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说课指导思想: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不应只追求知识,而应体现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三因素为:教师、学生、教材,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来亲自获取知识,从而发展智能.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我先来谈第一个问题.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级中学化学(必修)课本第一册第六章第四节《硝酸》,包括硝酸的性质和制法.(二)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这是因为硝酸是三大强酸之一,又是重要化工产品.硝酸应用很广泛(可用来制造炸药、氮肥、染料、人造丝等),硝酸既具有酸的通性,又具有特性,掌握硝酸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有着重要用途.学习硝酸工业制法,了解尾气能形成酸雨、对臭氧层破坏和形成光化学烟雾等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2)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2.教学难点:(1)浓、稀硝酸氧化性差别;(2)有关化工生产原理.(四)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及保存方法;理解硝酸的强酸性;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和制取硝酸的原理;2.能力目标:学会全面观察、分析、设计实验,提高观察、实验、探索、思维和自学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掌握浓、稀硝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了解工业制硝酸中尾气的危害及处理方法,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二、教学方法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2.实验引导探索法:通过探索性实验,在学生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硝酸的特性;3.比较法:通过浓硫酸、硝酸与金属反应的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浓、稀硝酸的强氧化性,获得新知;4.自学讨论法:课前给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预习并思考提纲中所提出问题,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老师小结,写出板书.三、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关键要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用法.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学习方法:1.观察法:学会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2.归纳法:学会根据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物质的性质;3.阅读法: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四、教学程序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有利于学生科学思想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本节数学中我按如下程序安排:(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盐酸和硫酸.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种常见的酸——硝酸.(二)硝酸的物理性质在物理性质教学中,我改变以往看书小结或直接讲述的方法,采用让学生先观察,再动手、分析、得出结论,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正是利用学生这一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后学习难点和重点化学性质创造良好条件.展示三瓶酸: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让学生通过观、嗅、阅读标签信息,获得硝酸的重要物理性质,并比较三大强酸物理性质的异同.(三)硝酸的化学性质在化学性质教学中,如果单纯理论讲解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记忆,而利用实验,从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本质也有一定难度,为了突破这一点,我采用边教边实验,精心设计实验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结合电离理论和浓盐酸、浓硫酸知识,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从而在掌握重点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思维、分析、推理、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治学态度和良好思维习惯.1.强酸性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类别定性,推断出硝酸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实验录像]浓、稀硝酸对石蕊试液的作用.通过以上实验说明硝酸在表现通性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以下化学性质上来.2.不稳定性[实验录像]浓硝酸受热分解问题(1)为什么久置的硝酸是黄色?硝酸应如何存放?(2)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3.强氧化性教好这节课的关键是抓住硝酸的强氧化性并注意硝酸的氧化性和浓度的关系.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旧知新析创条件引导学生回忆浓盐酸没强氧化性,浓硫酸有强氧化性,那么浓硝酸是否有强氧化性?应设计什么样实验加以探索?