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集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于一体。
那么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精彩的课堂,使学生乐意接受知识,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
结合自己长期的语文教学经验浅析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一、通过快乐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极为短暂而有限,如果学生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是不可能主动参与的。
即使在形式上表现出在做这件事,那也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迫不得已。
因此,教学总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1.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入学后,要按照一些明确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无疑给一年级的老师们增加了工作的压力。
怎样才能让学生由无拘无束、自由天真的状态过度到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上来。
尤其是在大班额的条件下,教师们更是感觉无所适从,走进教室就像是上战场一样。
究其原因,老师们没有能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首当其冲。
低年级的学生,其直观思维占主导,他们对教师的言行、动作尤其喜欢模仿。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内容的有趣性,又要注重传授方式的新颖性。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滑稽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夸张的手势等等都可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将专注的目光投向于你。
2.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变得有自信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极为短暂,他们不也懂得什么叫自信。
但他们都喜欢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喜欢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进而获得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
作为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应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合适的场
合予以鼓励、表扬,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他们的心理太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安慰了。
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成绩,老师的鼓励,说不定就会唤起他沉睡的心灵,继而获取更大的成功。
当然,表扬与赏识、鼓励,要适度,也要因人而异。
3.因"趣"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
每个人都是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
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
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续故事。
"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为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
"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精心巧设计,调动学习兴趣
全国小语会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了,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的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应用来建构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时,因本课篇幅长,词语多,学生理解时有一定难度。
我先出示两组成语;一组是森林没有失踪时的景象,另一组是森林失踪后,学生读后分析判断这两组词语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进而给课文分段,顺着这条脉络走下去通过对比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森林的重要性突破了重难点。
我又根据本课的教学结合我国目前的环境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快乐教学的方法形式多样化
1.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往神驰,像巨大的磁场吸引学生,像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
因此,教师讲课时要精心设计好导语。
如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这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小手,你们的口袋都装些什么?有昆虫吗?谁的口袋里装满昆虫?这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
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2.角色朗读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而又浅显的课文,不需要教师花很多精力去讲解,只需要稍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学生就弄懂了,特别是人物对话较多和感情深厚的课文,如《炮手》。
3.故事引趣法。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
教师讲课时,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我就给学生讲了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和红军长征路上吃野草的故事,学生听完故事后,不仅体会到李时珍的伟大,而且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讲解时教师要适当选择,做到有的放矢。
三、课外实践,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
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
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
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
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采用快乐语文教学法,结合五彩缤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整个语文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局面,
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趣味横生,兴趣盎然,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受到最优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