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和市产业扶贫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动员布置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
我市紧紧牵住绿色产业这个“牛鼻子”,立足X特色资源,创新多种模式、采取多种渠道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扩大特色产业扶贫覆盖面,为全市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是在市农委X月中旬和X月下旬二次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专项督查后,我市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了整改措施,逐条落实到位。
现将我市X年度产业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概况
(一)组织领导开展情况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确定专人负责。
市扶贫开发领导组下设一个产业扶贫工作组,组长由农委一名副主任兼任,农委抽X人、林业局X人、中药材发展局X人、茶蚕办X人组成工作组成员,并设有专门办公室,有X名同志常驻办公。
同时又成立了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领导组,组长由农委主任兼任,在农委内下设一个专门扶贫办公室,抽二名同志专
职负责日常工作。
二是抓好谋划,立足产业这个脱贫之基,统筹谋划特色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工作布署,为市委政府当好参谋。
出台了《X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编制了X市特色种养业X年度扶贫工作重点与分月工作计划,协助X个贫困村制定产业脱贫计划,逐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稳定和深化产业扶贫政策。
三是抓好调度,通过召开调度会、定期通报、信息交流等措施,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四是抓好协调,对于产业扶贫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争取各相关部合支持与配合,形成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
X年上半年全市召开了二次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X月份还专门开展了产业扶贫工作专项检查。
X月下旬和X月下旬,针对市农委二次督查反馈情况进行了二次专项整改。
(二)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
X年,全市完成三批贫困户到户产业项目验收共有X户,实施特色种养业项目贫困户是X户(X年、X年已脱贫户发展产业项目只统计没有验收给予奖补)占全市X年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中的X.X%(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覆盖率)。
其中从事种植业发展X户、X人;从事养殖业X户、X 人;从事加工、休闲农业的X户X人。
X年脱贫户发展产业X户X人;X年拟脱贫户发展产业X户X人。
全市贫困户(不
含X、X年已脱贫户)共发展低产茶园改造X亩、毛竹抚育和笋用林改造X亩,油茶抚育X亩、种植天麻、茯苓等中药材X亩、种植蔬菜X.X亩、食用菌X棒、养蚕X种盒、养蜜蜂X笼、养种猪X头、黑毛猪X头、牛X头、山羊X只、土鸡X只、鸭鹅X只、鱼虾等特色水产养殖X.X亩、种植水果X亩。
户办茶厂X个、竹加工厂X个、手工作坊X个、农家乐X家。
全市X年发放补助资金X.X万元,比上年增加X万多元,户均受益X.X元,比上年增加X.X元。
全市X年已发放小额贷款X.X万元,受益贫困户X户(其中邮储发放X万,受益贫困户X户);其中包含分贷统还模式农商行发放贷款X万元,由X家农业龙头企业主体实施,带动X户贫困户受益;邮储银行发放贷款X万元,由X家农业龙头企业主体实施,带动X户贫困户受益。
(三)、贫困户、贫困村和“一村一品”专业村特色种养业达标情况
(X)发展特色种养业达标并已验收的贫困户有X户,完成任务X.X%(任务是X户),自种养比例达到X.X%。
(X)全市X个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专业村达标的贫困村有X 个,其中茶叶X个,毛竹X个、中药材X个、水产X个,以黑毛猪产业带动全村人均增收X元以上的X个,完成任务X%。
(X)发展特色种养业贫困村达到“一村一品”的X个,
分别是太阳乡金竹坪村、大化坪镇青风岭村、大化坪村、佛子岭镇长岭四个村(茶叶);诸佛庵镇桃源河村(毛竹),任务完成达X%。
(四)、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到村实施情况
X年度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安排到贫困村共建X个特色种产业发展项目,涉及X个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总投入X 万元,贫困村项目覆盖率达X%。
其中X年度贫困村发展资产收益扶贫特色产业项目X个,涉及X个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X万元。
“三变”改革试点项目涉及X个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X万元。
特色产业项目主要茶叶和竹制品加工、高山蔬菜生产、中药材生产、生态养鱼、饲养黑毛猪等。
(五)、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情况
全市有X家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通过股份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务工联结、租赁联结等方式带动贫困户X户、X人脱贫增收,其中X年拟脱贫户是X户X人。
