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江苏卷:
高考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 诗歌外,文体自选。
(70 分)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 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
2019 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搭建了很好的思维平台。
讲到了物各有性,这是个体性,如果五味调和,那就不同了。
这就告诉我们要 有一个辩证的思维方式。
同时,这个题目还体现了当下广为倡导的创新思维。
百味纷呈就是创新,两个味道、三个味道融合调和起来,就变成了新的味道,五味凝聚起来就形成了百味。
所以,作文就是要提倡从思维的角度透视材料,才能使作文有灵气,有生气。
这道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人可写,有事可记。
考生可以发挥想象力, 根据自身的生活选取素材和有趣味的故事,无论写议论文抑或记叙文,都能写 出好文章。
这个题目给善于思考的人,善于捕捉自己生活细节的人提供高分。
如果泛泛而谈,不可能得高分。
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重点在后面: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这个“人亦然”其实可理解为“人生亦然”,酸甜苦辣咸是人对生活的体味。
题面上在说物,说物的彼此关系,其实包含着立身处世的大道理。
小至 身边,大到国际,都存在着类似的关系。
但是,这样深奥的含义,却以一种 间离的、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深合语文艺术的真谛。
相对来说,这个题目 可能写记叙文比较好,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中遴选生动的故事。
抓住平等、互 鉴、沟通、坚持、互利等合乎题目主旨的关键词,可以找到很多事例;如果 写议论文,也能
在一些国际事件中看到符合题意的典型事例,从而找到合适 的切角。
故而,在作文过程中大致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拿准材料的核心。
材料从“物各有性”说到“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所以在写作时要辩证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和而不同”“各美其 美、美美与共”。
其次,定位材料的引申义。
材料表面谈的是物,也可引申至事或人。
物 可以是微观具体的物,如水,如云,如任一物种,也可指宏观层面的抽象的 世界、文化、历史、国际关系等。
人可以是微观的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 是宏观层面抽象的团队。
再次,坚守材料的价值观。
物各有性、和而不同,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是 美美与共,互利共赢,重在强调各美其美的情况下共存共生所达到的终极意 义——百味纷呈。
最后,多从两者关系,即“物与物”“人与人”“事与事”的角度选材去 思考,如大自然中的草木虫兽,社区里、班级中、单位里的各色人物,生活 里所遇的各种幸与不幸、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真实或虚构皆可入 文,落在相生共存之主旨上即可。
当然,远远不止这些相对或相反的概念之 间的调和,其他相似相近的概念也可以融合。
审题误区
1. 泛泛而论,失之空洞。
2019 年作文题比较好入手,考生 有话可说,审题上没有障碍,但要写得出彩并不容易。
材料隐含的意旨是一 个很容易谈的话题,但正因为容易谈,更不能空谈,而要化虚为实、化大为 小,不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从小的角度切入,比如说,坚守个性、 追求和谐等等。
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是非常关键的,若只是泛泛地围绕“个 性”“和谐”这个话题去做文章,不能深入材料的内容,字斟句酌地去挖掘内 涵,恐怕难以得高分。
材料虽短,但内容丰富,且更显精练。
倘若考生的理 解能力不高,恐怕也就只能
在材料的表面游离,谈深入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 此,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看书,并且做精读批注,还有就是要多做一些 阅读题及材料作文的训练。
2. 以偏概全,曲解题意。
“性”或“味”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无论是西方的大师还是中国的圣哲,他们的感悟也是一致的。
考生在写作文 时,千万不要简单地、死板地理解“性”或“味”,要重视由物及人,在思辨 中闪烁智慧的光芒。
因为,“性”和“味”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彼此有着深刻 的相似性,必然会构成严密的思辨关系。
倘若以偏概全,不仅题意被曲解, 还可能窄化整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境界,后果不堪设想。
(命题解读:余安贵)
标卷范文
山茶花香
江苏一考生◎
生如逆旅,花开花落,或隐或现。
那些芬芳人心的,自是难以忘却的。
而再平凡的相遇,或也会如翩然惊鸿,在生命旅程中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
去西藏的时候,正值八月。
铁盒子似的大巴经过一阵颠簸,靠近路边停下候客。
路边一群好像等了 很久的当地孩子,拥着各式各样的箩筐挤入车厢。
“来些干果吧,便宜嘞!这可是纯野生的山地干果!”
“我们都是附近学校的学生,勤工俭学呢,求求你们,帮帮忙,好吗?”
……
这一阵阵世故而又圆滑的语调,还不时流露出一丝青涩与稚嫩。
很多人 大发悲
悯,不由自主地掏出钱来。
这些孩子娴熟地点数着手里的战果,舌头、大拇指和食指,它们有节奏 地律动着,然后熟练地揣进口袋里,仿佛市井里老练的小贩。
我长长地叹了口气,倚着靠椅,眼睛微闭,余光瞥着这群勤工俭学的娃 娃。
我很早以前就在一篇新闻里看到这样一群小孩,他们擅长兜售自身的悲 情,来打动过往旅客的悲悯之心,让人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心里正遐想着,伴随着一丝淡雅的花香,耳边有怯怯的童音响起:“姐 姐,买一枝花吧!”我不情愿地正起身子,睁开眼睛:一个黑瘦的男孩正高 举着一把美丽的山茶花。
“姐姐,买几枝吧!这些只要五元钱。
”他有些紧张,不敢出声,看起来 又略有些不甘心,把山茶花举得更高了。
我笑了笑,深吸一口气,好曼妙的香味儿,一下子弥漫开来。
“你怎么不卖干果?”我故意逗他,他手中的箩筐里零星地放着些山茶花。
车里的乘客都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
他看了看和自己一起来的几个人,略显犹豫,然后才决然地说:“我第一次来卖这山茶花,都用水养了好几天了,今天休息才出来卖的。
我只想给妹 妹凑够十元钱,买个发卡和笔记本。
”
的确,花茎的根部都是黑色的。
我的内心溢出一丝感动,拿出十元钱。
“花,我都买下,够吗?”
“多了!”小男孩高兴地准备接钱,又忽地缩了回去。
“没事!你帮我把花给车里的人发一下,每人一枝。
可以吗?”
“好的!”他迟疑了一会儿,开始给车厢里的乘客发山茶花。
车子又起动了。
小男孩举着十元钱不时对我挥着手。
蓦然,我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座位上 放着一张五元钱。
我捧起放在鼻尖轻嗅,有一股淡淡的山茶花香味儿。
我用力将头靠在座椅上,眼角湿润。
这曼妙的香味儿深深地打动了我。
阅卷现场
这是一篇很棒的记叙文,文字清新,意味深隽。
考生对材料的内涵有极 为鲜明的认识和定位。
文章以抑扬法构思,先写对车厢叫卖套路的厌恶,为 抑笔;后以卖山茶花男孩的朴实来自我审思,为扬笔。
抑扬结合,结构严谨, 首尾呼应。
文末考生眼角湿润,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文字平实,但有静水 流深之意趣。
读这篇考场作文,似乎是一场欣赏美的旅程,行文不徐不疾,深厚的言 语表达素养,极富个性思辨色彩的意义书写,令人拍案叫绝。
(点评教师:余安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