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阴阳平衡保健康
(3)、治疗:以通为补-行气活血
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 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 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 单方:山楂15克(活血化瘀)、陈皮6克 (理脾化痰)
• 丹参(养生10克;治病痛30克或60克)。
• 三七粉3克,黄酒吞服
(五)调气经典方——逍遥丸(健脾疏肝方)
5、泌尿系统衰退
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肾血管硬化肾小球 滤过率减低导致夜尿频多。生殖改变,男性 阳痿早衰,女性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肾主骨, 肾阳不足导致腰膝酸软。
• 6、神经系统衰退
• 机体阳虚,人体能量代谢减弱,导致人体 疲倦乏力,精神萎靡,眩晕,失眠,重症 肌无力,末梢神经循环减弱、脑萎缩、记 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等
(三)气血关系
• 夫血之与气,易名而同类也。 • 气(原动力)——电——能量,功能 • 血——水——物质,形态 • 《难经》“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 气血关系具体体现在:气能生血,气能
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 帅。
(四)气血失调的几种主要表现及调理
• 1、气虚 • (1)、原因——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劳伤
4、阴虚则(内)热。
阴虚体质就是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 亏少,人体阴气不足,滋润、制约阳热的功 能减退,致使阴不制阳,而出现燥、热、化 气太过等阴虚内热表现。
• 《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 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 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 气熏胸中,故内热。”
也就是说阴虚是产生内热的根本原因, 阴虚体质之所以会产生内热,关键是因为阴 虚的人劳倦之后形气衰少就会损伤脾胃,脾 气不能运化水谷,上下不能通达,饱食之水 谷则会郁于胃中而化热,而肺居于胸中,胃 热上熏于肺所以就会产生肺热。
(一)生命之火是阳气
阳气 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 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 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 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 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 就来源来说,父母的先天元气,呼吸吐纳的清气, 饮食吸收的水谷之气。
过度(劳则气耗)。
• (2)、调理——药物: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玉屏风散
• 饮食:
• 扁豆,山药,莲子,芡实,南瓜,葡萄 干,龙眼肉,大枣……
• 党参黄芪粥,山药粥,黄芪炖土鸡,龙眼 人参茶等
• 心气虚:人参3克,莲子粥15~30克
• 肺气虚或气阴两虚:参麦饮,人参麦冬五 味子。
• 脾气虚:理中汤,或黄芪15,党参9,茯苓 12,白术9,生姜3
• 气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升降出入处 于平衡人体健康,升降出入失衡气机失调 就是病理状态(气虚、气滞、气逆、气陷、 气脱),升降出入停息生命就终止。
(二)血的认识
• 即血液,有形。行于脉中红色液体,和 气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之一。由水谷精微、营血、精髓、 津液所构成。(与现代医学血液的组成相 似,蛋白质、血浆、红细胞、白细 胞……)。
• 归脾汤,四物汤 • 血虚者不宜喝浓茶!
• 3、气血两虚 • 原因:气虚或血虚互相影响,久病不治。
面色无华头晕心悸气短懒言。
• 调理: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
“ 张景岳《景岳全书· 妇人规》:“夫人之所 以有生者,气与血也, 气主阳而动,血主阴而 静。补气以人参为主, 而芪术佐之,补血以熟 地为主,而芎归佐之, ……熟地之于人参,一 阴一阳相为表里,一形 一气互主生成!”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和 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 之中,可以互相转化,互根互用。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
“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双方的相对平衡与协 调,具体表现为体温适中、动静合度、气机升降有 常、全身生理活动正常而协调,人体即健康。而无 论是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平衡协调被破坏,则出现阴 阳失调,都会引起疾病。
• 中医认为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 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健康长寿的物质基 础。气血不足即出现气虚和血虚,会导致 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一系列衰老性变化。
(一)气的认识
•
气,无形。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资之一。
•
不同于血,看不见摸不着。相对于有形的物
资来说,气注重于功能的体现。
“气之为用无所不知, 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 在内则有九气之乱。凡 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 热........欲求其本,则止 一气字足以尽之”
人体阳气主要有三大作用:
一是 精血津液;
,人体靠阳气生化气血、
二是
,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精
微要靠阳气输送、散布;
三是
,阳气有防御和卫外作用,
即抵御疾病。
体内的阳气一旦损耗过多,那么五脏六腑的 功能就会出现问题。
阳气是一种能量(热能)的体现。
体内蛋白质减少、水量储存减少、脂肪增多。
2、消化系统衰退
• 如:林黛玉——思则气结,脾气亏虚,肝 气郁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两肋胀痛、 食不知味。
• 范进中举——喜则气缓,疯了
• (2)、调理:(缓解气郁)
• 百病生于气,喜怒哀乐都会导致气的上 窜下跳,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要养生得 先养心。
牡丹花(国色天香、非常艳丽)入肝经——疏肝; (头痛)清肝火。
阴阳盛衰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 化,其表现形式有阳盛、阴盛、阳虚、阴虚四种。
1、阳盛则热;(阳邪) 指阳气偏胜,机能亢盛时,就会产生热性 的病变。亦即“阳盛则外热”。如口干,发热, 疮疖等。治疗清热解毒。
2、阴盛则寒;(阴邪)
指阴气偏胜,机能减退时,就会产生寒性 的病变。亦即“阴盛则内寒”。 受寒以后, 畏冷,便溏......
