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全诗用笔自然, 写景鲜明, 情感真切, 情景交融, 风格壮美, 极富韵致, 历来广为传诵。
这首写冬末春初, 旅行江中, 即景生情, 而起乡愁。
以一个北方人所见, 把江南风物写得新鲜而极致, 同时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 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 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 对仗隐含哲理, “形容景物, 妙绝千古”, 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 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二设计思路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 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 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 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三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 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 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 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且以“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 生卒年不详, 只知道他是洛阳人, 先天元年(712), 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 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 三面环江, 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 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 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 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 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 当指驿道, 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 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 指潮与岸齐, 因而两岸显得宽阔, 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 指顺风, 且风力不大, 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 夜将尽时分, 太阳从东方升起, 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 故称海日。
⑤旧年, 相对于新年而言, 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 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 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 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 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 汉使求苏武, 单于谎称武已死, 后汉使得密报, 知武在某泽中, 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 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 单于无可奈何, 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 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 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 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 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 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 与岸齐平, 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 风向不偏, 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 冲破残夜, 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 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 书信早已写好, 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 拜托你们, 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 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 自然会产生故
园之思, 因此, 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
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 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 再抒情, 景为情设, 情因景生, 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 而“客路”在青山之外, 他是看不
见的, 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 很明显, 船
到镇江后, 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
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 在船接近目的
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
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
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
年将到, 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 而他却不能回家, 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 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 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
方。
)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 想像船到镇江后, 还要乘驿车到别处, 暗含旅途
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即将是
天亮时的情景,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
太快了, 诗人已来, 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 尚不能归, 见到此景, 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
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 相为因果, 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 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 江水浩淼, 放眼望去,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
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
而用“风正”, 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 却
很猛,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 又是和风, 帆才能“悬”, 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4、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略)
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 这就是说, 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 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 一年一年地过去, 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 不得回乡, 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 就显得开朗一些, 是吗?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 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 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5、前面三句写景, 各有特色, 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 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
以鼓励为主,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