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一张属于我们班的班级名片

打造一张属于我们班的班级名片

打造一张属于我们班的班级名片
] 本周阅读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让我顿时有了灵感。

在书中说到:一个班级要和一个人一样要有自己的个性、品质、精神,拥有自己的班级名片。

班级名片是一个班级的品牌,是一个班级的骄傲,是同学们引以为豪的资本,是团结全班同学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起点。

这个观点触动到了我,可见打造一张班级的名片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啊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那我们班的班级名片该怎样打造呢?
我们班的孩子在体育上不是很擅长,大多数孩子也没有特殊的才艺,但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待植物很有爱心,也很细心。

记得我有时忙的时常会忘记给花草浇水,这时孩子比我还着急,不舍得花草受一点伤害。

因此我灵机一动,想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努力。

有了想法,我也着手于开始制定“打造名片”的计划,这张名片就叫“绿意盎然”。

在早自习课上,我给孩子讲一些关于植物的知识,以及绿色植物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也会利用班队课、活动课带领孩子到校园走走,让亲身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从实际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我不仅会在班级指导学生种植绿色
植物,也会在在“雏鹰争章”中每月选出一位“园丁小能手”,让每一位孩子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热爱绿色植物的思想感情。

我相信这样一来,我们班的孩子将会变得更爱绿色植物,更爱大自然,我相信有了“绿意盎然”这张名片,我们班的孩子也会更自信,更热爱自己的班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带领学生们多种植物,热爱环境,人人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向着这张“绿意盎然”这张班级门票而努力
会说与不会说
第一课时,我以字词教学为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出示文中的二会字和四会字,引导学生读准音,通过讨论交流来理解一些新词。

这一课的新词比较常见,学生基本能理解。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串联其中的一些词说说课文内容。

一方面是新词理解运用的训练,另一方面是概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一课的四会新词有这些:沃克伤势邮局职员麻醉药担心刘伯承损伤刀数一共。

在学生准确认读新词的基础上,我做了如下的训练:1、我问学生:“这些词中有两个表示人名,哪两个?”之后,要求学生介绍一下这两个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用“沃克”“伤势”“邮局职员”“刘伯承”说说文中的相关内容。

学生说:刘伯承到沃克医生开的诊所看病,骗沃克医生是邮局职员,沃克检查了伤势,说刘伯承不是邮局职员,是军人。

3、用上“麻醉药”“担心”“损伤”“沃克”“刘伯承”“刀数”“一共”说说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学生说:刘伯承担心使用麻醉药会损伤脑神经,所以拒绝使用麻醉药。

手术时,刘伯承数着刀数,一共数到72刀。

沃克医生很是惊讶,佩服地称刘伯承为军神。

在这一课时,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强,表现得很会说。

第二课时,我主要抓住沃克医生和刘伯承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对话,引导学生注意两人说话时的语气、神情、动作,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态度的变化:冷淡――担心――崇敬,体会刘伯承的镇定、坚强,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教学中,学生找到了重点词句,但体会、感受谈得不深,语言贫乏,不善表达。

可能是情境创设不够,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说话的凭借,让学生的语言流动起来。

由此,我想到:要让学生会说,老师要钻透教材,抓住文本,巧设凭借,让学生有话可说,能说会道,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一块巧克力开始的班级软文化
——读《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可以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类。

硬文化不难理解,它是显性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可以用文字或图画等形式呈现出来的。

平常的班级布置,就是硬文化。

打造硬文化容易,学校发一个通知,搞一次评比,老师和学生们就能做得有模有样的。

“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

”打造的就是班级硬文化。

相对于硬文化而言的软文化,则是隐性的,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制定一些制度容易,如何让这些制度和正确的观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表现出来?确实
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思的课题。

我班上有个小姑娘,孩子们都叫她小鲍,第一天上课,我就注意到了她——她坐在第一排,整堂课几乎没有一分钟在听课。

更令人头痛的是,她从来不会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催得紧,她就把写了一半的作业交上来,而回家作业则每天都是第二天到办公室来补的。

一天放学,恰遇其父亲来接她。

她就在大门口的石凳上玩耍,她父亲在门外喊着。

她则是充耳不闻,自顾自地玩耍着。

门卫保安看不过去了,帮着他父亲喊了几声,她漫不经心地抬头瞥了一眼后,继续玩耍。

乘着他父亲在门口等待的时刻,我与其父亲进行了一次简短的交流,希望家长能够多督促一下孩子的作业。

“她就怕写作业,在家里一让她写作业她哭。

”可是在学校,我们从未看到她因为写作业而哭。

“她妈妈天天看她的作业的。

”可是她每天的家庭作业从来就没有家长的签名——我要求
家长每天签名。

“为了上学的事情,我们天天要打她。


看来这样的家长是指望不上了。

一天,小鲍意外地按时完成了订正的作业,而且也全都写正确了。

记得高校长曾说过以前把同事们发的喜糖、喜蛋作为奖品送给孩子,孩子们可高兴了,总会有不同层度的进步。

学校周阿姨来办公室搞卫生时也曾说过这孩子嘴馋,给她一颗糖吃,她就开心半天。

今天小鲍的表现真的很意外,我也应该给她一些奖励吧。

或许能让这样的意外逐渐转变成一种行为意识,转变成一种好习惯。

于是,我把她拉到了身边,让她和老师靠得更近些,一手搂着她,一手从抽屉里挑了一颗巧克力,递给她,说:“今天能按时完成作业,真棒!你看,只要你愿意努力,你也能做得很好。

继续努力,好吗?”“好!”她接过巧克力,转身离开。

就在她转身的一刹那,我瞥见了她脸上从未有过的笑容,那是一种成功的笑容,是一种被信任的笑容,是一种自信的笑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的笑容。

自那以后的课堂上,我更加关注这孩子了,她确实听课比以前认真多了,当看到专注的神情,我便好不吝啬的表扬她,破例给她加一颗星;当看到她在书本上找到了老师要求画的句子,我便请她来交流,并给予表扬……最近,课堂上,她的表现也越来越让我满意了——她似乎意识到了只有努
力才有回报。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意识和观念,这就是一种班级软文化,这种软文化,不能用直观的形态表现出来,需要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而小鲍的改变更让我意识到:班级文化可以从一块巧克力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