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方案二〇一一年十月辽宁•沈阳护理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发展沿革(二)专业建设规划思路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建设总目标(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三)人才培养总目标(四)人才培养具体目标三、专业建设内容(一)推进护理专业与医院对接(二)探索高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1.人才培养模式2.课程体系建设3.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4.管理制度建设(三)强化实践育人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四)转变培养方式1.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改革2.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3.利用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4.结合“双证书”要求,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五)教学团队建设1. 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培养工程2.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工程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4.教师社会服务工程(六)实施第三方评价1.第三方评价人员2.评价指标3.评价形式四、改革举措(一)专业层面机制改革举措(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三)师资队伍改革举措(四)学生素质建设改革举措(五)自主学习平台、资源库建设(六)改革评价体系五、绩效考核指标六、专业建设经费预算与管理七、保障措施一、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发展沿革我院护理专业是“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是护理专业群支撑专业(核心专业),护理专业从1998年筹建并开始招生,2004年被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之一(全国47所)。
同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第三批省级护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2006年护理专业被评为辽宁省示范专业。
2008年我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2007年和2009年先后有两门课程《内科护理学》和《护理科研方法与技术》被评为辽宁省的精品课程。
在2009年全国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0年护理专业的带头人被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
护理专业在生源稳定、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获得社会的认可,2010年被辽宁省民政厅确定为指定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2011年被确定为辽宁省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承担了省里对于“中职护理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工作,并予同年开展了“育婴师”的培训工作。
护理专业目前已连续招生13年,已有毕业生累计近万人。
所开设专业根据社会发展和岗位的需求逐渐呈现多样化,1998年招收两年制护理专科;200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护理专科(包括护理专业普通班、护理专业英文班);2003年招收护理专升本科,同年增添了社区护理培养方向;2009年招收“3+2”护理专业,并增添了口腔护理方向;2011开始招收“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初中起点)。
近年来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基本稳定在400~500人/年,目前在校生人数1150余人。
我专业已有毕业生累计近万人,就业率高达96 %(近三年),专业对口就业率达 91.69%,除满足我省护理人才需要外,还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省市的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了大批毕业生。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 98 %。
其中抗震优秀护士刁冬梅(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为我校毕业生的骄傲,尤佳(上海曲阳医院)担任领导职务。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受到省、校两级领导的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完善,由最初的4间实训基地,逐步扩展为8间实训基地,在2008年又增建了具有示教传输功能的智能化示教间1间,在2011年增加了仿真效果逼真的基础护理实训室2间。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沈阳市八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二院,北京儿童医院,上海曲阳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4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护理专业与多家实训基地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协议。
护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实验师3人),兼职教师8人。
双师素质教师达90%,硕士学位及在读研究生占79%。
目前专业教师已完成省级科研课题10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8项,完成校级教学课题3项,在研课题8项,辽宁中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进行技术服务、开展重大产学合作服务项目3项,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
(二)专业建设规划思路规划总体思路: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辽宁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依托地方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分析人才培养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专业为产业服务的力度和质量;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通道;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强化实践训练和操作;推行“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校企一体化教学;打造具备合理的“双师结构”和优质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构建持续性人才质量评估体系。
争取在2013达到国家高职示范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标准。
1.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市场调研,动态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调研,深入社会、医院和相关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护理岗位及相关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共同确立和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使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不断调整专业教学的培养体系,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专业建设,加强专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重点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对社会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提高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服务的力度,推行“职业驱动、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扩大专业面向,开发特色专业,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2.探索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对接开展“中职”与“高职”的联合办学方式,制定好护理3+2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和设计、教学资源使用上达到系统一致。
3. 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探索“多学期、分段式”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做”与“学”的结合,使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加强实践教学手段和环节,通过写实、重现、虚拟等手段将真实的护理工作引入课堂,或建设开发性的实践体系,将同学们送入到真实护理岗位,体验工作过程,以提高教学手段。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校企一体化教学积极推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与相关行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总结、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引领学生进入工作角色,实现校企一体化的联合教学。
5.打造具备合理的“双师结构”和优质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聘请优秀的“护理能手”、“护理骨干”为护理专业的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设立护理一线的专职教师流动岗,安排专业教师到护理工作岗位实践。
每年派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6.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持续性人才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参与评价的对象包括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
评价内容涉及就业率与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
并构建持续性人才质量评估体系,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建立相关人才信息库。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建设总目标根据我国社会经济需求,为满足卫生行业、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等对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迫切需要,建设具有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护理教学团队、“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成果显著、毕业生素质优良、社会声誉好的护理专业,为本地区同类专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1.实施“校企合作、分段培养、全程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校企联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推行“职业驱动、双证融通”的教学模式,扩大专业面向,开发专科护士课程,完成5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的开发。
3.完善护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临床零距离、现代化、高水准的校内实训基地,探索创新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拓展对外服务功能,如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为社会培养“养老护理员”、“育婴师”等服务。
不断开发三甲以上的大型综合型校外实训基地,二年后校外实训基地达到60所。
4.培养“校企双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人,新增外聘兼职教师20人。
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提高双师素质比例,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5.建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定期分析制度,初步完成“学生”、“教学督导”、“同行”、“学生家长”、“行业专家”及“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机制,构建“入学→学习过程→毕业”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
(三)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临床护理和社区卫生保健等工作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人才培养具体目标知识目标:①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临床医学、社区保健等知识;②具有以护理对象为中心,参与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③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各专科护理基本操作能力;④具有对常见疾病病情、常用药物疗效及病人心理反应的观察能力;⑤准确掌握急症、重症、危症病人的抢救原则;⑥能运用卫生保健知识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指导。
能力目标:①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和应用能力,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A级或B级证书;②具有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与临床应用能力;③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④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⑤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⑥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等综合能力;⑦具有解读医疗法律法规、运用护士条例、护士职业道德标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①具有耐心细心、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③具有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④具有自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⑤具有开拓创新能力。
三、专业建设内容(一)推进护理专业与医院对接通过校企联合找双方利益结合点,构建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对接。
护理专业与全国许多临床医院广泛联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组建包括全国知名护理专家在内的“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逐步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长效机制。
力争二年内与国内60余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寻找双方利益结合点: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如,医院方面急需提升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护理质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学校方面急需利用医院的设备和资源,接收专任教师研修和护生实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