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燃冲压发动机主动再生冷却

超燃冲压发动机主动再生冷却

O2 O1

O3
8° 5°
2008-8-25
30
3. 局部强化换热
3.1 提出的原因
ii.移动的激波附面层干涉
2008-8-25
31
3.3 局部强化换热目的
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主动再生冷却系统进行强
化换热研究。即超燃冲压发动机利用燃料进行主动再 生冷却的同时,在发动机燃烧室局部高热流区域的壁
面针对性地采取局部强化换热措施,目的如下:
1.5 计 结
宽度优化后

宽度优化前
0.5
1
沿轴向的长度(m)
26
1.5
2.3 消除低温传热恶化的结构优 化
相同h=1.2mm,燃料不同初始温度 对壁温的影响
2008-8-25
W=δ=1.2mm及 T0=300K冷却通 道结构优化
28
3. 局部强化换热
3.1 提出的原因
i. 固定喷油点附近局部高热流
1
燃料压力(亚、超临界)
cp↑: 冷却剂物性 燃料温度

物理热沉 m ↑: 冷却剂流量可能大于燃烧用流量
Tl”↑:可能高温吸热分解

Q↑
Tl’ ↓: 可能引起低温传热恶化

燃料分解程度
化学热沉 燃料结焦及抑制

Q2
高温传热恶化
2008-8-25
13
一、燃料工作条件
专题内容
• 燃料工作条件 • 冷却通道结构 • 局部强化换热 • 燃料(燃料选择/高温分解/结焦及抑
IIa – 孤立气泡区,泡状流; IIб – 完全沸腾区,块状流; III –过渡沸腾区; IV – 膜态沸腾区;
C – 泡-膜沸腾过渡点; D – 膜-泡沸腾过渡点; π –完全泡沸腾与过渡沸腾的边界
点;产生不稳定气膜点; Tw – 表面温度; Ts - 饱和温度
18
1. 燃料压力--亚临界
亚临界沸腾时的传热恶化特性 • 存在滞后现象; • 可能存在过渡模态; • 一种模态跳跃到另一种 模态
¾ 降低局部高热流区的壁面温度;
¾ 降低主动再生设计用的热流密度,即降低了冷却用 燃油的需求,使燃油流量尽可能地满足于冷却。
¾ 减少了冷却剂的热沉损失,相应地提高了发动机的
性能。
2008-8-25
33
3.4 局部强化换热方法--固定人工粗糙度
冷却用燃油出口温度对比表(℃)
当量比 简单主动冷却 高度优化 高度和粗糙度共同优化
燃料压力(亚、超临界、相变)
燃料温度
铣槽
2
冷却通道结构 销钉 ★
冷却剂流量
微细通道
冷却剂的扰流←增加扰流器(粗糙度等)
ql↑
流动方式(顺流、逆流或综合)
3
Twl↑:取决于壁面材料
Tl ↓: 取决于冷却剂吸热量、燃料入口温度
2008-8-25
12
4. 冷却剂吸热量 Ql = cpm (Tl'' − Tl' )
惩罚,使发动
机整体性能降
低。
9
2. 耐高温壁面材料研究
( ) qδ
=λ δ
Twg − Twl
要求:
• 耐高温材料(~1200K)
• 导热性能好(易疏导热量)
• 有一定刚度(承受结构强度)
• 壁厚尽量薄(结构重量轻)(~8mm)
• 燃气侧是否覆盖隔热涂层(ZrO2)
• 冷却剂侧壁面材料对结焦的影响(不易结焦的
制) • 冷却循环
2008-8-25
14
1. 燃料压力引起物性变化
2008-8-25
15
1. 燃料压力引起物性变化
不同压力下的比容随温度的变化
2008-8-25
17
2008-8-25 不同压力下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
16
1. 燃料压力--亚临界
2008-8-25 亚临界饱和沸腾曲线
I – 自然对流区,无气泡; II – 泡状沸腾区:
2008-8-材25 料、表面光洁度)
11
超燃冲压发动机热防护面临的问 题之一
再生冷却下燃料热沉不足
¾液氢燃料发动机。当Ma>10 时,冷却流量将会超过按恰 当化学混合比反应得燃料流 量。
¾美俄进行的Ma6.5联合试验, 最大冷却用氢燃料流量是最大
推进用燃料流量的2倍。 ?
燃料热沉 能力不足
2008-8-25
约束条件
T * ≤ T材料允许温度 = Const m 冷却 = m 燃烧
W + δ = const 0.5mm ≤ δ ≤ 3.5mm
2008-8-25
冷侧壁面温度(C )
冷却通道肋壁厚度(m )
4 x 10-3 3.5
3 2.5
2 1.5
1 0.5
0 0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ii. 利用记忆合金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形状的特性来进行局 部强化换热。
(a) 正常情况下
2008-8-25
(b) 局部激波附面层干涉
36
3.4 局部强化换热方法--高热流壁面冷却通道自适应热流控制
不同冷却措施冷却剂流量比较
当量比 0.71
自适应热流控制 冷却剂流量(kg/s

