性情急躁﹑容易激动﹑过分焦虑﹑多疑不安﹑好胜心强。
自主神经功能不平衡,交感神经紧张性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低,易受环境影响引起情绪波动,…‟以上这些性格特质与不稳定情绪是易感因素。
分析:2/3以上的青光眼患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因为心身相互影响,患者心理受疾病本身的影响,反过来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患者心理夹杂在不同的病情中,造成了千变万化的复杂情景。
3: 讨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心理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人们对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日益重视,心理学措施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青光眼也是如此,因它有其特殊性, “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尽早治疗”仍为关键所在。
随着疾病谱的变迁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显现出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医学模式,诊疗过程中尤其要注重通俗化,科普化,人性化,个体化的沟通,辩证的分析与看待“疾病”与“患者”的关系,认真履行医师应经的职责义务,注重身心调节,人文关怀,取得相互信任,才能达到满意的诊疗效果。
给患者提供一个相对高品质的生活质量。
3.3青光眼已是公认的一种心身疾病,青光眼病人往往是非常焦虑的一群人,其实焦虑只是青光眼患者常见心理反应的一种。
临床医生们注意到不良的情绪反应对青光眼的发生﹑发展﹑手术及预后可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青光眼患者病情复杂,病程长,并发症多,加之无论采取目前何种治疗手段都要长期甚至终身随诊,因此如何与患者沟通及妥善处理医患关系就愈发凸显重要。
“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对青光眼认识程度等,结合社会经历﹑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等因素,从具体情况出发,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病情解释,做好思想工作,解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及忧患心理。
”例如,对于青少年患者,往往会因实力的下降而感到自卑,要多帮助其树立信心,增加面对疾病的勇气;对于中年的患者,则是担心家庭和工作受影响,感到不安和焦虑,对这类患者应表示理解,并用理智﹑科学的语言交流;老年人大多容易灰心,应尊重和关心患者,使老年患者身心放松,并用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学知识,取得他们的信任。
青光眼的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这些人多在性格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如有些人性格内向,平时默默寡言,抑郁多虑,遇到不顺心的事就闷在肚里;另有些人性格急躁,容易激惹,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发雷霆;还有些人过于苛求自己,凡事要求尽善尽美,无论是工作﹑生活都希望完美无缺,对周围的事物不能容忍。
当他们精神上受到异常刺激,精神疲劳,情绪剧烈波动时,就会发生急性青光眼。
青光眼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外界刺激及精神因素改变了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稳定性,使大脑中枢神经里专门调节眼压的眼压中枢,即大脑中枢神经血管神经调节中枢发生故障,特别是脉络膜组织充血,睫状体水肿,眼内充血水肿严重时将虹膜根部推向前方,使前房角狭窄,对具有青光眼危险因素的人来说,就会促使眼压急剧升高发生急性青光眼。
因此,青光眼病人首先应了解情绪不良易引起青光眼发作,其次应学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或减少青光眼发作。
从本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患者A型性格为B型性格的4倍。
这说明不同类型性格的人发生青光眼的可能性差异有显著性。
不同的心理因素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从而也影响青光眼的发展过程。
女性一般身心承受能力差,病态心理较多。
本组病例的文化程度较低者近半数,高者仅占12﹪,两者在发病时的心理症状出现的平均数额差异有显著性。
据统计表明,患者的心理负担及病态心理出现率随着病程延长而增加,前驱期与急性发作期总数相差9倍以上。
青光眼配合心理治疗对缓解症状有效。
本组24例患者眼压在58.02-76.20mmhg,给予药物治疗3d后,眼压控制不理想,及时配合心理疏导治疗和考虑应用稳定情绪,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水平的药物,而未加其他降眼压措施,17例眼压下降,接近正常。
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对青光眼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对青光眼患者配合心理治疗及加强心理疏导有其必要性。
对于青光眼的心理疏导,治疗措施我们建议:1.注意工作态度与方法,注重良好沟通;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同情患者,赢得信任;用“医者父母心”的姿态“尊重”和关心“患者”,与患者结成“抗青联盟”。
