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中考语文考前专题第17讲《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人教版】2020中考语文考前专题第17讲《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第17讲记叙文阅读专题例析一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19·南宁)呼啦啦青春里的一纸一片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儿的事情。

②十来岁,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

到了别人家里,我会突然间安静、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那些报纸,是大人贴在墙上的,为了给土屋添加一点儿美观,不至于露出暗灰的墙皮。

看着看着,我的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楚了。

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

而它们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③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会告诉我,谁那里有小人书,你可以借着看看。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似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

我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不会弄脏,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我借到了小人书。

④我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地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地看过去。

还没过瘾呢,故事结束了,再从头读一遍,几乎记住了每一页的人物,甚至人物对话,还有一些好玩儿的句子,那么快,就记到了心里。

⑤夜,深了,我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

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⑥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

很多鞭炮是用废弃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

我笑着跑去迎接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涌动而来,真好。

⑦当然,我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把包鞭炮的纸张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⑧后来,我偶然知道,胡兰成用“花来衫里,影落池中”来形容张爱玲,心里愈加地喜欢这些文字了。

原来,它们的背后,藏着那么多美妙的东西,仿佛是暗香,在时光里,雕刻成一幅幅油画,静默着,动人着。

⑨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

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

没有任何人邀请,只要一有空闲,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

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⑩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

因为爱熬夜,我受到了妈妈的限制。

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

电池没得太快,不是长久之策,我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⑪后来,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地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⑫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些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

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⑬这好玩儿的读书往事,想想就令人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1.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几件好玩的读书往事,请概括其中两件。

(2分)(考点一)①读糊墙的报纸。

②向别人借小人书看。

③读鞭炮碎片中的文字。

④读包鞭炮的纸张。

⑤到收购废品的村里人家中看书。

⑥躲在被窝里看书。

⑦在月光下看书。

(任写两件,一件1分)2.【A+层级】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4分)(1)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2分)“就”是副词,起强调、突出作用(1分),这里突出表达了“我”对小人书的留恋和对还书的无奈之情(1分)。

(2)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些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2分) “鲜亮”的本意是鲜艳明亮,这里活用为动词(1分),生动地表现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突出了读书对“我”人生的重大影响(1分)。

3.【A+层级】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考点三)(1)到了别人家里,我会突然间安静、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2分)运用了神态描写,描写“我”看到糊墙的报纸时的入神状态(1分),表现了“我”对文字的喜爱之情(1分)。

(2)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2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读书时间比喻成“时光滋养的花枝”(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读书时的愉悦心情,表现了读书时间的美好,以及读书对人生的积极影响(1分)。

4.文章结尾说读书的往事“关乎经脉,关乎底气”,结合全文内容或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3分)示例:意思是读书丰富人的底蕴,影响人的生命质量(1分)。

文中“我”从小痴迷于读书,打下了牢固的文学基础,能感受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写文章得心应手,可见读书对人生的重大影响(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扁担的一生范宇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

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

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

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

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

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

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

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

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

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

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

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

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

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

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

或许,这背后更多的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

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

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她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

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

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

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

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

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5.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

(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 上好的木材→不屈的扁担→渐弯的扁担→落寞的扁担6.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这有何表达效果?(3分)(考点二)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1分),把扁担当成了与自己家庭命运休戚相关的一员(1分),抒发了作者对扁担对既往岁月的无限怀念与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对家庭的热爱之情(1分)。

7.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表现大伯不能与时俱进,还固守着旧有的生活方式(2分),表达了作者对大伯希望能用一根扁担扛起生活重担精神的钦佩与惋惜之情(2分)。

8.【A+层级】结合全文,说说文题中“扁担”的含义。

(6分)(考点四)扁担是农人的希望,是农人的精神脊梁(1分);扁担也是父亲的命运与精神的反映(1分);扁担有着不屈的精神,挑起过生活的重担,创造过富足安逸的生活,也有着英雄暮年的孤寂衰老,她的一生也反映了农人的一生(2分);在一定程度上,扁担也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代表(2分)。

专题例析二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阳光①秋后的阳光在乡下变得金贵起来。

父亲往坡地上收完了玉米,一棒一棒剥去苞叶,就在厦台上垒成圆柱。

当清早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一堆堆玉米就开始展露金黄的颜色,孩子一般笑开了脸。

②但父亲自己不笑。

六十出头的年岁,常年经风受雨上山下田,他早把自己的一副身板练成了一个刻度精准的气象表,乘着这几天筋骨舒适,他得赶紧往水田里抢收稻谷。

③晴朗的阳光下,父亲那一丘黄澄澄的稻谷,尽显丰收之色。

但父亲却着急得很,清早出门时太阳还没上来,父亲往田埂上一走,那双“解放牌”胶鞋立时就让秋露湿了个透。

但父亲没有放慢脚步,走到自家田里往齐腰的稻穗前一弯,就把自己也弯成了一穗稻谷。

④愈是成熟,就愈应该变得涵养和谦逊起来。

但父亲到了这个年岁,腰身早已脆如薄纸,稍稍一弯,整个身子就痛得几将折断。

在岁月的磨砺中,父亲习惯了容忍与沉默,弯不成腰,他就选择蹲坐,甚至跪立。

窸窸窣窣的谷穗碰响,伴着霍霍的镰刀连动,父亲将丰收的喜悦整齐地码在茬口之下,散发出清甜的谷味芳香。

但他却来不及自己品味,农忙时节的洱源坝子,抢收就如救火,劳苦的父亲就把自己当作一只扑火流萤,毫不保留地把一个身子往烈火里扑。

⑤雨水稠密的滇西十月,往往天晴不过三日。

秋后的阳光变得吝啬起来。

时而云朵盖上,天空就变得不再明朗。

父亲焦心不安地直起身子,风恰好在这时刮来,父亲就在风里打了一个寒颤,瘦弱的身体就和他早前安下的稻草人一起抖动起来,吓跑了一群抢食的鸟雀。

父亲就势一通手舞足蹈,“呜呜”地大声鸣叫,盖住整个坝子的鸟雀就被他风一般地赶上天空。

从稻子插到田里的第一天起,父亲就把这一丘稻子当作他呱呱坠地的孩子,天旱时和天争水,恨不得自己不喝也要浇到田里,除草挑稗,戴上老花眼镜就把这田当作一块上好的绢布,然后把自己当作一个心灵手巧的妇人,一针一针在这田里织出一幅锦来。

相关主题