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俞白桦(三明学院党政办公室,福建三明365004)摘要: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对生态文化的感知、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的实现。

培育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内容主要是,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的教育、生态伦理基本原则及其规范的引导和绿色人文精神的培育。

要多途径开展培育生态文化素养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对生态文化的情感,自觉提高生态文化素养,促进其生态文明观念的牢固树立。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343(2009)03-0252-03Discus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Ecological CultureYU Bai-hua(Office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Fujian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ecological culture is very helpful to perceive the ecological culture sensation,to foster the ecologically civilized behavior,and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ecology civilization.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topic are the education of common knowledge and basic rules of ecological science,basic principles and the standard guidance of ecology ethics and cultivation of green humane spirit.This activity should be practiced in multi-ways so as to cultivate the ecological culture emo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to enhance the accomplishment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cept.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ecological culture ;accomplishment cultivation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应重视对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作为未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良好的生态文化素养对促进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科学发展,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一、生态文化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生态文化素养体现人们在生态文化方面的认知、品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修养,体现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对生态文化的认知20世纪以来,人类在重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系列的环境观念、生态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文化科学成果,诸如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等,不仅表明生态学思维、方式对人类社会的渗透,也展现出一种生态文化现象正在全球蔓延。

[1](P56)这种生态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进步、生活方式变革、社会文化进步。

学习生态文化知识,培育生态文化素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生态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使我们学会尊重一切生命体的生存权利和价值,懂得维护他们的尊严和权益,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

有助于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有助于推动人类道德进步和道德成熟,构建现代和谐社会。

(二)有助于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其行为的养成,直收稿日期:2009-06-23作者简介:俞白桦(1954-),女,福建永泰人,副教授。

2009年9月第26卷第3期三明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ING UNIVERSITYSep.2009Vol.26No.3接影响着他们现在及未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

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就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通过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之将生态文明的行为要求成为自觉的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

而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就是通过学习、宣传、教育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感知、理解生态文化知识,把生态文化知识、包括生态伦理转化为内心的生态道德良知、情感直至信念;把自己的生态道德认知、情感及信念转化为外部的生态道德行为,并以此影响社会。

培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可以促进师生自觉地将生态道德、生态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

(三)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学习生态文化知识,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发展需求是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和谐。

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三是人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

[2](P73)根据生态文明观的原理,人的发展必须是一种和谐协调的发展,对大学生而言,不仅仅要追求自身的和谐和发展,还要能够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随着生态价值观的进步而逐步强烈,它标志着人的整体素质开始向一个新的层次提升,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已日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掌握了生态文明知识,提升生态文化素养,学会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热爱、善待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之成为引导和激励求真向善的精神动力。

二、生态文化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而言,生态文化素养培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的教育、生态伦理及其规范的引导以及绿色精神的培育。

(一)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的教育生态科学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主要包括(1)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统一规律,这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自觉善待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和环境,保护自然界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基本规律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确立生态生产力观,并在将来的工作中自觉地呵护自然、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文化。

(3)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教育,是确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确立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3](P324-325)目前,大学生中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的教育并不普及,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关注此问题,在选修课中增添了有关课程,但是还不够普及。

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是大学生将来自觉地按照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规律办事的基础。

(二)生态伦理基本原则及其规范的引导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规范是人们在生态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

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就是要使大学生了解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规范。

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科学、公正、平等。

让学生懂得尊重、遵循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律、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促进社会公正、平等,维护人类与环境的共生关系,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还包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保护环境、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享受适度、科学消费,注意节俭、节能、反对奢侈浪费等行为的要求。

要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公平正义平等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的消费观、正确的竞争观、和谐宽容的精神,有助于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唤起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树立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绿色人文精神的培育绿色人文精神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

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具生命力的色彩,代表着生机和活力、青春和希望,是生命的色彩。

绿色世界给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契合了生机勃勃、奋发向上、顽强竞争、和谐相融、默默奉献、积极创新等人文内容,中国几千年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给人们无穷的智慧和启迪,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人文精神。

绿色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长期的,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绿色人俞白桦: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第3期253--(责任编辑:林泓)文精神的重要时期,大学里的科学知识传授、各类实践活动对绿色人文精神培育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加深对绿色人文精神的理解、接受,从而身体力行地践行。

进行绿色人文精神的培育和训练,必将给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之受用终身。

三、生态文化素养培育的实践活动要注重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的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提高生态文化素养,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

(一)在课堂的主渠道中渗透生态文化知识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基地。

要重视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各课程中渗透有关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不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目前,有的高校只在环境专业的学生中讲授生态文化知识,不够重视对其他专业学生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

生态文化教育是跨学科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应将生态文化教育与各专业的课程紧密结合起来,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引导所有学科专业重视生态文化知识的渗透,做好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