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_课件 2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_课件 2


花布棉袄:
当年花布棉袄的穿着方式上带有意识变革的痕迹,这种中国女性最普 遍的冬装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为少女及幼女的冬装,用鲜艳小花布做成 的棉袄,花色中多含红色,成年妇女多以质料不同的绸缎面料做棉袄面被 认为封建,因此,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女性和女学生就摒弃了缎面采用具有 农民文化特色的花布做棉衣显示与工农的接近。
1978年,官方的“改革开放”的政治号 令尚未公开发布,街头就已经开始了静悄悄 的变革。首先是普通公众服饰方面的变化。 “猫王”把喇叭裤推向了时尚服饰的巅峰, 随后在港台地区流行,并直接影响了改革开 放初期的中国大陆地区。当时,港台电影中, 明星们都穿着喇叭裤,把屁股包得滚圆滚圆, 引领时尚。而在内地,第一批穿上喇叭裤的, 在老人们的眼里,无疑就是“男流氓”和 “女流氓”。
上袄下裙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 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 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 的变化也较多。
民国各女子闲暇图
袄裙:民国初年,由于留 日学生较多,国人服装样 式受到很大影响,如多穿 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 色长裙,不施纹样,不戴 簪钗、手镯、耳环、戒指 等饰物,以区别于20年代 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之 为“文明新装”。
伟大领袖毛主席身着中山装
张艺谋和李连杰穿中山装出席颁奖典礼.
近代妇女袄裙 这是 一种礼服,具有中西 合壁的特点:上衣的 款式为对襟翻领,溶 进西装特色;服装的 纹样仍采用龙凤,不 失传统风格。整套服 装的图案,均以各种 规格的料珠和五彩光 片缀成,无论日光下 或是灯光下,都能产 生光彩夺目的壮实效 果。
这一时期服装崇尚简洁,朴实, 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 为主。寻常百姓还穿着打补丁的衣 裤。这被视为艰苦朴素,备受推崇, 于是有的人专门买来新的衣裤放在 水中洗的发白,发旧,认为这才是 美。
属于五十年代的电 影——桥
《桥》是新中国成 立后摄制的第一部 故事片,也是第一 次在银幕上正面塑 造中国工人阶级崇 高形象。
青年时期林徽因的学生装
旗袍:旗袍本意为旗 清
女之袍,实际上未入
朝 时
八旗的普通人家女子 期
也穿这种长而直的袍
子,故可理解为满族
女子的长袍。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 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 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 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 不如从前那样宽阔。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中 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 特点为宽大、平直,衣 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 衣上绣满花纹,领、衣、 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 边。旗袍于20世纪20 年代出现。早期旗袍未 完全摆脱满装和短袄的 宽大。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 渐向美观、舒适、方便、平民化转变。
大辫子 旗袍 长袍马褂
❖ 清朝末年,中国封建社 会处于即将崩溃之际, 政治黑暗,经济衰弱, 思想禁锢,资本主义文 明正处在迅速发展的上 升阶段,迫切要求开辟 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西洋商品日渐输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民族服装受 到了强烈的冲击。受欧 洲现代文明的影响,中 国的传统服装大大地简 化了。
民国时期的时髦女子
西洋婚礼
美式军靴及狩猎装
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服饰 从它诞生之日起,不仅具有反映人类社会的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多层内涵功能,而且随着 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
服饰文化渗透在人们的 生活之中。一定时代的服 饰文化显示着一定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 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社会意识 形态乃至整个社会风貌。真所谓“管中窥豹”, 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服饰发展状况,就能够看出 这一时代的文明程度。
花样年华
旗 袍 的 西 化
日 本 女 星
滨 崎 步
颇具争议的 改良旗袍
西 方 旗 袍
金发也为旗袍狂
现代生活中的旗袍
百年旗袍展
旗袍价值
•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 演变,旗袍的各种基 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 慢稳定下来。旗袍成 为一种经典女装旗袍 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 女的传统时装,而并 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 装。它既有沧桑变幻 的往昔,更拥有焕然 一新的现在。