• 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肺朝百脉、 肾主骨藏精。
“而血即精之属也 ...... 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 脾,总领于心,藏受于 肝,宣布于肺,施泄于 肾,灌溉全身,无所不 及”
• 血的作用是营养和滋润全身生理功能, 而且在脉管中运行不息周流全身。一旦血 液运行过程出现故障产生的病理表现有: 血虚、出血、血瘀、血脱等。
• 饮食:补气补血的食物都可以。此时要防 止滋腻碍胃,作息规律。
• 4、气机失调——升降出入失衡
• 常见的气机失调状态:气滞、气逆、气 陷、气闭、气脱五种。
• (1)、原因:原因:情志内伤、邪气留滞, 或脏腑经络等功能障碍所致
• 情绪—— 情志致病,怒则气上(肝气 上逆~脑);喜则气缓(心神涣散~心); 惊则气乱(心胆气乱,精神);悲则气 消 (消沉抑郁~肺);恐则气下(气机下陷~ 肾);思则气结(脾气郁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借天地阳气,养人体火力 顺应自然,天地阳气乃补阳途径。 1、太阳 温养督脉,春夏养阳。
2、户外运动:动则生阳。
3、避免生冷刺激 4、合理使用空调 5、合理调补:生姜羊肉汤 6、艾灸,足浴等
(二)人到四十火渐弱
《黄帝内经·灵书》曰:“人到四十, 损与日至”。
《景岳全书》曰:“人于中年左右, 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 余强半”。又有“人过四十,阳气 自半”之说。
男子在40岁后则开始出现“肾气衰”现象。
而女子35岁后,精力开始不济,面部开始 焦枯,头发开始脱落。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气之侵(六淫):
、寒、 、 、 、
九气之乱
•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 下,寒则气收,炅(热)则气泄,惊则气 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乃九气致 病。
• 1930年代版的《辞源》中,“气”字条 下,有这么一个释义:无形质可见而能相 交感者谓之气。
以上主要指外邪的阴阳。
• 3、阳虚生(外)寒;
• 指阳气虚不能温煦体表,出现外寒证候。” 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阳虚体质 的人怕冷,尤其是下肢、背部及腹部特别 怕冷,夏天不能吹空调、不敢喝冷饮。
女性常见手脚发凉,面色青白、下体寒凉。但
如果仅仅是手指脚趾或是手部脚部发凉,也不一定 就完全是阳虚,与血虚、气虚、气郁也有关。通常 血虚则气虚、气虚则血於,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 气之母。
臣
白术、茯苓
健脾除湿,生化气血有源
佐
炙甘草
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肝郁血虚要药 (得力助手)
使
生姜(煨姜)、薄荷 (少许)
生姜(煨姜)温胃和中;
薄荷(少许)助柴胡疏散肝郁之热。
组方特点:
刚柔相济~柴胡/芍归草 温凉并用~姜/薄 气血兼顾~归芍/苓术草 肝脾并治~归芍/苓术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 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说的 就是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运动的原动力,是 能量!而阴气则是形成人体的物质载体。
《景岳全书》:“天之大宝, 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 只此一息真阳”。认为阳气 是人体阴阳矛盾中的主导方 面,原因是万物之生由乎阳, 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于是 “阳强则寿,阳衰则夭”, 说明阳气是人体的生命之火, 决定着人体寿命的长短、身 体的坚脆。
7、内分泌系统衰退
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如 甲状腺机能减退,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 病、更年期改变等
8、肝脏衰退
肝为刚脏,阳常有余。但是全身阳气不足, 也可导致肝阳不足。容易发生脂肪肝、肝功 能减退、肝细胞变性等。
9、心理功能衰退
情绪低落,没有激情,自卑、孤单、固执、 消极。某些抑郁症的发生与阳气不足有关。
脾阳虚,即脾胃虚寒,是指脾阳虚衰, 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 便溏、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濡等为主要表 现的虚寒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