2.耐心﹑细致﹑反复的同病人宣教﹑解释青光眼,解除“恐青症”心理,让患者知道青光眼是可治可防的,要让患者学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遇事不慌,镇定自若”心态,正确的态度是正视现实,积极锻炼身体和心理素质,努力提高自己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鼓励和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抗病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3.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对青光眼认识程度等,结合社会经历﹑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等因素,从具体情况出发,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病情解释,做好思想工作,解除病人的紧张﹑恐惧与忧虑心理。
建立“指导合作型”和“相互参与性”的医患关系。
对于病情各不同的病人,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因人而异,在遵循教科书经典的治疗指南原则的前提下,开展个性化治疗,并制定“个性化的最优化”方案,从患者的最大利益角度综合考虑诊治方案,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4.注意环境因素,环境色彩及周围环境保持安静将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冷色﹑安静。
5.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如:个人隐私,恶性信息。
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参与权﹑享用权。
6.特别提醒:切忌有病乱投医!盲目听信黑心广告“特效”﹑“速效”﹑“特效良药”。
参考文献1 藏磊.构筑临床和基础研究桥梁的工程师.眼科世界报告 2009年8月第3卷第6期: 222 贺海宁,张福海,刘洋.青光眼诊疗中的人性化理念.国际眼科杂志2008;8﹙5﹚:1050-10511.3 韦企平, 邓慧娟, 编著: 青光眼患者必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44.2.4 Josef FIammer.M.D. 著.姚克译.青光眼.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9眼部的血管调节功能紊乱,研究资料显示:眼部的血管与眼部的血流灌注直接有关,所以也与眼球不同部位的营养供給有关,血管中血流的输送量每时每刻与组织中的实际需要量相适应。
患有血管痉挛综合征的患者,这一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有所下降。
2.43.3 韩德民,王宁利,主编:2002眼科学新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17-218.222218. 当然,当我们跨入21世纪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脑力竞争加剧,结果也可导致疾病构成比的变化。
222. 疾病的发生﹑治疗模式的改变无疑和社会发展﹑生存环境改变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干预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对眼压影响的临床研究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也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其心理特征与常人相异,有明显的急躁、忧虑、敏感、过分关注等表现。
我国孙思邈曾在《龙木论》一书中描述青光眼为“⋯⋯此病皆因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警”,说明青光眼发作与情绪波动有密切关系。
相关统计学亦表明青光眼患者有明显的心理特征改变[$],因此青光眼患者需要心身疾病的全面治疗。
我们在治疗青光眼的同时加以心理干预,降低了过度应激反应导致的不良结果,对减轻、减少青光眼复发确有积极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公布的全球盲和视力损害的资料表明,青光眼是继白内障之后的第二位致盲主要原因⋯。
需住院手术的青光眼患者由于视功能严重受损,发作性疼痛症状重,与他人沟通交流较差,同时生活上的不便常常影响其正常的生活。
由于患者对青光眼此类疾病的认识局限,常走入较严重的心理误区,产生焦虑、抑郁、绝望、烦躁等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生存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为了提高青光眼患者的生存质量,除了药物及手术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治疗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调查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青光眼的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
闭角型青光眼是以眼压病理性升高,导致视功能减退和眼组织损害的致盲性眼病¨一在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最常见的类型,调查报告≥50岁自然人群青光眼的患病率为2.07%,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1.66%¨。
,因此我国至少有650万青光眼患者正在经历病痛的折磨。
青光眼的危害性在于它对眼部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性的,它的特点是持续的高眼压造成视神经损害和视野丢失,终致失明。
虽然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心理干预在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研究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公布的全球盲和视力损害资料表明:青光眼是继白内障之后的第二位致盲眼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