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柳冠中-创新设计思维方法-(25.Oct.2009)
柳冠中-创新设计思维方法-(25.Oct.2009)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物”是有力的工具,是达到“目 的”的保障,技术、造型都是实现“目 的”的手段,是被选择的; 而“目的”则是做“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因此,所谓的“方法”就是个“选择”的过程。 关于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 目的、 途径、 策略、 工具 与操作技能 ,
设计事理学
最重要的是:
通过“事”可以看到“事”背后人的“动机、 目的、情感、价值等意义丛”。 因此,“事”是一个更大的系统。 在具体的“事”里, “动态”地反映了人、物之间的“显性关 系”与“隐藏的逻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3)最好把“事”看作一个“关系场”
“物”是人“目的”的投射, “物”是人“行为”的对象, “人”的行为蕴涵了“意义”,
设计“创造”更重要的是“人”与“物” 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事”。
这样,我们就可以被引导去发现“物”的 复杂性, 其实是由于物背后“事”的复杂所导致 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因此,作为设计师,就不应该仅仅看到“物” 的不同,还要思考为什么不同?也就是“物”之外 的,“物”的背后与“人”的相关因素:
——design methodology
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转变
Creating a better way for life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辨证性
广义的“科学” 知识的知识
相对性
“发现”的规律
自 然 科 学
这五个层次有机组合的一个“选择性系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目标系统法”——“找针”的故事
“形而上”:抽象出“本质”,去粗取精、由 表及里——“目标”; “形而下”:搜寻“外延”,分类、排列—— “风马牛效应”; “外部因素”:理解“限制”、梳理“关系”— —建立“目标系统”。
人与物进行了“信息交换”,“行为”被空间所限 定,空间与物要“和谐”, “意义”沿时间流动, “过去的行为”会成为现在的“习惯”, “往事”成为现在的“意义”来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物”的具体形式,恰恰是“事”的塑造的“要 素”,或“事”情节中的“道具”。 那么反过来,在设计创造“物”应该如何的时 候,就应该把“物”放在那个“特定的关系场”中去 考察。
星巴克调动了全部的“感觉”因素:古朴的意大利风格室内环 境、现代的家具、加压咖啡机发出滋滋声音、冒着蒸汽散发着浓香 的咖啡,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被精心的组织在一起的。当人们在清晨 或午后走进这里,在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的共同召唤下,坐下 来细细品尝不同口味的咖啡,这样的过程给人以丰富的心理体验, 难得的回忆。原本很平常的提神解渴过程变成一种丰富的、有意义 的经历,给乏味而冗长的一天工作带来短暂的乐趣与享受。
“分解者”
自然界循环系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互动
制 产 造 品 流 商
人类的 社会系统
共生
通 品
使用 用品
人机学心理学
销毁(回收)
废
品
技术设备 产品设计
市场 广告 服务设计
环保生态 可持续设计
过程设计
师法
充分利用资源,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协调因 素,将“矛盾”转化为“机会”的设计过程与评价系 统——“创造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
实“ 事”
使用者的制约 使用者行为过程 和状态的制约 决定产 品达到 使用目 的的条 件,明 确使用 目的的 性质。 建立温 和使用 目的相 关目标, 达到最 佳实现 程度。
合
物 理 型 理 与 管 理
技术的可能和限制 加工工艺的 可能和限制 色彩、形态的 可能和限制 材料和资源 的可能和限制 管理水平的保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生活方式”是“类型化”了的人群惯常经历的、特殊的“事系统” 与“意义丛”。
一个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位置中的 人总会有特定的“行为方式”与“价值系 统”,这样的人就构成了“类型化”的人 群。
都市白领与进城的民工,爆发户与城市贫民,波波族、丁克 族、雅皮士、空巢老人。 劳动者蹲在街边吃卤煮火烧,老板与政府官员在香港美食城 社交;老年人聚在公园里唱京戏,知识分子在音乐厅里欣赏严肃音 乐。
设计事理学
(4)实事求是: “事”是塑造、限定、制约“物”的“外 部因素”。
因此“设计的过程”应该是“实事——求是”。
“设计”首先要探索不同的“人(或 同一人)”在不同环境、条件、时间等 因素下的“需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从“物”的“外部因素”——人的“使用状态”、“使用 过程”中确立设计的“目的”,
