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概论期末复习

法学概论期末复习

1.法的定义: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许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程序。

(决定+制定+实施=程序)2.法的本质: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②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③法是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专政的工具。

(意志+物质+专政=本质)3.法的特征:①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②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③法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④法具有普遍性。

⑤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⑥法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调整+制定+强制力+普遍性+程序性+物质=特征)4.法的分类: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国内法与国际法、实体法与程序法、一般法与特别法、中央法与地方法第二章法的结构1.立法活动四要素:立法主体+立法规则+立法方式+立法对象2.立法体制:立法主体由哪些国家机构构成、这些国家机构分别享有哪些立法权、不同国家机构的立法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享有立法权的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3.立法程序的四阶段:提出+审议+表决+公布4.立法原则: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原则性与灵活性正确结合的原则。

③维护法鲁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

④坚持群众路线,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⑤总结我国经验与借鉴外国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5.守法主体:指行使权力与履行权利的人。

6.守法范围:各种制定法和非规范性文件。

7.守法方式:履行法律义务与刑事法律权利。

8.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9.执法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中央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10.执法原则:民主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效率原则11.司法: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12.司法主体:法院13.司法对象:宪法案件+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14.司法原则:法治原则+平等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司法责任原则15.法律解释: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公民个人,为执行或适用法律规范,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法学理论或自己的理解,对现行法律规范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的理解和所作的各种说明。

16.法律解释方式:语义解释+理论解释17.法律监督: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组织、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检查、监察、督促和指导。

18.法律监督的主体:国家机关、各政党、社会团体和组织、人民群众。

19.法律监督的形式: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四章法的作用与价值第五章法治1.法与党的政策第七章宪法1.宪法:是指以民主法治为基本原则,以人权保障为价值目标,以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为核心内容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2.特点:确定性+程序性+公开性+平等性+不溯及既往等3.意义: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

#表现:①宪法所规定的是一个国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调整的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社会关系。

②宪法处于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顶端,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

③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④宪法的制定及修改程序往往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和复杂,宪法规范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稳定性。

4.国家制度: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所确认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方面的制度的总称,其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5.国家性质:又称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和制度安排)6.国家形式:国家权力的配置与实现形式,主要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亦称政体,是指国家权力的政权机关以及各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

君主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形式。

单一制(一部宪法+统一领导+中央法律规定)联邦制(各自宪法+成员国公民+自治权)7.我国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统一战线:人民民主专政的显著特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职责: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8.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本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由人民当家作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直接&间接选举;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9.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

#特别行政区: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设立的、享有高度自治权和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地方区域。

10.国家机构:(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常设机关。

#职权:①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②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③选举、决定和罢免有关的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④决定国家重大事项⑤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闭会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会议每两个月举行一次,组成人员5年一届,实行不相容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每届任期5年,可连续任期。

(3)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每届任期5年,实行总理负责制。

#组成人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主任、审计长、秘书长(4)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实行主席负责制。

#组成人员:主席、副主席、委员(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每届任期5年。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7)人民法院:国家审判机关,由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军事法院,每届任期5年,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人民检察院: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组成,每届任期5年,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

#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11.公民:具有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12.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表明公民宪法地位。

(1)平等权: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①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的时候,对任何人都应当是平等的;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都一律平等地予以追究。

③任何公民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权,也不承担法外的义务。

因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包括司法平等,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又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2)政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③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3)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①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②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③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④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⑤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4)社会经济教育文化方面权利:①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②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③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④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⑤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⑥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

(5)特定人的权利:①男女平等权(男尊女卑)②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③退休人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④残废军人、残疾人(盲、聋、哑)⑤华侨、归侨、侨眷13.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承担的义务,是国家和社会要求公民所履行的最基本的责任。

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⑤依法纳税。

第八章行政法第九章 民法1.民法:①实质意义:是指所有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②形式意义:民法就是民法典。

2.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①平等原则:亦称法律地位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基础原则,是民法最基本、最根本的一项原则。

②自愿原则: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亦被称为私法自治原则。

#自愿原则以平等原则为前提,私法自治原则的核心是合同自由原则。

#合同自由原则内容:缔约自由+选择相对人自由+内容自由+变更或解除自由+方式自由+争议解决方式自由③公平原则: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④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则,是市场伦理道德准则在民法上的反映。

⑤公序良俗原则: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指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

3.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财产法律关系人身财产关系(1)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

民事权利 民事义务(2)民事客体: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和权利五类。

4.民事法律事实: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分类:①事件: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②行为:当事人有意识的活动:民事行为+准民事行为+事实行为5.民事行为:私法自治的工具,核心是合同行为。

#任意性规范:亦称补充性规范,是得经由当事人的特别约定而排除该项法律规范适用的规范。

6.物权: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所有权+他物权)7.物权法的结构原则:①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统一确定,不允许依当事人的意志自由创设。

②物权客体特定原则:亦称一物一权原则,物权的客体仅为独立的特定的物。

③公示原则:物权在基于法律行为发生变动时,必须或者应当将物权变动的事实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会公开,从而使第三人知道或能够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避免第三人遭受损害并保护交易安全。

公信原则:物权变动以登记和交付等为公示方法。

#善意取得制度:无处分权人处分动产或不动产,善意受让人仍可在特定情形下依据法律规定取得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