户均预计增收X元以上。
(六)、特色种养业扶贫资金投入情况
打卡到户发放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资金是X万元,特色种养业项目到村扶持资金是X万元。
特色种养业扶贫资金投入强度达到X元\户。
(七)、特色种养业培训情况
X年采取市级集中和到村培训二种方式,举办各类培训
班X多次,培训经营主体X个,培训帮扶干部X人,培训贫困户X户。
(八)、领导班子和农技人员结对帮扶情况
市农委、茶蚕办、农机局领导班子成员共联系经营主体X个,吸纳X户贫困户、X个贫困人口。
全市农业技术人员共有X名,结对帮扶X户贫困户、X个贫困人口。
二、主要做法及工作思路
(一)因户施策发展到户特色种养业。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进一步推出了畜禽集中代养、以羊换羊、资产租赁、委托加工、订单收购、联户经营、组建家庭农场、龙头带动、入股集体经济、后备箱工程等脱贫攻坚“三十六计”,拓宽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思路,从而使不同家庭条件的贫困户都能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从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产业发展的路子。
全市各乡镇都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案例,充分带动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
(二)因地制宜推动旅游和电商扶贫产业。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贫困户的资源为生产基地,将田园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发展休闲观光体验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全产业链,由企业统一进行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和销售,实现贫困户收益最大化。
设立绿色减贫专项资金X万元,以“旅游+”多种复合业态为抓手,扶持镇村成立旅游服务公司、乡村旅游扶贫协会,拓宽增收渠道。
在X个贫
困村设立村级电商服务站,充分依托乡村电商能人,帮助贫困户开设网店或开展代卖,将有条件的贫困户培育成为农村电商的带头户,解决贫困户农副产品“卖难”问题。
如:磨子潭镇大力发展农家乐、驴友之家、体验农场、茶谷小院等项目,通过资金帮贷、就业帮介、产品帮卖、发展帮带等模式,实施“X+X+X”扶贫项目,带动X户X人摆脱贫困。
(三)积极创办扶贫产业互助组织。
积极探索以贫困户为主体,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多户贫困户成立互助组织,形成“多户联动、抱团取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走上致富道路。
单龙寺镇有X户贫困户组成互助社,利用各自条件优势,签订互助协议,取长补短,发展水库养鱼;诸佛庵镇桃源河村实施“互助合作、贷羊还羊”产业扶贫项目,通过组建村民互助组,以贷羊还羊滚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以“输血”增强“造血”功能,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该项目第一期投入X万元,新建标准化羊舍X㎡、管护用房X㎡,购买种羊X只,第一批带动X户群众发展高山养羊。
计划通过三年的滚动发展,带动X户群众发展高山养羊、脱贫致富,预计总养殖规模达到X头,年总纯收入超过X万元。
(四)创新推进资产收益型扶贫模式。
总结推广《精准扶贫三十六计》,拓宽脱贫思路,探索
创新脱贫新模式,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出台了《X市资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和《X市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操作规程》,结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三变”改革,大力实施资产收益扶贫。
一是结合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盘活贫困家庭资源、资产和资金,让贫困户有更多的稳定增收渠道。
如太平畈乡王家店村淮源农庄,利用X石斛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与周边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贫困户以自家房屋入股,淮源农庄免费改造贫困户房屋并负责统一管理服务,交由贫困户自主经营,经营收入按照X:X分红。
二是探索“政府+企业+贫困村/贫困户”合作模式,鼓励贫困村以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要素和资金参股开发加油站、水电站、小水库水面经营等收益较好的优质项目,获得分红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补助贫困户。
如:太阳乡参股观音岩水电站,每年将获得X%的固定分红收益,为两村X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每户提供X元固定收益;单龙寺镇X桥、下符桥镇庙岗集村X年首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计划实施加油站、大棚蔬菜基地等项目,将带动X户贫困户获得固定分红;太平畈乡洪峰村投入X万元建成高山蔬菜保鲜冷库,上土市镇陡沙河村投入X万元建设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为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顺产顺销,稳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