对“自然规律” 不断地解释
艺 术 学
技 术 科 学
人 文 科 学
人为 事物 科学 运用已知的自然科学成果,不断地、限定性
地解决人类生存的形态的同时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的方式”
设 计 学
研究制造的 可能与限制 研究流通的 可能与限制
“发明”的方法
运用发现的原理,根据 “限定”条件,创造、发明 研究再生 可能与限制
要探求“物”,就应该去看“人、时间、 空间、行为、信息与意义”,
也就是去探求“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事”是“物”存在合理性的关系脉络。 因此,“方法论”的本质:
也就是在“事”的“关系脉络”里去研 究、发现、理解, 才能创造出合情合理的“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这样的“设计”是在策划一件“事”,是 带给人乐趣、享受,合乎人情与事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设计是在讲述故事,在编辑一幕一幕生活的戏剧。 设计过程中,在设计师的头脑里就应该想到故事的情 节:
是谁? 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内? 要做什么? 为什么要做? 他会怎样去做? 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造化
全球化、多样化的统一
人为事物的概念——设计的概念
人
制造者 营销者 管理者 使用者 维修者
限定性描述与分析
不同
人 的 为 之定位
为
动作目的 动作姿势与状态 动作程序与过程 特定 动作环境与条件 动作时间点与时间域
人 的行为 事 之限定性描述与分析定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人为事物的概念——设计的概念
到底是什么“人”? 在什么“时间”与“地点”? 于什么“社会情境”下? 与这个物发生了怎样的“关系”? 这就是“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2)“人与物”
从“事的结构”里可以看出: “事”里包含着“人与物”; 还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特定“外因”下的行为过程, 即“时间与空间”的“情境”,或叫做“背景”, 或叫做“context”。 由此过程形成了行为互动、信息交换以及实 现了“目的”,产生了“意义”。
New Tools New Methods 新工具 新方法
柳冠中教授
Methode making Affairs Occurring “事”实现的手段 Concept Definition of "Tools at Means“ “工具、方法”创造 的概念定位
Matter 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事理学
“句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
(6)生活方式:
在集成的、整体的“事系统”——生活形态中去确定 目标人群。
了解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什么是可以接受的? 他们的希望与梦想是什么? 从中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创造全新的产业机制,提供“物”乃至“服务链”以满足其需求。
一件件具体的“事”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时,“生活方式”的形态就得以显现。
当我要设计燃气灶的时候,想到的是家庭主妇忙碌的身影,中国厨 房狭窄的空间,凌乱的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抽烟机和洗菜池,想到主 妇如何的擦去溅落在灶上的油污,如何用油腻而光滑的手指捏住, “目的”是为了让“故事”更顺畅,更有 趣,更合理,更有意义。
“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 其实是在“祁使性叙事”, 在抒情, 也在讲理。
研究使用服务 需求与限制
产品
商品
用品
废品
造“物”“求是”“合”乎情理,“事”为前提的结果。“宜”—“目标”系统 “适”—设计系统幻想与现实的阶段性、限定性,统一的行为过程—“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自然系统 食物链
大千世界
适者生存
绿色植物
日光、空气、水、土
各种动物
微生物
生产者
自然环境
“消费者”
与
“事理”
“主语、谓语、宾 语、定语、状语”的 整合关系即不同人 (或同一人)在不 同地点、时间、条 件的行为目的、过 程、状态和结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教授 事理学
——做“事”
设计事理学
设计科学可转化为对 “目标系统的确定”与 “重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两个侧面, 可进一步化约为:
“目的——手段”。
wants 需求
Intent 意图 Aiming in 目的性
Behavior 行为
Platform Evalluating the Behavior 评价“行 为 ”的 平台
Cause of Matters information “事”的成因
Concept Design 概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