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内监督条例》心得体会
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我党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是建党85年、建国57年以来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
通过认真阅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原文和相关条文解读,我深刻领会了条例的精神实质,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着重于预防,减少犯罪的重要刚性条例。
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和体会。
一、对《条例》内容的理解:《条例》突出了两方面,一是领导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党员干部的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点。
“条例”根据党内监督的实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抓住了加强党内监督的关键。
比如,“条例”规定了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规定了如何反映对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内的各级党员干部的意见;规定了通过巡视制度,加强对省(部)、地(市)两级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监督。
这些规定得出台,鞭策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
同时,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的监督。
二是制度建设在党内监督中的核心作用。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制度型”监督是“条例”的一大鲜明特点,标志着我们党的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条例”规定了一系列具体的监督制度,这些制度有的是对过去的规定作了充实和完善,如“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等;有的是把近年来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加以规定,如“述职述廉”、“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等。
“条例”还对“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作出了规定。
这些规定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是我们党执政50多年来丰富经验的总结。
二、对学习《条例》的体会:通过学习《党内监督条例》,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每一位党员都要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自觉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切实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
一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化。
没有以制度为载体的民主是靠不住的民主,没有以制度为载体的监督是软弱的监督。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用什么来保证党的民主的发展,用什么来维护党的生命,就需要有制度,需要有一部党内监督条例这样的带有刚性的法规制度,来保护党内民主的发展,
来捍卫党内民主发展的成果。
二是关键在于落实。
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是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规范。
规章制度再好,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党内监督条例出台以前,我们党就有一系列规范党内监督的规章。
这些规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毋庸讳言的是,这些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落实党内监督。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部分党员干部在成绩面前骄傲自满;少数党员干部居功自傲,抛开党的纪律、群众监督,搞起了新的“一言堂”“家长制”;也有一些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走上拜金主义道路,千方百计规避监督,以权谋私,腐败堕落。
反腐败斗争中的大量事实表明,执行党的纪律不严,党内监督有名无实,是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走向腐败的重要原因。
三是认真吸取教训,要从两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一要抓重点。
即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
条例规定的党内监督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是维护党内法规和中央权威、依法执政、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保障党员权利等。
这些重点,是在总结以往党内监督特别是反腐败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的。
抓住这些重点,就能带动党内监督的其他工作顺利开展,贯彻落实条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抓根本。
党内监督条例以发展党内民主为主线,体现了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贯彻执行条例,就应当抓住党内民主这个根本,引导、保护和发挥全体党员实行监督的积极性,真正在党内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确保党的建设生机勃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学习贯彻《条例》,做查找差距改进不足的模范。
以学习《党内监督条例》为契机,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自觉接受党内监督。
一要有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民谋福利的责任意识。
正确处理好权力与权利、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增强宗旨意识。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章也指出,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权力来自人民,决定了权力的服务对象也是人民。
公务员岗位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
因此,防范权力风险,增强宗旨意识,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
要增强责任意识。
权力是一种责任,体现在政治责任。
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要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要言行一致;三要有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增强奉献意识。
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生死考验面前能够挺身而出,更多的体现在平时对待名利、地位、个人进退去留的正确态度上。
要依靠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自觉、虚心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监督。
四要增强组织观念,培养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优秀品德。
四、养身修德,着重培育四种意识。
胡锦涛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
常修为政之德,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的复杂形势下,自觉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修身重德,提高境界,加强官德修养,着重培育四种意识。
一是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要求为官者以民为本,要察民性、顺民情,知民、爱民、为民、利民、富民。
邓小平曾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以民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要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本质的人格特征和政治素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二是尚廉意识。
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要,是共产党人的基础性品德。
党员干部是全社会的表率,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干部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格。
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党员干部道德的主要内容。
其中,廉洁是为民的前提,不讲廉洁,就做不到为民,做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有可能失去民心。
没有廉洁,也谈不上勤政、务实、高效。
必须努力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公正清廉,公道正派,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三是服务意识。
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以为民服务为己任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必须尽到的道德义务。
邓小平提出的领导就是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道德原则。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这就要求全党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必须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为加快经济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服务。
四是自律意识。
官德修养很重要的一条是看党员干部对自身言行有无约束力。
在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在制度不健全、政策有漏洞的时候,在无人监督、在各种不健康思想侵蚀和引诱的时候,必须时时刻刻注意提高警惕、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管住自己。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