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期望的负效应以及期望的有效传递

教师期望的负效应以及期望的有效传递

教师期望的负效应以及期望的有效传递张保建1,2孙斌 1(1.安徽师范大学 2.涡阳县城关中心学校)摘要: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事实上,教师期望所产生的并非都是正向积极的,也有可能是负向消极的。

本文阐述了不合理的教师期望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分析了教师期望正确传递的过程,以及如何有效的把教师的期望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知到。

关键词:教师期望负效应有效传递一、前言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他的学生雅各布森(L.F.Jackbson)在旧金山的一所学校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

该实验是他们在每个年级各选三个班,对这些班的学生进行了一场测验,然后将其中20%“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校方,并告知校方对名单要保密。

一年后,学校发现这些学生表现良好,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超过了其他的学生。

然而教师们并不知道真相,其实这些学生只是罗森塔尔从总名单中随机抽取出来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这是因为由于教师相信了“测验的结果”,相信那些从名单中随机抽取出来的孩子的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热情,从态度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教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这些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情和期望,变得更加自信,也自觉不自觉的按照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去发展,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也称为教师期望效应(Teacher expectations effect).二、问题的提出教师往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评价标准,教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了区别对待,而这些差别行为被学生知觉后,教师期望的效应便开始发挥了作用。

而且,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期望表达方式,因此也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教师的期望也存在过高或过低的期望以及其它不良的期望,这些期望就没有达到预先所设想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

三、教师期望的负效应长期以来,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中已经成为一个核心理念和经典理论,许多教师对这一效应深信不疑,因此在对中小学的教育中被推崇和广泛应用。

然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有时也能看到教师期望所带来的一些不好现象,比如孩子的叛逆、调皮、不遵守纪律等,也就是说教师期望并不一定都产生正效应。

那么,不合理的教师期望会产生哪些负效应呢?(一)、教师期望的分化教师期望的分化主要表现为:刚开始教师渴求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而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了很高期望,并通过个人的表达方式,比如关心、鼓励和辅导等,把教师期望传递给学生。

开始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无差别的,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这就直接使教师获得满足,也强化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形成了对成绩优秀学生的高期望;而部分学生却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使得教师并没有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进而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受挫,从而形成了对成绩不理想学生的低期望或者无期望。

这就是教师期望的分化,导致了教师对待班里的每位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二)、教师期望的差异使有些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存在的差异是明显的,有些教师对有的学生抱有很高期望,对有的学生抱有较低期望,对部分学生则不抱什么期望。

教师对抱有高期望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特别喜欢、友好的态度和关心行为,这类学生常会比一般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而对那些低期望甚至无期望的学生来说,教师可能会更多表现出漠视、偏心和歧视,甚至考试没考好教师对其也不管不问或者一顿臭骂。

有些教师也给成绩差的学生很多学习支持和帮助,但缺乏情感支持甚至有时不耐烦的态度,有时细微的进步,教师的反应也很平淡。

教师的这种态度和行为会令这些学生心理极不平衡,对教师感到失望,因此会以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教师和学习,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

(三)、教师期望的不公平对待可能会使得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理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这些期望通过言语行为和情感态度表现出来,不同的期望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评价。

教师可能有意识无意识地把人分成不同等级,这种划分往往与学生的成绩好坏、家庭出身、性别、相貌等有关。

例如,大部分老师都把成绩好的学生归为优生;把成绩不好的学生归为差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优生”给予高度重视,而对“差生”则漠不关心。

虽然老师对学生期望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老师的这些不同的期望表现得过于明显,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些学生也容易产生“我是差生”的自我暗示,从而产生消极自卑等不良心理。

(四)、不合理的期望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般来说,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确定自我期望的,如果教师的期望能与学生的意愿相符,被学生认可的话,学生的自我期望也就与教师的期望一致。

这时,教师的期望就会产生正效应,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相反,如果学生的自我期望与教师的期望相悖,教师的期望就有可能会产生负效应。

比如,当教师希望学生门门功课拿高分,而学生自己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而又面对这么高的要求,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内心激烈的冲突,学生可能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如果此时教师仍然一味要求,那么会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反向行为,拒绝按教师的期望表现自己。

