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题目:论唐代美术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专业:指导教师:2011年11月29日题目:论唐代美术副标题:浅谈《簪花仕女图》之艺术美学生姓名:学号:班级:所在院(系):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摘要《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
笔者认为,《簪花仕女图》是一副具有相当高的艺术美的绘画作品。
其艺术美具体表现为人物的形象美、绘画语言的技巧美、作品整体的主题美。
笔者将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资料法对该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艺术美;形象美;技巧美;主题美ABSTRACTLadies with Head-pinned Flowers is now only found in the Tang dynasty women worldwide art handed down orpha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Ladies with Head-pinned Flowers is a pair of paintings of beauty has a fairly high. Its artistic beauty is formed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aracter image beauty, painting works of language skills ,the overall theme of the art. I will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 the use of information on this issue and 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with you.Key Words: Ladies with Head-pinned Flowers;The artistic beauty;The character’s beauty ;The beauty of skill ;The beauty of topic目录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4)1.引言及文献综述1.1课题背景及目的 (6)1.2文献综述 (7)2.浅谈《簪花仕女图》之艺术美 (8)3.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原创性声明 (16)1.引言及文献综述1.1课题背景及目的《簪花仕女图》为我国唐代周昉所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精品。
从作品被发现之日起,就有大量专家学者开始了对它的研究。
其研究热潮持续蔓延,专家学者对其研究各有侧重。
并在相关研究上有了很大成就。
目前国内也刮起了一股“国学风”、“复古风”。
笔者也认为我堂堂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值得我们将我们的精力投入其中,去发现中华文化之美。
所以笔者希望能够用对《簪花仕女图》艺术美的研究,以小见大,抛砖引玉。
能够以自身绵薄之力,激发大家对中国美的重视,提高我们对于艺术价值重视,以及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与专业人士有更多的交流,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1.2 文献综述国外对于《簪花仕女图》的研究目前成就不大,影响也远不如中国广泛,所以在此,不加赘述。
主要谈谈国内对于《簪花仕女图》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已进行过对于《簪花仕女图》关于作品的时代及作者、关于主题和人物身份、关于《簪花仕女图》的艺术价值、关于其史料价值方面的研究。
在关于主题和人物身份的问题上,大部分人还是认同画的主体人物身份可能是皇家嫔妃或贵妇。
对于其艺术价值大都是通过对此画的具体研究以点带面而上升到对整体的把握,颇具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意味。
对于其史料价值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人物的服装、人物的妆扮、以及客观环境、人物神态等的研究。
而目前争论最激烈的当属对于作品的时代问题的探讨。
目前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有唐代说、五代南唐说、宋代说。
也因为对年代的争论,进一步导致了对作品作者的怀疑。
而这一问题还没有解决,也将成为接下来对于《簪花仕女图》的研究重点。
2.浅谈《簪花仕女图》之艺术美论唐代美术----浅谈《簪花仕女图》之艺术美《簪花仕女图》简介《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周昉所作,纵长46公分,横向180公分。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
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1]。
《簪花仕女图》人物形象之美画中的几位仕女,乍看近似,实际各有特点,不但服装、体态、连眉目、表情也不相同。
左端开始婷婷而立的是一个贵族妇女, 体态丰硕,发髻高大, 上插牡丹花一枝, 髻前饰玉簪步摇, 那珍珠流苏似的在不停地摇晃。
她头上的髻发和短鬓, 茸茸地分披在丰满的额前和耳边, 显得青春焕发。
