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科学发明、技术经验:《天工开物》: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的一部总结工农业生产知识、经验的综合性著作。

阐述衣食、日用品、五金采冶、兵器火药、珠玉采琢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附有工艺流程插图。

是我国古代科技史是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有重要影响,17世纪末传入日本,19世纪传入欧洲,被译成多种文字。

张衡:东汉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

主张浑天说,具体解释了天地起源、天体演化、月食发生的基本原理等,改进了浑天仪,能在室内观测恒星的位置。

设计制造了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

他所著的《东京赋》、《西京赋》、《南都赋》为世人称道。

李春:隋朝工匠。

他所建造的赵州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石桥。

赵州桥是一座空腔式拱桥,比欧洲同类桥梁早700多年,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造纸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发明时间大约是在东汉时期。

西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造纸,造价低廉,纸质易于书写,遂普及全国,被人们成为“蔡侯纸”。

到东晋末年,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造纸术后传入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雕版印刷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后进行印刷的技术。

我国是最早发明雕版印刷的国家。

《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彩色套印始见于北宋时期的纸币“交子”,《金刚经注》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

)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宋代平民毕昇发明。

以胶泥为原料制成活字,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使得文化的传播变得迅速而方便,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火药武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炼丹家利用硫磺、焰硝和木炭混合物的燃烧和爆炸性能,发明火药,唐末被用于军事,宋代火药武器的比重显著增加,有火箭、突火枪等。

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指南针:利用磁铁的南北指极性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战国时期已制成“司南之勺”,宋代军队中配备指南鱼,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

对海上交通的发展,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多能,天文、历法、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

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一部综合性的随笔采记,详细记述了我国古代的许多科学发明,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国内外有很高评价。

其中对地磁偏角的阐述,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记录;最早使用“石油”这一名称,而且沿用至今。

历史体裁:★编年体: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实的形式。

编年体史籍,以时间为经,事实为纬,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事件的联系。

缺点在于记事前后割裂,首尾不连贯。

《春秋》是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原出自鲁国史官之手,经孔子整理,成为用鲁国纪年编排的春秋时期各国史实的史书。

之后出现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解释《春秋》的编年史。

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建此种史书编撰体例。

司马迁创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以及“太史公曰”的形式和体例,“本纪”记帝王,“世家”记诸侯,“列传”记各种历史人物,“表”罗列诸侯王世系,“书”综合记述重要领域的发展沿革,“太史公曰”则是作者个人表达对于事件、人物的评论。

这种体裁方便考察各类人物的情况和分门别类叙述了典章制度,但无法照顾时间顺序和事件的相互联系。

班固《汉书》承袭之一体例。

此后,纪传体成为“正史”的定体,二十四史都是依据这一体例编撰的。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将重要的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编写,可补编年体、纪传体之不足,但同时期各事件间缺乏联系。

★纲目体:从编年体史书中衍化出来的一种史书体裁。

创始于朱熹的《通鉴纲目》。

用大字标出提要,称“纲”;然后用小字叙述史实,称为“目”,此体便于读者检索。

★会要:一种用于汇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典章制度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唐代苏冕的《九朝会要》。

(会要多属于记述特定王朝典章制度的断代史,而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则记述了多个王朝典章制度及沿革的通史,可以说是“会要”的发展。

)断代史、通史:按史书内容涵盖的历史时期划定的史书类型。

中国古代的断代史,大多是特定王朝的历史。

通史指涵盖若干王朝或时期的史书。

通史包括《史记》《通史》《资治通鉴》《通志》。

二十五史除《史记》皆为断代史。

另外还有按涵盖的空间范围划分的国别史、地方史。

古籍文献:皇史宬(cheng):明清时期的皇家档案库,位于今北京南池子大街。

专藏实录、宝训及圣训,也曾收《永乐大典》副本等。

天一阁:明代范钦致仕后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

范氏式微后,藏书多遭官吏侵吞、战争破坏、虫蛀霉变,新中国政府多次拨款、扩充藏书,并对外开放。

汲古阁:明末毛晋创办的私人藏书楼和印书工场,位于今江苏常熟市。

毛晋早年屡试不第,遂变卖田产构筑汲古阁,以收藏和传刻古书,并延请海内名士校勘儒家经典,校成后即付刻印。

为广泛搜集珍籍秘本,毛晋曾公开贴榜,以页论值,高价收购古籍。

所刻书籍校勘详明,雕印精良,称毛刻本,行销全国。

★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止明朝崇祯,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