2.衬衫
衬衫(shirt〕chènshān 穿在内外 上衣之间、也可单独穿用的上衣。公 元前16世纪古埃及第18王朝已有衬衫, 是无领、袖的束腰衣。14世纪诺曼底 人穿的衬衫有领和袖头。16世纪欧洲 盛行在衬衫的领和前胸绣花,或在领 口、袖口、胸前装饰花边。18世纪末, 英国人穿硬高领衬衫。维多利亚女王 时期,高领衬衫被淘汰,形成现代的 立翻领西式衬衫。19世纪40年代,西 式衬衫传入中国。衬衫最初多为男用, 现已成为常用服装之一。
右前十左 年图开年图 代为衩代为 末织旗初垫 、锦袍期肩 四缎,的双 十无是样襟 年袖三式绢 代双十。花 初襟年中装 期旗代图袖 的袍中为旗 样,期无袍 式是的袖, 。三样紧是
十式身三 。
清 末 民 初 的 旗 袍
民 国 时 期 的 旗 袍
现 代 旗 袍
旗袍的分类
• 旗袍的分类,材质,色彩,图案 •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
如果说最时髦的,男孩子就是绿军装的外套,而女孩子, 巧手的妈妈们则挤着去供销社买来小花布,竭尽所能作 出花样来,或是在衣角绣上一朵小花,母爱总能让女儿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也悄悄享受着女孩子小小的美 丽……
1.布拉吉连衣裙:
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者是背带式工装裤,当时举 国上下的妇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装,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 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 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褶皱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 系腰带。
压箱 底的 “布拉 吉”
2.列宁装
列宁装,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 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有三粒纽 扣,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款式, 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 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体 现出劳动是最美的本色及其时代风 尚。
二十年代末,因受
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
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

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 代初,旗袍已经盛行。。
时 期
马褂长衫式旗袍
阮玲玉,著名演员(1910年4月26日-1935年3月 8日)
民国第一影后蝴蝶
从清末民
初到三十年代, 旗袍在袖子及 下摆部分,在 不同时期有不 同的变化:袖 子从宽到窄, 从长到短;下 摆从长到短, 再由短到长, 完全随着时代 的变迁而变迁。
寻求人类服饰艺术发展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相互影 响与相互融合的演变规律,由此更加有效地推 动人类文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摘自刘芳《中西服饰艺术史》)
•20世纪50年代

装 发
•20世纪60至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 代
•20世纪90年代
童装——花布棉袄

1.新款中山装
时 代
男子服饰
该片讲述了哈尔滨铁 路工厂的工人们为支 援解放战争,修复被 战争破坏的松花江铁 路大桥无私奉献的故 事。
童装



军便服(红卫兵)

景)的确良影视作品 Nhomakorabea—《青松岭》
一.时代背景:
1966年至1976年整整十年的文革运动, 使得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时尚风同60年代 末期的一样,最流行穿的依旧是草绿色军装。 到了1976年岁末,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 服饰的坚冰逐步消融了。人们的服饰也开始 从单调统一到绚丽多彩转变。此时,西方的 奇装异服悄悄地闯入了国门,人们追求美的 意识逐渐苏醒。中国即将走出那个“灰蓝黑 绿”的时代,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 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长袍、西裤、礼帽、皮鞋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西装和 中式服饰的基础上,设计出了 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 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 饰.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 维(礼、义、廉、耻),袋盖为 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 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 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 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 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 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 长袍为大襟,窄袖穿起来令人有飘逸、洒脱、 清爽、舒适的感觉。
• 马褂是对襟。马褂以直贡呢、黑花绸缎为多,与蓝色、 朱青色、灰色长袍配套,显得庄重大方。
• 长袍、马褂,头戴瓜
皮小帽或罗宋帽,下 身穿中式裤子,蹬布
长 袍 、
鞋或棉靴。





长袍、西裤、礼帽、 皮鞋,是20世纪三四 十年代和40年代时较 为时兴的一种装束, 也是中西结合非常成 功的一套服饰。
图为皇后所穿的凤袍展示图。)
清代宫廷服饰 有五粒钮扣的长衣,清代女 式衬衣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本图为晚清凤凰牡丹金寿字纹刺绣衬衣)
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
长袍马褂 是近代男子的
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
叶仍然流行。西装 在鸦
片战争(1840年6月~ 1842年8月)后传入中 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 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 一。国民政府于民国十 八年(1929年)公布 的《服制条例中》正式 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 “国民礼服”。
图雍正(1723--1735)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后凤袍
清代皇后服饰 皇后常服样 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 相似. 图展示的服装纹样 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 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 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 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 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 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 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 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 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 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