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诸子百家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有最重要的影响。

在诸子百家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有最重要的影响。

在诸子百家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有最重要的影响。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蹭这样解释过儒、释、道三家思想。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

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儒家思想以仁作为核心以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作为自身修养的标准,“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以内在的圣德作为自身修养的标准,对外把推行王道作为治国经世的最高理想,建立一个国富民强的大同社会。

从创始人孔子所言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的《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到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家思想都在倡导积极的入世精神,告诉人们要拿得起,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儒家思想历经千百年的时间,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
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基本国民性格。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话貌似无情,其实所谓的不仁乃是是真正的大仁,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

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才能国运昌隆。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直通达,总会遇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之时,这个时候道家的学问就给了我们另一条峰回路转的道路,告诉我们要看得开,放得下。

面对人生中最大的问题,生死之问,孔子的弟子季路向老师问起“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子回答说:“生还没弄清楚,又怎么能搞得清死呢?”。

孔子主张先把“生”的事做好,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才是第一要务。

相对于儒家的理性平实,道家则是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人生不过是从无到有,从无形到有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

而佛教讲究“六道轮回”和“离苦得乐”很明确地讲出了此岸和彼岸的存在,并告诉大家怎样能到达那个彼岸的途径。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性的。

它要我们
鉴因知果,避恶趣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

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

不管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亦还是佛家的“众生平等”,他们追求的其实就是“和谐”的理想,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释道三家思想从来都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促进一个完善的国民性格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