她圆润的面庞, 浮起了淡薄的红晕; 瓜子形的黛画短眉, 浓淡适宜地斜峙在粉额之前, 眉间金色花子的点饰如豆般大小, 朱唇小到恰好与整个面庞隐隐相称, 她侧身作向右倾斜的姿势, 外披紫色纱罩衫, 衫上的黾背纹尚隐约可辨。
朱色的长裙上, 画有斜格纹样, 白花宽带紧束在酥胸之下。
朱磉色的帔子, 搭在紫色的纱衫上, 从肩后绕过两臂, 止于胸前, 帔子深朱色格子打地纹, 上有粉和花青作为主要调子的花草纹样。
紫绿色花纹的洁白丝绸衬裙, 长过纱衫, 拖曳到地面上。
右手摆向前侧, 靠着纱衫; 左手执绋子前伸, 绋穗的摆动, 逗引着小狗作戏, 而小狗深通人意, 它朝绋穗不停地张嘴摆尾, 作出扑跳的姿态, 从而使情节显得活泼生动。
画面左起第二位妇女身材娇小, 神情庄重, 身着朱红披风, 外套紫色纱罩, 从远处巧移莲步而来。
发髻上插海棠花,脖子饰金质云纹项圈。
白裙上的紫色团花, 从纱衫的下面透出, 显得十分艳丽。
帔子从后肩向两臂平分下垂, 双手操紧薄纱, 掩着帔子, 同时也紧束了宽大的衣服。
画面左起第三位贵族女人髻插荷花, 身披白花格子纱衫, 胸前束朱色斜格长裙曳于地面, 紫色帔子上有粉和青花枝纹样。
她右手略向上举, 反掌拈红花一枝, 左手髻上取下金钗朝着右边移去, 目光注视新折下来的花枝, 凝神遐思, 准备将它插上发髻最显眼的地方。
在她的面前有一只举足欲行的丹顶鹤, 似乎引不起她一点兴趣。
画面左起第四位侧立着的侍女执长柄团扇, 团扇上绘着盛开的牡丹, 红花绿叶相衬托, 格外亮丽。
她的妆扮, 有异于卷中的其他贵族仕女。
她也有一头浓密的黑发, 梳成两个十字相合的发髻, 中间用红缎带把那个髻子束在一起。
她穿的朱色菱角纹的斜领处露出一部分, 白色圈花的纱带,绕过纱衫一圈之后, 在腹前打了个结子。
白色的软底鞋尖, 从彩色的衬裙下露出, 它的形制不同于其他几位贵族妇女所穿的重台履。
她的表情安祥却又若有所思, 在当时嬉戏场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画面左起第五位仕女, 发髻上插的红瓣花枝, 纱衫上有深白色的菱形纹样。
胸下的夹缬长裙曳于地面, 紫绿色的团花平均分布在鲜明的朱红的地子之上, 显得分外典雅、富丽;经纱衫掩盖过的部分, 颜色相应减退, 真有蒙上一层薄雾之感。
紫色的帔子上, 彩绘着云风纹样, 往后垂了下去, 她轻举右手, 用纤细的食指和拇指提起贴在脖肩上的纱衫领子, 似有不胜初夏闷热气候的样子。
她左手从纱衫的侧面伸出, 手指向背面嬉戏的小狗打招呼, 希望小狗也来给她逗趣。
画面左侧起最后一位髻插芍药花的贵族仕女, 浅紫色的纱衫上, 有以四个斜角田字为一组的菱纹。
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 从肩后身向前胸下垂。
她右手举着刚捕捉的蝴蝶,左手提起帔子, 使它成为垂直。
她上身往前微倾, 以迎接向她跑来的小狗。
在她丰硕健美之中, 又平添了几分婀娜之态。
这些都使画中人物显得有血有肉,并不只是留在纸上的“纸美人”。
同时相较于刻板的宗教画,其人物形象尤为鲜活,更具生命力,具有极大地艺术魅力。
《簪花仕女图》之绘画语言的技巧美1. 构图之美《簪花仕女图》是一幅长卷, 我们在欣赏此画时并不是一览无余, 尽收眼底的。
画家在全幅构图中以相等的间隔安排了几位贵族妇女, 一段一段地看去, 仿佛每个妇女形象从眼前一幕一幕地移动, 这种构图的规律, 看完了整个场景, 仿佛同画面人物一起游完了庭园。
人物之间似有联系, 又似独自悠闲。
所以《簪花仕女图》的画面完整性并不是依靠空间、时间上的一致性诉诸观者的, 它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呼应和所营造的整个闲适和谐的气氛, 这样一个独特的形式传达给观者的。
在画面中, 横列的散点视线之内, 多半用静穆的姿态分战了适当的位置; 又把她们之中的两位妇女安置在距离较远的后方, 因之增大了广阔的视野, 也就扩展了空间, 不至于把观者的视线囿于狭小的画面之中。
庭园里不藉更多什物作为衬托, 但它的趣味并不因此而显得单调和贫乏, 反而觉得愈益接近事物的真相。
这种构图上的独特风格, 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除了画面的并序排列外, 《簪花仕女图》在人物比例的处理上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 我们可以发现画面左起第二个妇女的比例是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安排的。
从她的服饰和仪态来看, 她是画家为了扩展观者的视野、开拓空间, 而刻意安排在较远的地方, 并不是因为身份的关系“近大远小”与按身份安排人物比例两种构图方法同时出现在一张画面上的[2]。
2. 线条之美《簪花仕女图》画面上最独到之处是画家以极其精致细腻的画笔, 作者在以线造型, 成功地描绘了妇女身上轻柔透亮的薄纱披肩, 以及薄纱下隐约可见的手臂, 并自始至终毫无变化地使用定型的线描, 对仕女面部和手的描制, 下笔稳重准确, 力求匀称,衣裙图案花纹的用笔, 信笔而成, 转折处若断若续, 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 使通常流于对称刻版的图案, 重新赋予了灵巧而生动的活力。
至于仕女的髻发和鬓丝, 精细过于毫毛, 根根可数, 笔笔有飞动之感。
对人物画的手部刻画, 甚是到位。
《簪花仕女图》中的贵族仕女袒胸露臂, 双手毫无遮蔽, 描绘起来, 实非易事。
作者用简洁遒劲的线条, 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手势, 骨法用笔的线条对作品产生了决定性的意义。
更可贵的是, 他用了通卷遒劲有力的线条, 表现了柔美的风貌。
《簪花仕女图》的线条达到了“骨法用笔”[3]的高度统一, 使之成为独立的存在, 支配着整幅画的灵魂。
3. 色彩之美《簪花仕女图》在赋彩的技巧上, 恰当地运用了复杂的色调,重复中不觉得单调。
在紫色桩上有两处用花青勾画纹样, 反而觉得十分典雅, 正是作者在克服色彩运用矛盾的独到之处。
从色彩的搭配到赋彩的层次, 画家用纯净透明的白色穿插在各种色彩之中,使黑、白和许多明丽的色彩相互衬托又相互制约, 形成了沉着和明快相结合的矛盾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