这样可顺利实现知识点的过渡.第二步:探索性实验得感知有关实验步骤、要求、装置及思考问题以实验报告形式印发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之上.同时使学生明确观察角度和重点,认识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此时学生头脑里回旋着观察要点,面对桌子上的实验用品,渴望投入,跃跃欲试.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先后有序地进行探索性实验,并进行记录,学生的思维此时也异常活跃,学生感到了求知的愉快,也学会了掌握物质性质的方法,深刻意识到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才是科学态度.第三步:讨论归纳明实质虽然并非每位学生都能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回答出所有的思考题,对于实验中自己没有及时观察到的现象或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他们期待着与他人交流或教师的讲解.在前述实验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P179—P180有关内容,同时展示讨论题:(1)浓硝酸与稀硝酸比较,何者氧化性强?(2)常温下能否用铁制密器盛装浓硝酸?(3)浓硝酸不能氧化金、铂,何种物质能氧化金、铂?(4)由于硝酸浓度不同,与金属铜反应的产物就不同,这说明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和评析,最后通过投影对硝酸的性质进行小结.硝酸的性质小结:(1)硝酸是一种不稳定、易挥发强酸;(2)金属与硝酸反应一般都不产生氢气;(3)不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若是浓硝酸,其被还原为NO2;若是稀硝酸,其被还原为NO;(4)常温下,浓硝酸能使Fe、Al钝化;(5)氧化性:王水>浓硝酸>稀硝酸.(四)硝酸的制法采用自学讨论法,课前给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预习并思考提纲中所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结合自学提纲内容对全班同学讲解,一个组代表主讲,其他组补充,最后由教师小结,写出板书.附:自学提纲:1.酸与盐反应有哪些规律?实验室中应怎样制取硝酸?反应条件能否采用高温?2.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的原料、设备、反应原理和生产过程?怎样提高NO2的利用率?尾气的成分、危害及处理方法?如何制得发烟硝酸?(五)达标测评为了进一步落实目标,巩固新知,达到融会贯通,熟练应用并反馈教学效果,通过投影展示达标测试题.要求人人达标,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缩短反馈时间,把矛盾消灭在课堂上,提高了课堂效率.附:达标测试题1.在常温下,下列物质可盛放在铁制容器中的是()A)盐酸 B)硫酸铜溶液 C)浓硝酸 D)浓硫酸2.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A)H2S和HNO3反应 B)CuO和HNO3反应C)FeO和HNO3反应 D)Al(OH)3和HNO3反应3.下列现象的产生与人为排放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无关的是()A)闪电 B)光化学烟雾 C)酸雨 D)臭氧层空洞4.用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时,为了消除尾气中氮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通常将尾气通入下列中的()A)稀硫酸 B)NaCl溶液 C)Na2SO4溶液 D)NaOH溶液5.硝酸与硫酸性质比较板书设计第四节硝酸一、硝酸的物理性质二、硝酸的化学性质1强酸性HNO3=H+ +NO32不稳定性△4HNO3==========2H2O+4NO2↑+O2↑或光照3强氧化性(1) 能氧化金属(除金、铂外)Cu+4HNO3(浓)=Cu(NO3)2+2NO2↑ +2H2O3Cu+8HNO3(稀)=3Cu(NO3)+2NO↑+4H2O常温Fe(或Al)+HNO3(浓)——————→钝化(2)能氧化非金属C+4HNO3=2H2O+4NO2↑+CO2↑三.硝酸的制法1 实验室制法NaNO3+H2SO4(浓)==NaHSO4+HNO3↑2 工业制法——氨的催化氧化法(1 )原料:氨气,水,空气(2)反应原理催化剂①4NH3+5O2=========4NO+6H2O高温②2NO+O2=2NO2③3NO2+H2O=2HNO3+NO附:实验设计探索性实验一铜与浓硝酸反应1实验用品:铜丝试管胶头滴管浓硝酸2装置3操作:向试管中加入约1 浓硝酸,将铜丝插入浓硝酸中,当有适量气体产生时,立即将铜丝取出,塞紧胶塞,然后滴入适量水.思考:(1)铜与浓硝酸反应所产生气体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滴入适量水后,所得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__.(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电子转移情况.探索性实验二铝条在浓硝酸中钝化1实验用品:铝条试管浓硝酸硫酸铜溶液2装置:3操作:(1)将铝条插入2毫升浓硝酸中约1分钟,取出并用水洗干净;(2)将洗干净的铝条插入5毫升硫酸铜溶液中,约1分钟.思考:(1)浸入浓硝酸部分的铝条是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未浸入部分附着一层何物质?探索性实验三红热木炭在浓硝酸中燃烧1实验用品:带支管试管锥形瓶带导管胶塞酒精灯镊子浓硝酸木炭氢氧化钠溶液2装置:3操作:将装置连接好,然后将烧红的木炭投到盛有热的浓硝酸的试管中,塞紧胶塞.思考 (1)反应所产生气体的颜色?为什么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探索性实验四铜与稀硝酸反应(录像)1实验用品:分液漏斗 U型管铜丝稀硝酸2装置:3操作:将装置连接好,然后往U型管左管口加入稀硝酸,直到将右端空气完全排出,当右端产生适量气体后,打开活塞,观察气体颜色变化,然后关闭活塞.思考 (1)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气体颜色_________;与氧气接触后,气体颜色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颜色变化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电子转移情况;(3)比较等同的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的剧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