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识谱教学心得

识谱教学心得

小学高年级识谱教学的一点体会
大家都知道,旋律是由调式、节奏、节拍、力度、音色、表演方法方式等音乐基本要素有机地结合而成的,音乐的美就是在旋律的进行中流淌出来的。

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教学识谱的目标要求是“能识读简单乐谱”。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对识谱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见,大部分学生存在为难情绪,许多老师也对识谱教学“敬而远之”,识谱教学目标很难落实。

怎么样才能降低识谱教学的难度?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兴趣呢?我在这里谈一点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

1、完整、生动地范唱,激发起学生学唱曲谱的兴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如果不能让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而过早地提出识谱的要求,那么再好的音乐学生也没兴致学习了。

所以演唱曲谱之前,我会采用播放范唱、教师范唱等方法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

熟悉曲调之后,允许学生轻声地哼唱,这样一来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就比较深刻,学起来会容易得多。

2、从歌曲的高潮处学起。

因为歌曲的高潮往往给人印象最深也最好听。

或从学生最有兴趣的乐句学起。

比如歌曲《踩雨》,第一次听范唱学生就对歌中“沙里格沙”的像声词很感兴趣,忍不住随着我唱。

但是歌曲多次出现“沙里格沙”曲调却有变化。

趁着学生兴趣浓厚,我就引导他们视唱曲谱,找出相同和不同。

学生反应很积极。

3、对比中学唱乐谱。

有两层意思。

一是对比相似乐句,找出不同。

二是发现相同乐句,化繁为简。

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

比如五年级歌曲《雨花石》。

旋律起伏跌宕,节奏富于变化很不容易唱好。

但有些乐句是重复出现的。

《雨花石》共八句。

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一样,第六句和第八句一样。

如果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特点,曲谱就变得简单了。

同时歌曲第五句和第七句旋律只有开头两个音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后,让他们对比着学唱,学生印象深刻,就能唱准了。

4、听琴声模唱复杂乐句。

比如第十一册的蒙古族短调歌曲《银杯》。

曲调是这样的(略)。

曲调音域宽,音程跨度大,66八度32七
度。

学生忍不住问我,“老师,歌曲的曲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起伏?”我笑着把这个问题反问给学生。

他们的想像是:高低变化的曲调好像在表现起伏的大草原;音程跨度那么大就像蒙古族人宽广的胸怀;还有人说,曲调高的时候他好像飞上了蓝天,而低的时候他就好像站在草原上了。

我默许着学生的种种想像,并让他们带着想像,先听我弹奏一遍曲调,之后跟琴在心里唱一遍,然后再跟着琴把旋律像唱词一样唱出来。

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就准确而有感情地唱出曲调了。

5、提炼难点,而后整体学唱。

比如上面提到的歌曲《银杯》。

模唱曲谱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还是唱不好,可以把6.6和32两处大跳音程提出来,提示学生,唱“草原”的时候,就在心里准备好“蓝天”的位置。

也就是唱前一个低音,就要在心里准备好唱下一个高音。

或老师在琴上弹第一个音,学生试着唱出后一个音,老师再用琴校正。

唱准了之后再回到乐句中整体学唱。

6、引导学生在听唱旋律的过程中用手势划出旋律线,或身体起伏律动,体会旋律的高低变化。

例如在《童心是小鸟》一课中,“飞来飞去在四季的怀抱里”曲调起伏很大,学生不容易掌握。

于是,我引导学生边用手臂划旋律线边想象小鸟飞的样子。

有的学生就想象“好像小鸟向下飞忽然又冲向天空。

”所以,在接下来唱到5.5八度大跳时学生也俯身向下转而又昂首向天。

曲调也随之及时准确地唱出来了。

7、因材施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度的乐句学唱。

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学谱的信心。

以上是我识谱教学中的一些例子。

教学中,还存在先唱词还是先唱谱的问题。

我觉得两种方法各有道理,各有前提。

如果所学歌曲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或曲调容易上口的,可以选择先学歌词。

反之,如果是学生不熟的新歌,曲调又相对较难,就应该选择先学唱歌词,在熟悉曲调的基础上再学乐谱知识。

高年级学生即使具备了独立识谱能力,也不能完全依赖识谱教学法来学习音乐。

一方面学生能力有差异,另一方面防止学习起来单调枯燥。

另外,关于识谱教学我一直有一个困惑:由于我们的音乐课课时分散,教学不连贯,而且每节课要完成歌唱任务,不能安排太多的时间学习识谱,所以想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识谱不是件容易事。

我想我们可不可以尝试至少集中两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识谱训练,也许能让学生学得扎实一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