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 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不断从突飞独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吸收营养,也不断批判地吸收各个相关学 科的优秀成果。
为量的差异和变化”。 ➢ 不彻底性。既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主张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物质运动来自
上帝的“第一推动”等。 ➢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最终却归到造物主创造整个自然界
的唯心主义营垒里”。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把事物的 性质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德谟克里特等人的“原子论”主张万物通过原子间的碰撞运动生成出 来;阿里斯塔克等人的“地动说”认为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旋转;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 认为事物受外力作用产生位移,天体在“第一推动者”的作用下进行圆周运动。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 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 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 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主张上帝是自然界的本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只有信仰上帝才能获得幸福,宣 扬唯心主义思想;它通过歪曲篡改和残酷迫害等手段向人们灌输其荒唐思想。 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人发现了具有尊严、才能和自由的人以及和谐的、能动的、经验 的自然界。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生气勃勃的运动实体,人类可以用数学研究自然界,具有利用 和改造自然界的创造力。这些自然观思想批判了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对朴素唯物主义自 然观向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 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 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 次。
➢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 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比喻论证等形式;希腊人善于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多采用论辩、推理和证明等 方式。 ➢ 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它们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 中国的“元气说”和希腊的“原子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杰出代表。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是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人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 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哲学 奴隶社会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阶级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 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 工厂手工业替代家庭手工业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分工、协作的发展,促进了资 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 钟表、望远镜和显微镜等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技术的传入, 推动了欧洲的社会革命,促进了实验科学和数学的发展,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公元前 8 世纪以后,古代科学是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没有形成独立的、系 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
➢ 古希腊: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用 ➢ 中国:技术性、经验性、实用性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老子主张的“反者道之动”(道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相辅相成等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影响 很大,也成为辩证法思想产生的重要渊源之一;它“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主张人与自 然界的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通,成为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思想渊源之 一;以“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成为科学研究方法论中的非逻辑思维 方法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 它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列宁称赞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是对辩证唯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 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 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 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 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标等方面相互联 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16—18 世纪上半叶,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自然科学的主要工作是搜集、 积累资料。这一时期,经典力学发展成熟了,并在自然科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以牛顿力学为中心的科学体系。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自然界由不可再分的粒子构成;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 体运动的速度变化与其外力成正比,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物体间的引 力大小与其质量成正比而与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 质量变化;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它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和渊源。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源于 自然辩证法并在学科建制上具有先后的承继关系,两者都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和内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种物质或某几种物质或某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 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 了人。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 彻底性 (二)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元气、“五行”等物质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物质的矛盾运动;自 然界是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人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 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人来源于自然界,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是“天人合一”。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自然界在其内 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宇宙是有形的、有限的和运动的; 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人类通过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 在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它们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 ➢ 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方面,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顿悟等方法,多采取名言隽语、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原子”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 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 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往往用力学规律去说明自然,认为物体的基本属性只是广延,色、声、香、味等感觉性 质不过是一些主观的幻影。在他们看来,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推动下失掉 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 机械性。把自然界的所有运动都看成是机械运动,“质的一切差异和变化都可以归结
它被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使其成为“完全机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统治了十九世纪的整个上半叶”。例如,德国天文学家 梅特勒在 1861 年仍主张“我们的太阳系的所有安排……是以保持现存的东西及其持续不变为 目的的”。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受到挑战和冲击
z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以孤立和 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它主张自然界是一架机器,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六)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和影响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
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 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 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 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 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 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 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 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