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灯亮起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8课《让灯亮起来》。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程”。
科学课就是活动课,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过程中使他们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要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探究意识、探究能力。
只有成为研究性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组织者。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家庭用电”单元中的第一课。
说起电小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都有过接触,但学生真正研究电是从《让灯亮起来》这一课开始的,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电珠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电珠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
二、学情分析让灯亮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
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电珠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
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电珠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电珠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去让灯亮起来。
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电珠亮起来。
学生经过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基于上述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故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小电珠认识它的结构,知道小电珠中发光的位置是灯丝,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电珠才会发光。
2.能力目标:学会用多种方法让灯亮起来。
观察、描述和记录让灯亮起来的实验现象。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目标: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区分回路、短路、断路,以正确的连接方法让灯亮起来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学生让灯亮起来较为容易,但在此基础上要求寻找多种让灯亮起来的方式就是一种难度的提升,三年级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及现象,但是想象和猜测电流的流动路径将成为他们的难点。
五、课程资源1.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只小电珠、1节1.5伏的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表。
2.教师准备:小电珠、电池、导线、双面胶、小电珠及电池的自制图片若干。
3.多媒体课件:点亮我的小电珠。
六、教学策略1、教学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秉承这一要求,我将课堂还给学生,依照“仔细观察——简单描述——实验操作——大胆猜测——探究学习——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逐层深入地学习。
具体方法如下:(1.)结构观察法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
本课在观察小电珠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
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切割10分钟的时间块用于学生连接小电珠。
(3.)对比理解法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
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
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电珠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电珠,却没能自信地画出来。
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
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2、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亲自动手汇报实验结果相结合,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易于理解。
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ppt出示美丽夜景照片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灯光吸引学生注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小电珠结构1、提问:你了解小电珠的构造吗?2、学生仔细观察小电珠,把它画在纸上,并汇报。
3、ppt出示小电珠,认识小电珠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出小电珠,认识小电珠结构,为成功让灯亮起来奠定基础。
(三)认识实验材料1、提问:让灯亮起来还需要哪些材料2、学生明确实验材料还包括导线与电池,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征、用途。
设计意图:简单认识让灯亮起来所需材料,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
(四)让灯亮起来1、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让灯亮起来。
2、成功让灯亮起来的组,上台演示,教师同时贴出小电珠连接方法。
3、未成功点亮的组,上台演示,教师同时贴出连接方式。
4、分析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提问:能使小电珠亮起来的连接都连接到了电池和电珠的哪些地方?5、分析小电珠内部构造。
提问:为什么一定要连接小电珠上的这两个位置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呢?这与小电珠内部的构造有关。
6、猜测电流流向提问:电流我们看不到,但是能够想象它的流动方向。
你能说出这幅连接图中,电流的流向吗?学生猜测后,教师ppt演示电流的流向。
7、分析失败的连接方式电珠不亮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这些连接方式,小电珠不亮呢?随机渗透短路、断路知识。
设计意图:①合作探究让灯亮起来的接法,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②成功点亮的小组,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未能点亮的,激发求知的渴望,迫切得到正确的连接方式。
③以贴图方式呈现,清晰直观,易于分析。
④由分析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到分析小电珠内部构造,逐层深入。
在分析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大胆猜测电流的流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识规律。
⑤分析失败原因,加深对正确连接方式的理解,为找寻多种连接方法奠定基础。
(五)多种方式,让灯亮起来1、ppt出示实验要求2、学生动手实验3、实验汇报:将不同的连接方式贴在黑板上。
4、学生总结能够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的共同点。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操作。
寻找连接方式的过程,是将前面分析得出的成功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
(六)拓展延伸1、尝试同时点亮多盏小电珠。
2、用电安全教育。
3、绿色环保意识渗透。
设计意图:本节课点亮了一盏小电珠,也点亮了学生心中对电的好奇心,他们不满足于只点亮一盏小电珠,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
用电安全教育与环保意识的渗透都是十分必要的,必须让学生明白。
八、板书设计(学生多种让灯亮起来的连接方式)①②③④⑤??共同点:形成回路设计意图:清晰、直观呈现学生自己连接的小电珠的多种点亮方式,有成就感,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篇二:灯泡亮了评课三年级科学《灯泡亮了》张燕飞老师讲的《灯泡亮了》一课,课上得不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整节课导课自然,过程开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充分,教师的引导恰如其分。
从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学生提问,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到学生大胆猜想,提出假设,进行探究活动一“教室里的灯是怎样亮起来的呢?”。
再到小组分工,拟定实验方案;分组合作,实施探究;展示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探索活动二“让小灯泡亮起来”。
最后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电路图,在交流之后,教师再把电路图中常用的符号展示给学生,学生再用符号画一个简单的完整电路图。
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纵观张老师的教学,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
张老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实验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整节课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小组活动,目标明确,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值得我们学习。
但正像辛老师提出的那样:小组探究的活动内容要是再加深些就更好了。
老师的语言再简洁、和蔼些,就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以致用方面多举些实际的例子,效果会更好。
2014年4月11日篇三:让灯亮起来评课稿《让灯亮起来》评课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孙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美丽的夜景图片、举例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很自然地开始了对灯的研究。
接着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已动手让灯亮起来?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的欲望。
然后老师让学生认识电路原件,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小器材,再一次引发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学生逐一认识每种材料的结构和用处。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对学生后面的电路探究思路有重大意义。
紧接着教师提出要求: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根导线,你能让小电珠发亮吗?在自主探究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们把亮的、不亮的方法都进行研究,为后来突破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交流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音互相质疑,难点的补充,更好地激发学生开动脑筋。
讨论之后,老师再出示课件,用很直观的方式给学生们解释了“小灯泡亮的共同特点”,然后再用动画解释了“小灯泡的工作原理”。
,这样学生对于小灯泡工作原理,以及电流示怎样在小灯泡中流动的有了充分的认识。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自己探究,老师适时引导的作用。
篇四:《点亮我的小灯泡》案例分析《点亮我的小灯泡》案例评课稿一、背景及教材简析今年我执教了科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
《点亮我的小灯泡》是《电》单元中的第二课。
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电灯是怎么亮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也许并不会太在意,甚至提出疑义。
本课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使用电池、电线,让小灯泡亮起来。
虽然,点亮小灯泡看起来很简单,绝大部分学生也能够点亮,但实际上里面还有很多学问值得研究。
如何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一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我思考的首要问题。
最终我将“问题引发任务,激励学生探究”定位为本课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课的始终。
二、片段简要回顾与评析(一)、观察材料,认识结构特点。
1、老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大灯泡,这是什么?(灯泡)2、你们有灯泡吗?(有)3、你们的灯泡和老师的灯泡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众说纷纭)4、那它们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呢?(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我们把小灯泡画一下好吗?(学生画小灯泡的简易图,认识小灯泡的各部分名称)5、想不想点亮小灯泡?(想)还需要什么材料?(电池、电线)电池、电线有什么特点?我们先画一张图好吗?(学生画电池、电线简易图)【评析】创设简单形象的情境,以大灯泡“牵”出小灯泡。
利用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视而不见的观察习惯,启迪学生的心灵,来激发学生研究小灯泡的兴趣。
在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特征后,又及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对电路的简单构成(电池、电线、用电器)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