0.059
无自适应强化换热 冷却剂流量 (kg/s)
优化目标函数
p
∑ min (Twli (H ) − T* )2 i=1
约束条件 T * ≤ T材料允许温度 = Const m 冷却 = m 燃烧
W = const δ = const 1mm ≤ H ≤ 5mm
2008-8-25
主动冷却通道侧壁温(C )
冷却通道的高度(m )
6 x 10-3 5 4 3 2 1 0 0
• 当前最先进的耐高温材料C\C和SiC复合材料耐热温 度为2200℃左右。因此,发展先进的冷却技术即主 动热防护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8-8-25
2
主动热防护方式
热流
气流
冷却 剂流
发汗冷却
热流
气流
冷却 剂流
气膜冷却
热流
辐射
冷却 剂流
对流冷却
主动防热主要利用冷却介质减少气动热对材料的加
热,对材料和结构的要求都很高,一般用于热疏导
600 0
寻优的肋壁厚 设计的肋壁厚






0.5
1
沿轴向的长度(m)
1.5厚Βιβλιοθήκη 设肋厚优化后计
肋厚优化前


0.5
1
沿轴向的长度(m)
27
1.5
三、局部强化换热
2008-8-25
29
2.2 冷却通道宽度优化
40
2.2.1 冷却通道数优化 35
冷却通道数(个)
30
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 p
25
∑ min (Twli (n) − T* )2 i=1
48
燃料结焦过滤抑制
•超临界压力下管壁结焦
• 超临界压力下管壁结焦引起
2008-8-25
49
五、冷却循环
2008-8-25
51
燃料热沉研究并行之路 —冷却循环
高温热源TH 1100K
由于高温热源和有限低温热源的存在, 我们提出基于热转功的原理,将燃料吸 收的部分热量以功的形式疏导出来,此 时燃料处于未饱和热沉状态,可用于吸 收额外更多的热量。热转功热力过程的 存在,针对相同流量的燃料,更多的热 量被吸收带走,使得有限低温热源的情 况得到改善,燃料热沉能力得到了“间 接”提高,所需的冷却用燃料用量将随之 降低。
8
1. 燃气侧的对流:
( ) qg = α g Tg − Twg
= m ∆h A
αg: 取决于组分、物性、速度、燃烧室结构
Tg:取决于近壁燃气温度 ← 中心流温度 ←
qg
推力
Twg: 取决于壁面材料
2008-8-25
10
3. 冷却侧换热 ql = ( αl Twl − Tl )
1
α↑:
冷却剂物性 冷却剂速度
20 15
n=[ w ]
10
(W + δ )
5 0
约束条件
1200
T * ≤ T材料允许温度 = Const
1100
冷侧壁面温度(C)
m 冷却 = m 燃烧
1000
δ = const
900
8 ≤ n ≤ 36
800
700
2008-8-25
600 0
寻优的通道数 设计的通道数






0.5
1
沿轴向的长度(m)
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主动再生冷却研究
报告人:周伟星 2008-8-5
发动机冷却原理(M>1)
燃烧室边界层速度与静焓的分布(M>1)
2008-8-25
3
典型的薄膜冷却
对于严重加热问题他是最佳或唯一的解决 方法。
主动热防护技术是发展吸气式高 超声速飞行器的关键技术之一
• 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在高速、高温、高强度燃烧的 极端热物理条件下,燃烧室内温度可高达3000K以 上。高超声速飞行器,在Ma12飞行时外部空气滞止 温度可达4950K。
4.2 碳氢燃料化学热沉的需求
2000 1000
Scramjet
4000
Rocket
2000
0 0 2 4 6 8 10 Mach No.
2008-8-25
40
4.4 燃料结焦条件
热氧化沉积
2008-8-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