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30年来中国的实际年通货膨胀率孙宝原载:天涯社区国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有多高?官方公布的3%~4%的CPI相当温和,却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截然相反。
最近有一场关于CPI的论战,上周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先生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他认为最近5年的CPI值被人为调低了大约7%,这篇论文立刻遭到了统计局官方的辩驳,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庞晓林副司长在统计局官网上发表署名文章:《庞晓林:CPI不是用模型推算出来的》。
现在的结果似乎庞晓林取得了完胜,徐奇渊的Sohu博客已经删除了他的研究报告。
我们把时间放长到78年,从78年到09年,把历年官方公布的CPI累积,31年间CPI总共增长了5.7倍。
78年全国平均月工资51元,按5.7倍换算是今天的290元,但是78年的51元可以养活一家人,而今天的290元只能喝西北风,可见官方的CPI根本不足信。
对于一个连房价年增1.5%这样的数据都能做出来的统计局,给不出真实的CPI大概也不稀奇。
我们从货币购买力的角度来估计一下实际的CPI。
1、按基本物价计算,78年至今货币贬值了58倍,年CPI高达14%网上有一篇徐以升先生的博文《系统性质疑CPI》,介绍了南方基金高级研究员万晓西先生做过的统计,他从《北京至&#·物价志》、《上海价格志》、《广州市志&#·物价志》等资料上查询了1978年的单品价格,包括食品、医疗、衣服、交通、烟酒和居住等6大类,然后和今天的价格相比,估算出78年的51元的购买力,大概与今天北京3000元相当。
31年贬值了58倍,换算成通货膨胀率的话高达每年14%!CPI指数14%,比GDP增长率还高,这个结论太耸人听闻了。
这种算法当然是有缺陷的,原因就在于电子、汽车等工业制造品在78年的时候无从买起,物价的比较只考虑了78年能买到的商品。
工业制造品跌价很快,如果将工业制造品的价格也列入比较的话,算出的CPI不会有14%那么离谱。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购买食品、医疗、衣服、交通、烟酒和居住等基本物资,将花费过去58倍的代价。
2、按黄金价格计算,79年至今平均每年CPI高达10.8%金价从79年11月的12.5元/克,到2010年11月的297元/克,涨了23.76倍,平均每年涨价10.8%。
如果按99年12月金价77元/克计算,近11年的通货膨胀率尤其惊人,达每年13%!按数学上的72定律(72/10.8=6.6)可以很快计算出,在10.8%的通货膨胀之下,货币平均每6、7年贬值一半。
10.8%是不是中国的长期实际通货膨胀率?我们不能确定,但10.8%这个数据确实可以解释很多事情:1、2000年后猪肉从5元涨到15元,10年涨3倍,与10.8%通胀相符。
2、80年代万元户还是富翁,到现在谁家里如果只有一万元,跟赤贫也没大区别了,财富就是这样被消灭的。
无论手里拿的是存款、保险、债券甚至还有基金,只要是钱,在超过10%的通胀面前都会被消灭得干干净净。
3、大众能够参与的跑赢通胀的投资品,也只有房地产了。
现在知道了为啥房价跌不下来了。
房价被政府强行摁住之后,下一个暴涨的可能是土地,现在有的地方土地流转后,已经能部分应证这个观点。
不过,无论真实的CPI有多高,官方倒是有一句话说得挺靠谱:现在还不是全面恶性通货膨胀。
因为,涨工资才是恶性通胀的最后一步。
附文1:/09/1222/08/5R4GBRIG002534M5.html【宏观微察】系统性质疑CPI徐以升在目前的统计数据体系里,居民消费指数CPI受到的质疑估计是最大的。
近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一句“11月CPI负转正,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带动,目前不存在通胀”的说法,引来了一片质疑之声。
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关心CPI多少,我们关心的是自己拥有的货币或存款的购买力。
如果价格涨幅超过了工资涨幅、存款收益涨幅,那明显意味着货币购买力变小,那就是钱变“毛”了。
如果我要买房子,那货币的购买力显然也要被房地产价格衡量。
笔者说的要对CPI进行系统性质疑,就是从货币购买力的角度出发。
这种衡量,我们需要放到改革开放30年的大过程里去——从1978年。
那个年代有很多代表性的数字,1978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1.25元,年平均工资为615元,如果家庭里一个人有这个职工工资水平,就可以养活一个家庭。
那时候,如果一个家庭的存款达到1万元,可以被羡慕的称为“万元户”。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CPI指数,到2009年11月,CPI在这30年零11个月里,累计增幅为5.7倍。
按照这个指数,大家目前月平均工资为292.1元本应该就可以实现1978年51.25元工资的购买力。
但谁都知道,292.1元还不足目前2008年北京市的低保水平(每月390元)。
从一个单个物品的价格对比上更能说明问题。
南方基金高级研究员万晓西先生做过一项有益的统计,他从《北京至·物价志》、《上海价格志》、《广州市志·物价志》等资料上查询了1978年的单品价格,我们再从中国价格信息网等地方查询到目前该单品的价格,就可以实现对比。
第一类食品类。
1978年时面粉价格 0.185~0.22元/斤,根据中国粮油信息网,本月上海面粉价格为1.19元/斤~1.92元/斤,价格涨幅为5.4~10.38倍。
1978年猪肉价格0.85~1元/斤,根据中国价格信息网,11月底鲜猪肉(肋条肉、精瘦肉)价格为9.59、11.39元/斤,价格涨幅为9.59~13.4倍。
1978年带鱼价格0.305~0.38元/斤,根据中国价格信息网,11月底带鱼价格8.08元/斤,涨幅21.3~26.5倍。
第二类高档烟酒类。
