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刑法修正案(八)》对监狱刑罚执行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刑法修正案(八)》中涉及监狱刑罚执行(主要是减刑、假释)工作条款的变动情况,指出新的变化对罪犯改造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监狱管理教育罪犯提出新的要求。
监狱做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只有认真学习修正案中的新变化,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涵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犯群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够确保监狱安全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八)》变动影响对策《刑法修正案(八)》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此次修正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刑法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保护,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严格限制死缓犯的实际执行刑期,调整有期徒刑数罪并罚后的刑期上限,完善了减刑、假释的一些硬性规定。
一、《刑法修正案(八)》中涉及监狱刑罚执行工作的变动情况《刑法修正案(八)》中涉及监狱刑罚执行条款较大变动的主要有:第五十条、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一条。
(一)原刑法第五十条与修改后第五十条内容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以下变动:(1)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实际服刑时间延长。
与原条款相比,最大服刑时间相差十年。
(2)第五十条增加了第二款。
修改和增加本条内容,其立法原意,既是适应现代刑罚趋势的需要,加大对死刑的控制,逐步减少死刑,也是贯彻刑法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及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体现。
通俗说,就是犯重罪的人,牢底坐穿,在漫长服刑生涯中体味自己的犯罪,成本有多大。
从而体现法律的严惩性,对受害者也是一种安慰。
(二)原刑法第七十八条与修改后第七十八条内容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以下变动:(1)判处无期徒刑的,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三年,实际执行刑期延长三年。
(2)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经过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作出强制性规定。
即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被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三)原刑法第八十一条与修改后第八十一条内容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以下变动:(1)原判无期徒刑的罪犯,必须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原是十年以上),其它条件符合,方能办理假释。
(2)增加了不得假释的罪名,原指“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现修改为“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3)将假释条件中“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改为“没有再犯罪危险的”。
此处改动蕴涵着“监狱工作首要标准”、改造质量科学评估的精神。
对拟报假释的罪犯,不能只作定性的确定,必须从入监以来整个改造表现,结合犯罪基本情况等要素进行科学综合评定。
(4)对罪犯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决定罪犯能否假释,不仅要考虑犯罪情节、改造表现,还要考虑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是否存在不利影响、当地社区是否接纳等。
二、《刑法修正案(八)》对监狱刑罚执行工作具有显著影响(一)增加实际服刑期限,加重罪犯心理负担,增加监管安全隐患以第五十条为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实际服刑时间延长。
与原条款相比,最大服刑时间相差十年。
以第七十八条为例,判处无期徒刑的,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三年,实际执行刑期延长三年。
以八十一条为例,原判无期徒刑的罪犯,实际执行必须十三年以上(原是十年以上),实际执行刑期延长三年。
对于身陷囹圄的罪犯而言,在高墙之内的每一天都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煎熬,对受害者的愧疚,对家人的思念,对自由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无一不是通过时间来度量,但是修正案后,增加的期限犹如一根压垮骆驼的稻草使人喘不过气来。
增加了刑期,即是减少了自由,这无疑会加重罪犯的心理负担,为监狱的监管安全带来隐患。
(二)增加限制条款,失去改造动力,影响罪犯改造积极性以七十八条为例,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经过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作出强制性规定。
即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被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假设一个二十岁的罪犯被判处死缓且限制减刑,等到刑满释放时可能已经年过半百,生命之花尚未开放就已枯萎;刚刚而立之年的罪犯,释放时可能已是年逾花甲,成为家庭的累赘;一个四十岁的罪犯,获释时可能年过古稀,或者等不到那一天就早已不在人世。
面对残酷的现实,每个罪犯都会感到前途渺茫,思想消极。
[3]又假设某罪犯入监一段时间以后,通过一次或两次减刑,按照本条规定已不能减刑时,监狱计分考核、行政功奖对罪犯本人来说已无实质意义,这部分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
(三)影响监狱安全稳定,增加干警压力,对教育改造提出新要求被判处死缓、无期徒刑的罪犯由于实际服刑时间延长,减刑受到限制,一些罪犯便会产生极度忧虑和沮丧的心理,感到刑期遥遥无望,前途渺茫,生命在一点点逝去,进而对自己感到悲观、失望甚至绝望,不惜通过自杀方式获得解脱;更有极少数此类罪犯,恶习难改,畏惧于漫长刑期,产生“与其老死高墙,不如拼死一搏”的动机,铤而走险,实施越狱脱逃等行为。
