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众 文 艺
69
是首带有回旋因素的三部曲式,而有人则认为应该为插部领先的回旋曲式。
无论是那种说法,这首乐曲都是由三个主题形象构成的。
第一个主题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 、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
中间段落则采用色彩明朗的降D大调与前后形成对比,伴奏声部与旋律形成交错的切分节奏,圆舞曲的强拍再一次的被细分,仿佛作曲家又回到了波兰。
将这两个主题形象串联起来,虽然不似华丽圆舞曲的灿烂,却能让人听到“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的声音效果。
不过梦幻终究会醒来,并承受着无奈和衰伤而渐渐消失,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抒情类的圆舞曲要更慢于流行的舞曲伴奏的圆舞曲,是作者诗意的集中体现。
这类圆舞曲与其说像维也纳的生活圆舞曲,还不如说更贴近肖邦所创作的夜曲的风格。
通过上面对肖邦几首代表性圆舞曲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肖邦圆舞曲的一些基本的艺术特征:华丽或典雅的钢琴织体;昂扬奋发的情绪或沁人肮脏的诗意;肖邦的两类圆舞曲都突破了圆舞曲自身的节律,而将波兰民间音乐的节律植入其中,赋予了圆舞曲以浓郁的民族色彩;肖邦的圆舞曲都不是为舞会伴奏而写的,它或是把实际舞蹈理想化的作品或是借用圆舞曲的形式而写成的抒
情音诗,但无论怎样的变化,肖邦都将圆舞曲写成了适合在音乐会欣赏的钢琴作品;还有就是旋律的声乐性和器乐性的交错融合等。
从肖邦创作的圆舞曲中,可以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作曲家的丰富情感与生活经历。
虽然,至今仍有许多的音乐评论家认为肖邦的圆舞曲是他爱国思想性较弱的一类作品,但是从对肖邦的两类圆舞曲的艺术特征的分析总结上看,他对祖的热爱,对波兰生活的怀念,成为肖邦的两类圆舞曲创作,乃至他的音乐创作的灵感的源泉,因为肖邦的圆舞曲的特点就是自觉的将波兰民间舞曲形式的波洛涅兹舞曲与玛祖卡舞曲融入到圆舞曲的创作中来,而波洛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正是肖邦的爱国性所在。
因此,研究肖邦的圆舞曲的艺术特征也是帮助我们研究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性和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钢琴艺术博览》第347页
2 《肖邦的创作》第168页(A.索洛甫磋 著)
3 《世界著名通俗钢琴欣赏》第114页(孙维权 巢志珏 著)
4 《西方音乐同史》第240页(于润阳著)
摘要:作为一部凝聚着一代社会人生的严肃悲剧,《哈姆莱特》凝结着古希腊罗马文化、《圣经》文化及民间文化三重艺术的精华,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这部 “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的作品(1),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缩影。
本文将分析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表现及原因,解读他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悲剧命运;时代;自觉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的思想和言行都打上了文艺复兴的深刻烙印。
他是时代的巨人,人文主义的思潮、先进的时代精神启发、发展了他;宫廷中卑鄙的争权夺利,国家间冷酷的战争较量,社会现实的阴暗又打击、压制了他。
启发与扼制的两个方面在他的内心冲突挣扎。
哈姆莱特又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青年,有着“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的浪漫理想,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噩梦一般囚牢了他,终让他迷茫而疲惫。
一、时代的悲剧人生
这个时代错乱而无常。
当他从鬼魂那得知天神般的父王被阴险诡诈的叔父谋杀,他要担负起复仇责任时,抑郁的心境使他觉得“负载万物的大地,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安宁有序已不是宇宙万物的代名词。
他又把矛头指向了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可在我看来,这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在对人类的称颂戛然而止的质疑声中,人不过是“为造化所玩弄的愚人”。
哈姆莱特的厌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他对社会的厌恶不是对社会无所求的超越现实,也不是厌恶人类而与人类为敌,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的否定。
他心中想做的事与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说了自相矛盾的话,做了自相对立的事,这是他不情愿的无奈选择。
自我定位的茫然也是导致哈姆莱特厌世的原因。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解放,然而当事物发展超过了应有限度时就会呈现出相反方面,蒙田为代表的“自我否定”意识席卷了当时的欧洲。
一部分人文主义者承袭了朴素的二元论思想,认为人的灵魂有理、欲两部分且二者统一,人性无论从哪种意义讲都不作为第一性存在。
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原有的人类中心说。
依皮亚杰的说法,人类的自我认识是一个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重新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当前一“自我中心化”没有完全废止,后一“去自我中心化”没有完全建立,这一过程的转折点就会产生断层与分裂。
这种断层与分裂表现为自我认识的迷惑,也就是自我定位的茫然。
哈姆莱特就是人类认识自我过程中产生的断层与分裂的产物。
二、自觉与清醒的痛苦
哈姆莱特的痛苦在于他自觉而清醒地认识了社会的阴暗与自我的可悲。
这里要强调哈姆莱特自觉与清醒的状态,如果一个人所谓的认知是被动、糊涂的,也许就不会感到痛苦,即使感受到也不会是哈姆莱特式的痛彻心扉。
他从叔父克劳狄斯看到人性的卑鄙,从大臣波洛涅斯看到人性的庸俗,从王后葛特露看到人性的脆弱。
这位理想的王室女性,在丈夫去世短短两个月后“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哈姆莱特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统治者依靠的政治力量都是跟波洛涅斯一丘之貉的粗俗之徒,人民的幸福、社会的未来掌握在这些人手中,统治阶层的人性堕落势必会导致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衰败。
更为不幸的是哈姆莱特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一个不幸的人。
他对霍拉旭人格的赞美实际上寄托了自我的人格理想,成为一个“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的人,这是斯多葛哲人式的人格(“明智的人应当不带任何激情和情绪波动”(2))。
是超越有限生命,在命运的汹涌波涛中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成为一个自由无束的人。
然而现实的地位与责任注定哈姆莱特的意志不属于个人。
王子的血统和世俗的舆论限制了他的言行自由,使他不得不隐藏真实的本性,但他内心中又有一个成为无拘无束的人的理想追求。
哈姆莱特就有了对立的双重身份,他的命运发生了分裂。
他觉得人生应有所作为,但又向往果壳里的无限空间;想要有所抱负却又不放弃追逐内心的自由。
他陷在两种命运选择之间不知所措,终成为一个不幸的人,这就是哈姆莱特的人生悲剧。
帕斯卡尔说:“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4),哈姆莱特就是一个清醒的自觉者,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倒霉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微弱,意识到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就是自己的疯狂。
他的悲剧命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不幸。
然而对于命运的不幸他却没有办法给出合理解释,也不能做出坚定的人生选择,他悲剧的命运就成了不可解的人生难题。
这个悲剧是心灵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2)(英)罗伯特•伯顿:《忧郁的解剖》(3)(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作者简介:
王嵩:女,1989-10,汉族,籍贯:陕西安康市;研究方向:汉语语文文学;学位:本科。
不可解的悲剧人生
——浅析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表现与原因
王嵩 (湖南省中南大学文学院 410012)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