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教学设计《海上日出》预习提纲导语:日出我们每天都会见到,但海上日出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巴金先生以优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奇观。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一刹那发痛镶金边目不转睛分辨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4.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并组词)。
刹担转5.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解释词语。
(整理在课本上)目不转睛奇观6.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分别描绘了时和时海上日出的景色。
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顺序描绘日出景象的。
(2)日出时景象是怎样变化的?请读2—5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标注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日出的过程。
(3)作者的语言生动、优美,请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能想象到什么情景?●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是句,表达了作者对海上日出的之情。
8.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日出的全过程2.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解题释意,范读课文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3.范读课文二、按预习题预习三、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重围:层层包围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
观,景象3.想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上日出的?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然段内容并归纳。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文中找出赞美海上日出的句子。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奇观!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时间:天还没有亮人物:我地点:海上事情:看日出环境:周围很静(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
)(3)小结:“海上看日出的伟大奇观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5.听写词语:浅蓝红霞范围扩大夺目光彩分辨灿烂紫色奇观目不转睛一刹那第二课时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二、指名朗读课文三、学习课文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画出不懂的句子。
2.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可以:1.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
2.查阅资料理解难句。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
4 .通过多读展开想像理解难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句子。
指名读课后练习2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种景象“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先讨论学习,拿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研究。
3.重点理解:(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为什么觉得太阳像负着重担?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是写太阳由露头儿至跳出海面的上升过程。
是动态的。
此时作者是在船上,船、人、海都在动,所以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先指名说“奇观”的意思,再说句子意思。
(海上日出是伟大、雄伟美丽而又奇特的景象)先改成陈述句读一读,再想想反问句在这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中难句的。
(1.在难句的上下文,有对这个句子进行解释说明或提示的文字,读了这些文字,也就理解了这个句子;也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出难句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句,就是联系生活中相同或相似的情形,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句子。
)四、指导朗读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欣喜)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五、指导背诵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1.读背交叉。
2.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3.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
附:板书设计:海上日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真是伟大的奇观!教学心得:《海上日出》是这学期的大课之一,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色。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第二三自然段详细记叙了天气晴朗时一次日出的完整过程:天空一片浅蓝——一道红霞——越来越亮,太阳出现小半边脸、红、没有亮光——一纵一纵慢慢使劲向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这里写了太阳升起之前,天空的颜色、红霞的变化,还写出了自己盼望看到日出的迫切心情,接着写太阳升起的过程,既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变化,又写出了太阳颜色和亮度的变化。
第4、5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天空有薄云和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色。
课文的重点是学习第2-5自然段,了解海上日出过程中景物的变化,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
难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再现作者描绘的画面,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
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日出景象的图片、影像资料,增强对日出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注意观察日出、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
关于难句的理解,学生在中年级就已经知道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难句,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句子、有特殊含义的句子,不易读懂的长句子等,一般可能会成为学生难理解的句子。
本文中的难句主要是那些描写日出奇丽景色的句子。
要处理好理解难句与理解课文的关系。
不能忽视难句的理解,但也不能只抓难句的理解而忽视对课文的整体感悟,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要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
可在默读中想象,也可在朗读中想象。
可启发学生把文字想象成头脑中的画面,可提示学生想象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等。
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说说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恰当地运用插图、投影、录像片等也是帮助学生想象的有效途径。
课后练习1中的作者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要放在阅读全文最后理解,处理这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体会出作者对大自然的伟大.神奇的赞美之情.课文重点部分2-3自然段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太阳、海水、云霞有什么关系?在认真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到日出的奇观恰恰是因为海水的变换和云霞的映衬,而海水和云霞的绮丽多变又是因为太阳的出现。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万事万物交相辉映,才使得大自然更加绚丽无比。
这一部分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要放手让学生感悟,品味和积累语言,进行充分的朗读训练。
当然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同时,对于文中一些难理解的词句教师要相机进行引导、体会,例如对“一纵一纵”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可准备视频,让学生在课上观看海上日出这一过程。
作者在船上看日出,由于船在动,人在动,海水在动,看的人会不由自主地眨眼等原因,所以使作者产生了太阳像负着重担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的感觉.古人讲:“情郁于中,必然发泄于外。
”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使学生的情感和所学文章的情感融为一体。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可从课外选取了描写日出的文字供学生对比阅读,以达到领悟语言,积累语言,最终能够运用语言的目的。
另外,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细致地观察大自然的,学习作者是怎样有序地描绘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的,并将这种写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西风胡杨》预习提纲导语: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新疆的异域风情,一起去看看那里的胡杨。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坚韧炙热不朽摧肝裂胆滋润蒸熬祈求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4. 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并组词)。
龟兹5.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解释词语(做在课本上)。
不朽遍体磷伤围垦芸芸众生6.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7.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胡杨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的语句,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并用简单的词语将它的特点写下来。
(2)画出文中描写胡杨的语句,想一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赞颂胡杨?(4)你怎样理解“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
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这句话?(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文中的 2、3、4自然段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胡杨的。
8.搜集和“西风胡杨”有关的资料。
9.质疑。
(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4.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资料,搜集一些胡杨林的图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出示胡杨图片)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有一幅画面会令你的心灵为之震撼——在茫茫戈壁的深处,在浩瀚沙海的边缘,在一片阳光骄纵、风沙暴烈的盐碱地上,有一种顽强的树木在向恶劣的环境挑战,那就是其貌不扬却感天动地的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