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及对策分析(一)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增加和在校生数量的不断扩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更加突显出来。
在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状况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教育对象,构建五个体系的工作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心理工作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Abstract:Withtheincrease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nstitutionsandstudentsnumberenrolled,th eimportanceandimminenceofstrengtheningtheresearchonstudentsthinkingandpoliticaleducationi sgettingprominent.Basedonthethroughoutinvestigationonstudents’thinking,menta lityandworking situations,thecountermeasuresofrecognizingeducatingtargets,buildingup5systemsareissued.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students,Thinking&mentality,workingsituation,investigation&counter-measureresearch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随着新建高职院校的不断增加和在校生数量的不断扩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显出来。
为适应发展的新要求,全面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心理及管理教育的基本情况,明确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是本文的主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心理和管理工作的调查分析全面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是对策研究的前提。
为此,我们分别从政治价值取向、人生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生活价值取向、婚恋价值取向、专业价值取向和职业价值取向等方面,对近千名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思想状况问卷;对万余名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对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状况进行了走访和了解。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分析可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1、政治价值取向明确,对党和国家的政策高度认同,但对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缺乏全面的认识。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信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肯定党和政府取得的工作成绩;关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社会热点,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景充满信心;爱国主义热情强烈,关注国家、民族利益和尊严;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积极向上,成长成才愿望迫切;整体心态较平和,能够较为客观、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
调查同时显示,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有较大差距。
他们大都来自普通学校,受长期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
例如:他们认为最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分别是社会治安、大学生就业、腐败、人口素质和贫富差距,觉得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决定中国未来发展和命运的本质问题。
对社会风气、国内外政治等涉及国家、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则“不太关注”或“不能意识到”,认为这些问题的衡量尺度不确定、没有决定意义。
2、申请入党心情迫切,但动机多元,对身边党员的先进性不满意程度较高。
在入党问题上,高职学生表现了充分的热情。
近2/3的学生递交了申请书,有76.7%的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表现出了乐观态度。
调查还显示,部分学生不能理性地看待身边党员,对于“党员也是人,也会犯错误”等问题,不能正确认识。
一些学生出于对身边党员的不满,导致对党员队伍的认识以偏概全。
3、大多数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价值取向基本正确,但追求的目标趋于务实,少数学生的价值目标较为偏执。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状况总体良好。
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和肯定,不赞同“金钱至上”的说法。
对于到西部地区工作,半数以上学生表示“渴望去”和“可以去”。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发展,对个人目标的选择趋于理性和务实。
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看法,分别有37%、36%、12%的人选择“不赞同”,“基本赞同”,“赞同”。
高职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更强调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兼顾。
例如:分别有71%和21.69%的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在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上,51.15%的学生认为“集体利益优先,兼顾个人利益”;54.62%的学生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残酷”:有30.92%的学生认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作为现代人,76.54%的学生认为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宽容,自信和进取分别占64.5%和57.5%。
4、生活方式追求多元化、婚恋观念较为开放。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
注重生活质量,休闲方式和娱乐方式趋向多元化、个性化。
选择娱乐是出于交际和放松的需要,偶尔为之的,占70.54%;选择特别喜爱,难以自控,乐而忘返的,占18.5%。
业余时间的休闲方式分别为,读书63.84%,看电视29.46%,欣赏音乐46.07%,健身运动25.85%。
另外,高职学生对校园恋爱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表现出较大的宽容,认为这是个体行为,别人无需干涉,对此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
5、大部分学生专业价值取向明确,专业思想较为稳固,由于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对就业的前景不够乐观。
由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增强,高职学生的择业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且更注重实际。
调查中,关于择业取向的排序为:能发挥专长74.46%,有发展机会60.38%,收入高54.92%,工作稳定44.46%,受尊重39.15%,有福利保障35.92%,人际关系好26.42%,有创造性31.76%,有住房26.46%,清闲19.31%。
可见,重专长、重发展、重收入是高职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
同时,也有40%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中不公正因素太多。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此次测试的对象是天津职业大学等五所高职院校的10460名学生。
其中男生占45.9%,女生占54.1%;城市学生占60%,农村学生占40%;独生子女占52.6%,非独生子女占47.4%。
测试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良好。
其中,心理状况健康的占测试学生总数的75.58%,有24.42%的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依据问题的严重程度,从重到轻排序为: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人格偏执、敌对、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恐怖,分别占24.42%、17.92%、14.01%、11.53%、11.28%、7.99%、7.02%、6.84%。
测试同时显示:男生心理状况优于女生0.3个百分点;城市学生优于农村学生2.1个百分点;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3.1个百分点。
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情况与近年高职院校学生的测试结果大体相同。
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因素应有以下几点: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
青年学生的理想化色彩较浓,对于高职学院的办学规模、条件、专业设置甚至知名度都抱有较大的期望,但许多高职院校都不能满足这种期望,造成了少数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二是,较高动机与较低能力的矛盾削弱了进取心,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失衡。
入学初期,高职院校许多学生“志存高远”,但学习基础较弱。
入学后,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刻苦精神仍显不足,学习问题较多,逐渐产生悲观心理。
三是,人际关系失调带来的情绪困扰造成了社交恐惧。
高职学生虽已成年,而中学的单一生活内容使部分学生的心理仍处于较为简单的状态,对集体生活及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
四是,自尊和自卑并存造成了较大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但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普通高校的同学面前,又觉得低人一等,有自卑感。
五是,经济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高职院校的学费较高,加上住宿费、书费和生活费,给学生心理造成一定压力,对于贫困地区学生的压力更大。
(三)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现状发分析高职院校的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对学生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视的,都在积极努力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但在思想认识、管理制度、教育经验以及工作条件上,又普遍存在着急需加强的地方。
较为共性的问题,大体有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特点把握不够准,教育方式和方法针对性不强。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步较晚,更快的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群体中,除少量八十年代的院校外,绝大多数都是由成人高校、职工大学和职业中专升格而成。
目前,这些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即使注意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并积极开展了工作,对其教育对象的认识了解、教育管理经验的积累仍需要一个过程。
简单套用普通高校的管理式样、稍加改动的中专与中职的教育方法,是这些院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模式,很难解决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人员的缺口较大,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不适应。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院校建设的硬件优先、软件滞后,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先、其他队伍的建设滞后是可以理解的,但间隔不宜太久,否则就会影响学校的整体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机构不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比较普遍。
由于学生剧增,比照教育部的要求,学校的“生师比”较高,大多在1:16以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人数距1:200的要求明显不足。
为解燃眉之急,一些院校聘用部分社会人员和教学“剩余”人员担任学生辅导员。
由于他们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充分发挥在思想上帮助、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
由于学校的“生师比”较高,在解决教师缺编的同时,又导致素质较高的辅导员向教师队伍流动,极大地减弱了学生工作和学生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由于辅导员的人数不足,承担的任务过多,致使许多工作很难做到“专”与“深”,注重个性培养,充分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就更难做到了。
第三,学生骨干力量短缺、学生工作经费不足、学生活动场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