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是人们辞旧 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 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 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 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 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 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 致礼,谓之‚拜年‛。主 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 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看春晚
辉 煌 三 十 年
元农 宵历 节正 月 十 五 日
春节的意义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 意义深远 。 首先来说,春节作为一种辞旧迎新的象 征意义,是十分深厚的。 其次来说,春节作为一种人情礼往的社 会交往,很有人情味的。 再次来说,春节作为一种激励加油的良 好时机,是非常必要的。 复次,春节作为一种休养生息的传统惯 例,值得提倡。 最后,春节作为一个团聚相会的节日, 是难得的机会。
春节习俗——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 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 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 字。‚福‛字指福气、福运, 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 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 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 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 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 到‛‚福气已到‛。
春节习俗—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 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 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 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 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直到 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 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 为延长父母寿命。
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 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 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 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 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 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 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 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 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习俗——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 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 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 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 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 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 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 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 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 2、春节的来历 ഃ 3、春节的意义 ഃ 4、春节的习俗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 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 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 夕这天,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 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老 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 ‛,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 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 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16
春节习俗—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 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 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 称‚爆仗‛、‚炮仗‛、‚鞭炮‛。其 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 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 欢愉和吉利。
“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 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俗称“腊祭” 。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 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 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年的时 间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由司马迁建 议把春节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一直延 续到今天。
春节称谓正式冠名是在辛亥革命 胜利以后,明确将农历的年节称为“ 春节”。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亟 待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 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 为元旦;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 春节”,俗称阴历年,“春节”之名 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广为流 行至今。
元宵
习俗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 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 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 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 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 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 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 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 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 "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 蒸、炸皆可。
元宵
习俗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 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 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 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 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元宵
习俗
"猜灯谜"又叫"打灯 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 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 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 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 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 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 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 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 各阶层的欢迎。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 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 ,屋内烛火通明。 ‚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 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原来,‚年‛最 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 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 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 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 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 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17
春节习俗——吃饺子
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 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饺子‛ 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 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 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 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会变成不在 册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国祖先对此 是多么的重视啊!无论怎样,为除掉一 年的晦气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顿‚饺子‛。 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 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春节的习俗
盘点春节民俗
糖瓜粘
做豆腐
贴春联
贴年画
买肉宰鸡
扫尘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 拜年
春节习俗——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 房子‛ ,这一习俗寄托 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 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 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 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 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 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 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 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 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 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 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 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
来历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 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 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 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 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 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 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 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 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 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