四、教师期望的有效传递(一)、教师期望的传递过程通常教师期望的有效传递过程可以分为期望的形成、期望的传递、期望的感知和产生影响等几个阶段。

1、教师期望的形成。

要想产生教师期望效应,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所期待,教师通过谈话、日常观察和学生的教学互动中,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在有意无意中形成对学生的期望效应。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不能偏高或者偏低。

2、教师期望的传递。

教师期望通过教师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传递。

主要通过氛围,如赞同、微笑、点头等;评价,如表扬和批评等;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要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要求;机会,给予每位学生同等的机会。

3、学生感知到教师期望。

学生对教师期望行为的感知比教师本身的行为更为重要,教师期望只有在被学生感知到才能发挥作用,一般说来,如果学生觉察到教师对其抱有积期望望,他们一旦肯定和接受这种期望,就会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期望,通过影响学生的自我期望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

4、产生影响。

学生在感知到教师期望后,通过改变自我观念和自我期望,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

学生对教师不同的期望会产生产生不同的态度和反应,这些态度和反应又为教师提供了新的信息。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证实、维持或调整原来的期望,再去影响学生。

(二)、教师期望的有效传递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并不是所有的教师期望都产生正向作用,如果教师期望不合理或者是消极的,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由于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等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教师期望的作用。

对于如何使教师期望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感知,产生积极的影响呢?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如果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只要为他们创造合适条件,所有学生的潜能都能被开发,那么教师就会对每个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其次,教师能否克服自己对学生的主观印象的干扰,做到不因学生的性别、相貌、家庭经济及学习成绩等差异而产生歧视偏见。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较多地看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积极评价,学生也会因此充满自信,增强自我实现的动力。

但是,如果教师更多地看到学生的缺点,就会对他们无期望或低期望,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教师常常对他们气恼、厌恶,给予更多的消极评价,学生一旦接受到这种信息,就会降低自我实现的信心和动力,教师察觉到这些后,又增加了对他们的偏见,这样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学生正常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评价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导致好孩子越来越好,差孩子越来越差。

2、及时调整教师期望,使其与学生自我期望相符合虽然教师期望对学生发展能起重要作用,但教师的期望必须被学生所认同才行,教师的期望只有转变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因此,在现实教育中,必须设法促使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相一致,取得学生的认同。

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行为把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和自我期望的大小,并借此调整教师的期望。

受第一印象或不准确信息的影响,教师最初的期望不一定都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教师随着新信息的输入,不断修正原有期望。

3、善待“差生”,关注中等生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教师期望的正确认识,简单地把班上的学生贴上“好”或“坏”的标签,并在教育情境中区别对待。

特别是教师对待后进生,很少给他们回答问题或表现的机会,也不愿意耐心启发、引导他们,对于他们的好奇心和热情,通常置之不理甚至泼冷水;也比较少运用各种身体语言、动作来鼓励这些学生。

有时会提问这些学生最简单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缺乏必要的等待和诱导。

长此以往,教师和这些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会越来越少,当然在教师眼里这些学生也会表现得越来越差。

有的教师还会忽视中间的又非常乖巧的学生,教学活动中视线很少集中在他们身上,这就使他们一直处于师生互动的边缘,很难有自我表现与体验的机会,在教育情境中扮演了被遗忘的角色。

4、期望效应与教师的指导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师寄予的期望会采取积极的态度给予回应,因为他们从教师那里领悟到自身的发展潜力,也为了表现自己赢得老师的表扬,所以这会激励他们努力按照教师的期望去塑造自己。

但是,实现教师的期望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提出种种要求,忽视了及时鼓励和指导,最终使学生丧失进取的热情,表现出对教师期望不理不睬的态度和行为。

此外,由于期望效应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而又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使之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而不是只在取得好的成绩时才给予表扬和鼓励。

由此可见,期望效应的实现与教师的教学和指导能力也是息息相关的。

五、小结总之,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对学生传递的各种态度和情感,并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对学生形成的不同期望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积极期望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效应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

但是,在现实教育情景中,教师的期望也存在过高过低或者其它不良的期望,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