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编号:SDIFTSTX/18091501版本号:Ⅱ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颁布日期:2018-09-15颁布通告本作业指导书—《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作业指导书》(第二版)依据《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2971-2017)、《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 )等有关标准,并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编制而成。
本作业指导书 2018年 9月 15日起实施。
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2018年 9月15日《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作业指导书》修订修订记录表《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作业指导书》编制组名单组长:周红财成员:盛亮亮韩丽军秦瑞昌刘广刚刘祥鲁宋浩宋红敬秦燕姜士全张明辰张瑭晖目录1、目的与范围 (01)2、规范性引用文件 (01)3、总体要求与原则 (02)4、术语和定义 (02)5、基本程序 (05)6、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08)7、风险评价 (12)8、风险点辨识分类 (18)9、风险分级控制清单和风险点登记台账 (27)10、工作程序 (29)11、评审和更新 (29)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作业指导书1、目的与范围1.1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风险点辨识,落实风险管控主体责任,确保风险受控,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完全生产长效机制。
1.2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的所有单位、部门,包括新建扩建、生产、储存、运输、检修和质检等部门,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分析、评价、分级和风险控制的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40号令)《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目录》(2013年完整版)《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 (DB37/T2971-2017)《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2971-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 )其他法律法规3、总体要求与原则3.1总体要求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建立精准、动态、高效、严格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企业风险实施标准化管控。
通过体系建设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3.2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和红线意识,以更大的努力、更有效的举措、更完善的制度,强化风险管控、夯实安全基础管理,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4、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导书4.1风险risk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4.2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 risk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4.3重大风险major risk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4.4危险源hazard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注: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4.5风险点risk site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4.6危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4.7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4.8风险分级risk classification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4.9风险分级管控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4.10风险控制措施risk control measure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4.11风险信息risk information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5、基本程序5.1成立组织机构5.1.1为加强“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公司成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工作组织机构。
组长:周兴波副组长:王凡亮阚世广李福明周红财成员:张新一吴士峰李继宾宋浩赵强李海丽刘祥鲁刘广刚秦瑞昌杨淑云宋红敬李军刘正顺马海瑞张明辰步长江张瑭晖盛亮亮韩丽军设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监察部。
5.1.2工作小组职责:1.组长应负责风险辨识、评价和管控管理工作;2.副组长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辨识、评价和管控管理工作;3.负责起草体系建设指导书和有关体系文件;4.负责本指导书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5.负责体系建设计划制定、人员配置、财务资源等事项,协调、调度工作小组开展情况和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6.组织公司风险管控措施评审负责对三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评审;7.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5.1.3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成立本部门(车间)体系建设小组组长:各部门(车间)负责人成员:部门(车间)班子成员、班组长及职工职责:1、根据公司体系建设计划,依据体系指导书负责本单位体系建设和实施;2、负责本部门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评估,辨识四级、五级风险提报公司领导小组;3、按照区域、场所、岗位、各项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详细列出设备设施和活动清单,确保风险点识别全面,风险评价及管控措施制定合理;4、定期对风险点辨识和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评审,及时更新;5、负责本部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和实施的考核工作;5.1.4实施全员培训分层级、分阶段培训学习,掌握标准、程序、方法。
企业各级单位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对本单位的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
5.1.5编制体系文件建立风险管控制度,编制作业指导书、风险点登记台账、作业活动清单、作业活动风险分级控制清单、设备设施清单、设备设施风险分级控制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等有关记录文件,确定风险识别、评价方法及风险等级判定标准。
5.2划分风险点划分范围、初步确定下一步要进行风险分析的风险点。
企业应首先对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等风险点进行划分,再识别风险点内各类危险源。
5.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填写分析评价记录;分析现有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判定风险等级;提出改进的控制措施。
5.4评审与审批逐级评审并审核、批准,形成台账或控制清单。
5.5风险信息公告组织全员学习,了解掌握本岗位的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信息。
5.6落实控制措施修订有关规程、预案等文件、完善管理流程,落实或改进现场管理措施。
5.7持续改进每年定期评审、更新和传递风险信息。
采取预防与纠正措施,确保风险可控。
6、危险源辨识分析6.1危险源辨识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及《设备设施清单》。
宜采用以下几种常用辨识方法:对于作业活动,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LEC)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表9;对于设备设施,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LEC)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表11;对于复杂的化工工艺,应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简称HAZOP)等方法进行辨识。
6.2危险源辨识范围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6.3危险源辨识实施6.3.1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和管理缺陷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
6.3.2辨识危险源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
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
6.4风险控制措施6.4.1依据DB37/T 2882—2016规定的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和基本原则,并结合公司生产特点分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6.4.1.1风险控制措施从工程技术(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识别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
6.4.1.2风险控制措施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
6.4.1.3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液位、温度、压力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和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6.4.1.4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6.4.1.5重大风险控制措施符合DB37/T 2882—2016第6.5.3要求。
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6.4.1.6风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应依据DB37/T 2882-20166.5.2.2要求组织评审。
6.4.2典型风险管控措施包括:(1)工程技术(或工程控制)措施(2)管理措施(3)培训教育(4)个体防护(5)应急处置6.4.2.1工程措施(工程技术)包括:(1)消除或减弱危害—消除是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涉及来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机械提升装置以消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替代是能过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