如若罪犯丧心病狂,打击报复,处在监管一线的干警则首当其冲,其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当前的监管环境对监狱警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罪犯自杀或是脱逃,相关干警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和影响,轻则受到行政处分,重则受到刑事处罚。
新变化致使部分干警无所适从,出现不敢管、不想管、管不了的情况,对教育改造罪犯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提前“戴帽子”,预先“限制”,影响教育改造说服力监狱一直贯彻“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实行“给出路”政策,使罪犯明白希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通过踏实的改造才能获得减刑的机会,尽可能地缩短在高墙电网内的时间。
修正案中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投改后减刑预先会“限制”,会提前“戴帽”,当监狱干警教育此类罪犯时就会产生说服力不强,底气不足的现象;而此类罪犯在思想上也会产生“总说让我好好改造,但是减刑时又对我进行限制,那我积极改造有什么用呢”心理。
人是有惰性的,特别是部分罪犯好逸恶劳、本性难改,当失去改造动力时,消极抗改行为就会不断出现。
监狱一直采用“以分计奖、以奖提请减刑(假释)”的办法,通过考核分对罪犯的日常改造进行量化管理。
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后,特别是第五十条、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一条的修改,均涉及与监狱计分考核制度如何接轨的问题。
举例来说,第七十八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限制减刑类罪犯的实行执行刑期,不能少于二十年。
假设某罪犯入监一段时间以后,通过一次或两次减刑,按照本条规定已不能减刑时,监狱计分考核、行政功奖对罪犯本人来说已无实质意义,如何调动这部分罪犯改造积极性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三、监狱刑罚执行工作对策分析(一)规范监狱内部管理,增强干警业务能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由于刑期增加、限制减刑等内容变化,监狱在押犯结构及押犯数量上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使监狱在收押和教育改造此类罪犯时难度加大。
从事监狱工作的同志特别是一线干警,需要认真全面地学习《刑法修正案(八)》,深刻理解新变化对监狱刑罚执行工作的重要影响,强化干警直接管理,落实各项管控措施;加强狱内侦查,充分发挥超前防范作用,增强业务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惩罚和改造罪犯的职权。
在干警理解通透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组织罪犯学习理解新变化的内容与意义,促使罪犯认识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二)加大监管设施投入,提高物防、技防、人防水平近年来,监狱加大监管设施投入,增高狱墙、增设隔离网、加装铁窗、增加高清监控摄像头,对监管环境进行全方位24小时无缝监控。
设置心理咨询室,购入心理测量设备,对全监狱罪犯进行全面测量,发现问题及时联系相关干警,共同解决安全隐患。
对干警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在相关业务方面精益求精,在自身安全方面保持时刻警惕。
虽然监管设施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监管形势依然严峻,少数罪犯心怀不轨,伺机而动,窥视着等待着脱逃机会。
监狱干警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被表面的安全景象所蒙蔽而掉以轻心,否则疏忽大意将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从各种脱逃案例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疏忽大意的佐证。
(三)努力提高教育改造的科学性,增强罪犯认罪悔罪意识《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和实施,必然会触动部分罪犯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某些罪犯实际刑期延长,减刑受到限制,势必影响此类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在思想和情绪上产生较大波动。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波动是正常的,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束手无策。
必须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把握受教育者关注的重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不回避、不推诿。
进一步细化入监教育,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与被判处死缓、无期徒刑的罪犯教育要类中分层,对限制减刑的罪犯要加强罪责意识和悔罪意识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犯罪给社会、他人及自己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性。
“长关”是源于重罪,是咎由自取,并不是法律故意与他们过不去。
(四)以“构建罪犯科学分类体系”为基础建设特色监区只有对罪犯进行科学分类之后,我们才能对罪犯进行针对性改造、需求性教育,有效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才能把各种改造手段的功能作用进行全面整合,确立适宜的监管模式,科学、全面地建设特色监狱和特色改造功能区;才能最终实现改造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1]不断细化和规范化罪犯入监分流标准和程序,尤其是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应根据监狱监管设施状况、警力配置情况、执法管理水平,适度分配,保持相对均衡。
(五)重视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提高罪犯心理健康水平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不但要通过外在的监规纪律、高墙电网予以约束,还要从罪犯心理方面着手,找到其内心深处的症结,有的放矢。
绝大多数重刑犯,特别是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都具有人格缺陷,大部分都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