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因子分析法和EVA法在我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

关于因子分析法和EVA法在我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关于因子分析法和EV A法在我国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前言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这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直接影响到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已有股东的投资风险和收益水平,构建和使用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对上市公司进行业绩评价,可以帮助投资者选择适当的投资对象,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收益水平,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从而体现企业的投资价值。

[1]随着人们对其关注度的提升,诸多学者在探究企业业绩评价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文献,相关研究已趋于成熟,所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和财务学方法(EV A 方法、平衡积分卡等)[2],但哪一种方法更适合于在业绩评价中运用,各学者众说纷纭。

本综述围绕因子分析模型和EVA模型及其应用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研究进行具体展开,对因子分析模型和EVA模型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从而更好的为即将研究的课题做铺垫。

一、业绩评价研究概述(一)国外业绩评价理论发展回顾业绩评价机制是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指挥棒和监督器。

西方国家对于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已出现100多年[3],业绩评价体系大体上经历了成本模式、财务模式、平衡模式等三种模式以及六个阶段。

[4]从他们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每一阶段都是互相影响、交叉并存的。

1.成本控制业绩评价阶段19世纪初,出现的成本评价体现了以盈利为目的管理思想.这一阶段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就是成本控制,标志是哈瑞(HarrelL,1911)设计的标准成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2.财务会计业绩评价阶段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Alexander Wole,1928)首次提出了多项财务评价指标。

此外,唐纳德森·布朗(Donaldson Brown,1960)建立的杜邦财务分析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财务业绩评价系统研究的深化。

[5]加里·阿什沃思(Gary Ashworth,1999)强调股东财富最大化,建立以每股收益(EPS)及每股收益增加值等为核心的财务指标。

[6]可见,这一阶段的业绩目标已从成本控制转向利润最大化。

3.经济价值基础业绩评价阶段20世纪 90年代,思腾恩特咨询公司(Stem&Stewart Co,1990)对剩余收益评价进行改造并提出经济增加值(EV A)。

Jeffrey (1997)提出用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fined Economic V alne Added,REV A)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7]可见,企业已开始避免短期业绩,追求长期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引入非财务指标的战略综合评价阶段卡普兰和诺顿(Kapland and Norton.1992)的平衡计分卡(BSC)首次将平衡的思想引入业绩评价。

BSC将影响企业运营的因素划分为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

[8]与此同时,凯文·克罗斯和理查德·林奇(Kelvin Cross and Richard Lynch,1990)提出业绩金字塔模型;霍尔(Robert Hill,1991)提出“四尺度”论等。

[9]可见,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企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增加。

5.引入相关利益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阶段进入 21世纪后,安迪·尼利(Andy Neely,2002)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业绩测量和管理框架——业绩三棱镜(Performance Prism),开始逐步关心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主体。

[10]埃尔金顿(EIkington,1998)提出了“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的概念,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

可见这一阶段,商业伦理、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紧缺等问题的出现,企业注意到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6.基于预期的绩效评价阶段汤姆·科普兰和亚伦·多戈夫 (Tom Copeland and Aaron Dolgoff,2005)提出的基于预期的绩效管理(EBM),其基本思想是认为绩效评价方法应该与公司所有者创造的财富具有最强的关联性。

[4]可见,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以及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国内业绩评价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成为政府监管部门和理论研究领域共同关心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公司业绩评价主要是在政府部门制定的制度规定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的评价体系和理论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1] 1992年,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6项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和净产值率,并根据相对重要程度对各项指标赋权。

[14]1993年,财政部颁布《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八项指标组成: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1999年,由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印发《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将部分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1]2006年,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行业评价标准,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

[15]可见,我国的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是参照了国外的业绩评价模式,在社会主义中国的背景下,做了相应调整,使业绩评价方法更适合国内企业的运用。

二、因子分析法研究概述(一)因子分析法模型及其应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最早源于20世纪早期Karl Pearson&Charles Spearson 及其他一些学者为定义和测定智力所作的统计分析。

[16]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避开多个变量间的相互干扰及其在多元量化模型分析上的不适,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间相关性较强,不同组的变量间相关性较弱,每组变量代表的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用这些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个分量,然后再用旋转的方法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

[11]国内关于因子分析法对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应用有:刘绍新(2010)《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分析——以广西2006年21家上市公司为例》[11]: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数据本身得到各个指标在综合评分中的权重,很好地体现了经营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李桂玲(2009)《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因子分析法》[17]: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综合为三个公共因子,分别为经营能力因子、货款流动速度因子和盈利能力因子,为财务状况判断和投资决策提供便利。

李秀珠,张春萍(2010)《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以家电行业为例》[12]: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可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同时对于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自身总结经验、改进管理、优化决策、提高效益等提供一定的帮助等。

在这些实例中,因子分析法的运用都帮助学者更好地分析了各公司经营状况、竞争优劣势等情况。

(二)因子分析法特点刘绍新(2010)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分析——以广西2006年21家上市公司为例》[11]中提到:因子分析法的优点是利用数据本身得到各个指标在综合评分中的权重,很好地体现了经营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另一个优点是可以根据各因子的得分及排名情况,找出公司的优势和不足,为公司的治理与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张伟和袁显平(2011)在《因子分析在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中的应用》[2]中提到:因子分析法的主旨在于指标降维、浓缩信息、简化结构,在尽可能少损失主要信息的前提下,使指标体系的分析更加简单有效。

可见,每个因子具有各自的独特含义、数量较少、具有随机性、互不相关、不可观测并且保留了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三)因子分析法不足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业绩有其科学的一面,但也有不足之处。

张晶(2010)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优化问题研究》[1]中提到:因子分析法不足之处在于因子分析法假设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都为线性关系,在实际应用时,如果指标之间的关系并非为线性关系,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

刘绍新(2010)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分析——以广西2006年21家上市公司为例》[11]中提到:因子分析法的缺点是在指标的选取上,一些公司无法量化的资源和能力在因子分析法中无法得到体现,分析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金融经济大环境。

同时,在单项指标的选取上也难以确定哪个指标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更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此,因子分析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客观提供公司业绩的有效信息,但如果要更科学地对公司业绩进行评价,应与其他方法有效结合使用,并充分考实际情况。

三、EV A法研究概述(一)EV A模型及其应用1982年,美国的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美国思腾思特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经济增加值(EVA)是指税后净营运利润扣除全部投入资本 (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其本质是经济利润而不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

[13]当EVA值为正时,则表现企业的资本收益高于为获此收益而投入的资本的成本,企业为股东创造了新的价值;反之,当EV A为负时,则表示股东财富在减少。

[18]EVA不仅是一个业绩评价指标,也是一个集业绩衡量(Measurement)、业绩管理(Management)、薪酬激励(Motivation)和价值理念(Mindset)为一体的业绩评价体系。

[19]国内关于EVA法对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应用有:刘丹(2011)《基于EVA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研究——以我国煤炭上市公司为例》[13]:选取了沪市17家具有代表意义的煤炭业上市公司2009年的财务数据为依据,进行经营业绩评价,实证分析了经济增加值(EV A)、传统会计利润指标与公司市场增加值(MVA)之间的相关性,探讨EVA作为煤炭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合理程度;江伟斌,王涌和曹孟德(2011)《供电分公司实施EVA考评探析(系列一)》[20]:运用EV A 方法,对供电分公司组织实施业绩评价体系,并对在供电分公司应用EVA业绩评价体系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