《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梁沈约;《南齐书》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修;《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德棻;《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明史》清张廷玉等。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著有《左传》,相传也著《国语》。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依据《春秋》的大事记式的记载,相当详尽地叙述相关的具体史事,还保存了若干传说古史。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少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任官职,并开始撰写《史记》。

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巨著,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刘知己《史通》:《史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批判著作,总结了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和得失,探讨了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问题。

把史学家分为三等:一是敢于奋笔直书;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三是高才博学。

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是历史知识,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史识是历史见解,其中史识最为重要,而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宋代司马光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记述了从西周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引证史料极为丰富,以政治、军事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文笔生动流畅,朴质精炼,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和郑樵《通志》三部著作的合称。

杜佑《通典》:开典章制度专业通史之先河。

马端临《文献通考》:在《通典》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发展,记述自上古到宋代典章制度的演变。

除取材历朝正史、会要外,还采用了私家著述的史书、传记,以及当时官僚的奏疏和学者名流的议论。

取自原来记载的称“文”,取自时论的称“献”。

郑樵《通志》:纪传体通史。

提出“会通”的思想,主张修通史;提倡严整的治学方法,认为史学家应重视实际,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并用实际观察来核实史书的记载。

谈迁《国榷》:明末清初史学家。

以《明实录》为本,历时六年,完成《国榷》初稿。

后全稿被窃,愤而重写。

十年,探求公私著述、邸报公文等材料,校补厘订《国榷》。

《国榷》是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不少清代官修《明史》所没有的史实、史料。

一、政治复习抓要点最后20天,对于政治还是要坚持反复看、反复读,此刻要留意关键词的修饰语,但不要长篇大论地背,因为这个时间出的模拟题会咬文嚼字,总是核心词对,修饰语错!有时我感觉,背背多选题的选项也大有益处!总之我感觉政治复习,平平淡淡的,根本没什么压轴戏,最后阶段的复习还是如此!进过两次政治考场,我每次的选择题用时都在30分钟以内,而且正确率很高,因为我清楚地明白哪些选项是对,哪些是不对。

所以,不要投机,要全面地理解掌握大纲解析!关于50分的大题:现在需要着手解决了,因为这时你的多选题已经练得差不多了,选项也记住了不少,但平时也要多结合材料理解记忆。

马哲部分、形势与政策部分的2个大题,你要明白,不要指望什么押题,基本压不住!毛邓、近现代史、思修三个大题基本都能压中,你随便找个上辅导班的同学,看看他们老师押的题,好好背背就OK了!但不要忘了,选择题永远是重点!大题可能压不中,但你却不会得0分,再笨咱也能拿20分,只要你掌握答题技巧、写满了字。

而选择题你错几个,就扣几分,直到0分为止。

我不让你背大题,要你记忆多选题的选项,是因为这些选项可以用来答大题,核心点有了,你只需结合材料添叶加枝,1.马哲大题:别指望压中,得分率很低。

为什么呢?哲学很深奥,就咱这年纪,就咱这阅历,想完全弄懂,不合命题人逻辑,人家出题人花了大半辈子时间才弄懂的道理,你个毛孩子都想懂?所以你不要去压这道题,要是你完全懂了,咱国家还要什么党校,要什么培训?这个题必定在5大题中最难,得分率最低!这点请你不要去怀疑。

但这个题,基本都出自第二(世界观方法论)、三(认识论)、五节(资本主义),第四节重要但不经常出大题,是因为与后面的思修第三节内容神似,它不能与思修的题眼冲突。

一般答题模式为“原理(材料说明什么?哦,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我们要怎么做?哦,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照抄,你懂的!)”,有些大题分值高我们没话说怎么办?别急,我们正话反说,还以上述为例“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若不坚持从实际出发,又会怎么样?+抄材料“,这比长篇大论地背要节约时间、效率更高!这也是我要你前几个月不管大题的原因!马哲部分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材料我真看不懂怎么办?我的方法是从材料中找关联词,材料中提到“分析”,你要想到“综合与分析”,提到’谬误”,你要想到它是在说“真理”。

先做会的试题,在最后,如果你还感觉自己看不出什么道理,那就放弃吧,你不会的别人肯定也一头雾水,注意可不是试卷上不写字,但也不是胡乱编造原理,你只需把材料提炼浓缩一下,写上去,然后检查下答题卡,都勾好了就准备交卷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