1978年中华香烟0.55元每盒,茅台酒8元每瓶;当下价格分别为57元每盒,和828元每瓶,价格涨幅为103.6倍和103.5倍。
第三类衣服类。
1978年每套衣服10~20元,目前每套100~500元,涨幅5~50倍。
第四类交通类。
1978年北京地铁票价0.1元,目前为2元,涨幅20倍(北京地铁票价曾为3元,后为鼓励乘用公共交通2007年调低票价)。
第五类医疗类。
1978年阑尾炎手术价格8元,目前90~500元,涨幅11.25~62.5倍。
第六类居住类。
1978年水费0.12元每吨,目前3.7元每吨,涨幅30.8倍。
此外,由于当时的分配体制,1978年当时城市住宅为计划分配,目前需要自行购买。
当时的教育、医疗价格也都非常低廉。
这三类涨幅不好衡量。
从微观处见真实。
如果综合进行这样的衡量,自1978年至今只有5.7倍的CPI涨幅,显然不能衡量前述六类价格的变动,如果再加上住宅、教育、医疗,那就更不能衡量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要对CPI衡量的物价变化进行系统性质疑。
问题在于,5.7倍的CPI多大程度上低估了货币购买的下降?我们可以从相反的一个角度思考,1978年51.25元的生活水平,现在多少元可以达到?2009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是900元,2008年北京市职工平均月工资3726元,这分别是是51.25元的17.6倍和72.7倍。
如果以3000元来衡量在北京51.25元的购买力水平,这意味着是58倍。
如果说CPI系统性低估了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那么这对国民福利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这30年来我国存款利率基本和CPI保持一致,以存款为主要投资工具的储蓄者一致在按照CPI的增长获取利息。
但如果CPI是对货币购买力是低估的,这意味着储蓄和存款人受到了很大的购买力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在股票、地产等投资品涌现的时候,在生活中觉察到货币购买力在以超过CPI增幅的速度下降时,而去执着的寻求投资品。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主任)附文2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作者:徐奇渊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10年以来,多种商品价格出现明显异动,“蒜你狠”、“豆你玩”、“辣翻天”、“油他去”、“糖高宗”、“苹什么”陆续粉末登台。
其间,米、肉、蛋、蔬菜、中药材、水、煤等价格也客串出演了不安与躁动的配角。
10月前后,国内多个城市也是一度出现了黄金卖到脱销的情况。
而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已经接连创出2001年有数据以来的最底点21%左右;这一满意度甚至显著低于2007-2008年通货膨胀时期30%左右的水平(如图1所示)。
不过另一方面,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保持淡定,始终在3%左右的水平波动。
从宏观经济数据的经验来看,这是一个相当温和的通胀率水平;但市场却做出了如此强烈的反应。
那么有好奇心的人不禁要问:CPI的波动,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帆在动?在本文中,我们的分析将揭示:主观感受与统计数据的矛盾,既有理解上的差异问题,又有统计数据质量上的问题。
由于CPI编制细节尚未公开,因此相关研究充其量也只是水中望月、镜里看花。
要对CPI 指数有更准确的理解,还有待于相关细节的公开和透明。
图1.当前物价水平满意度处于历史低谷(低于2007年-2008年)数据来源: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中国人民银行。
一、主观感受出了问题?原因之一:居民的主观感受多是基于环比观察,而统计数据报告的是同比数据姑且不论哪个口径合理,上升和下降,满意和不满,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变化情况,其默认口径均为同比,也就是说:拿今年7月的物价水平与去年7月相比。
而一个正常人,谈及对物价水平的感受,他通常会拿今天的物价水平与昨天相比,或者是7月的物价水平与6月相比——这就是环比口径的物价水平变化。
关于两者的矛盾,国际原油价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超过140美元/桶的水平;而2009年初急剧下跌到40美元/桶,及至2009年7月又反弹至70美元左右的水平。
如果用同比的口径与去年的水平相比,国际原油价格下跌50%;如果拿2009年7月与年初的价格水平相比,则价格反而是上升了70%多。
虽然原油并不是消费品,但是这个比较方式的差异,同样适用于解释CPI的同比—环比结果差异。
原因之二:CPI变化的结构性特点和主观感受的有选择性从CPI统计所包含的八大类商品指标来看,2010年1月至9月,只有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上升较快,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分别为6.1%和4.1%;但是,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些类别的价格指数则相当温和;而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更是出现了价格水平的同比下降!可见,并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在上涨,而且上涨的类别幅度也有强有弱。
因此,消费者的主观注意力可能过多的集中于不利的一面,而对有利的一面却关注不够。
而CPI的统计是针对消费品的一般物价水平,其与有选择性的主观印象,当然不免会产生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